在網上看到這樣的一句話:上輩子殺豬,這輩子教書;上輩子殺人,這輩子教語文,寫出了教語文者的煩躁、抱怨。是啊!語文,的確是一個費力不討好的學科,語文教師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教語文,但收效甚微,和付出不成正比,在語文教學中備受煎熬后,語文教師可能就會猜想是否是自己上輩子做了不好的事情,輪回之后,在此生以語文教師的身份來贖回前生的罪孽。
當初在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的確是“于我心有戚戚焉”,但靜思之后,我卻感到這句話很好笑。帶著這樣的抱怨情緒是教不好語文的,想出這句話的人一定也是一個在語文教學上無作為的人。抱怨解決不了問題,抱怨也無法改變語文教學不受人待見的現狀,而最好的辦法,就是在語文教學上進行思考、深入研究,找到一個解決的辦法。
辦法在哪里呢?語文,這樣的一門讓人既愛又恨的學科,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他的低效性的長期存在。我們必須承認,語文,做為所謂的三大主科之一,雖然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不及數學、外語,但學生在語文學習上花費的時間也是非常多的。從小學到初中,學生們無休止地背詞語解釋、挖空心思地造句、枯燥無味地聽取老師的課文分析、死記硬背教材、教參和習題集中的標準答案,花費的時間多矣,而效果呢?卻不明顯。語文課堂成了學生的夢魘,令學生想起來就害怕。
改變現狀的辦法只能是從語文教學的現狀上尋求改變。只有在語文教學上尋求改變,才能打通語文教學的陽光大道。我一直堅信,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因為,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面對的是許許多多的孩子的眼睛,他們的眼中有對知識的渴望和懵懂,我們語文教師是他們學習的引領者,四十五分鐘的教學實踐我們輕視不得,反之,就是在殘害生命。四十五分鐘,語文教師必須讓它成為有效的學習時間,必須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堂的魅力,當下課鈴想起后,學生發自內心的說:這節語文課我沒有白上。為了不浪費學生的時間,為了不浪費學生的生命,我在語文教學上思考著,研究著,怎樣讓語文課成為充滿語文味的課堂,而不是把它上成歷史課、政治課,心理課……由此,我開始了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究。
最開始的思考,我把對象放在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文本上,要想讓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必須從語文的角度對文本進行有效地解讀,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獲益,從而提高語文水平和素養。基于此種思想,我對所教課文進行了深入分析,力求結合學生實際有自己的思考。在此基礎上,又廣泛閱讀與課文相關的文章,把課上出自己的特點,上出水平來。例如在上《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我通過裸讀文章,自己分析,寫出了教學設計,在設計中以從分析虛詞入手,由淺入深的分析文本,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欣喜中的我根據此篇課文寫成了自己的教學論文——《乘虛而入巧析文》,竟然發表在國家級中文核心期刊——《語文教學通訊》2013年第12期。課堂教學,從內容和寫法上入手固然很好,但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能抓住文章的實質,讓學生學有所得,語文老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換個角度分析問題也未嘗不可。
在研究自己的課堂的同時,我也不斷的學習其他老師在課堂教學上的好的做法。在聽課的過程中記錄課堂教學過程,回來后分析、思考,我發現,每個老師都有可取之處。記得有一次我去長春市第72中學聽課,一位老師講授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講得很精彩。身在課堂上,簡直是一種享受。回來后,我借鑒分析,感到語文教學要體現它的有效性,語文教師必須在語文知識上有深厚的沉淀,對語文教學有深入的思考。授課的72中老師上課精彩,非一日之功,是她平時積累的結果。語文教學的課堂,授課者語文教師必須以自己的博學征服學生,讓學生如觀高山般仰視你的學識;課堂教學必須時時出新,讓學生感覺如在深山中觀賞風景,移步之間,美景變化多端,吸引學生學習語文的那根敏感的神經;要讓學生在前半段的課堂學習中,在后半段的眼神拓展中知識得到深化。思維真是命運的寵兒,當我把自己的的針對這節課寫的反思文章《教學——女教師最好的化妝方式》發在我的博客上時,竟被中文核心期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中旬刊的主編梁明書老師發現,經過修改后發在其刊2013年第6期上,無意中收獲了一枚研究的果實。
中國的傳統文化散發著濃郁的語文氣息,而古詩詞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在課堂這一學生精神食糧的圣殿上,文本分析是饕餮大餐,而古詩詞教學和寫作就是精美小菜了。換一換口味,學生會更喜歡。于是,每當講完一篇文章,我會讓學生針對文章內容自己命制一副對聯或詩詞,對課文進行總結或談學完此篇文章的感受。沒想到學生對此種上課形式參與性非常的強。佳作迭出,甚是讓我欣慰。學生都有一個獵奇的大腦,而形式的靈活會讓他們在語文學習上產生濃厚的興趣。
在對語文教學進行了點上的思考后,我逐漸地發現要達到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從整體上進行面上的研究,對語文課堂進行整體建構和思考。為此,我寫作了研究文章——《每一堂語文課都是一篇小說》,根據小說的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對語文課堂進行分析研究,感到每一堂語文課我們把它上成一篇精彩的小說后,課堂才是真正的課堂,才是充滿語文味的課堂。
而一堂四十五分鐘的語文課,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我們搞課堂教學研究不能脫離學情搞研究。為了讓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更加有效,我在思考怎樣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學習興趣,怎樣把學生在課堂上已經像飛奔的野馬的思維引導到課堂上,讓課堂成為一個和諧的課堂,有效的課堂。經過實際總結、思考,我的研究性文章——《課堂教學也需打太極》截稿了,而此文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補充,對我的教學上的幫助也是不容忽視的。
“思想能走多遠,人就能走多遠”,思考得有多深,語文課堂教學就能有多好。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我會不斷地總結、思考,我想,我的語文課堂活色生香,語文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