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源流與六經辨證
第二講
任寧昊
六病區別主要看人體津血狀態情況
太陽病(津血在表凝滯)
受寒邪后人體的正氣(營衛)還充足在表去抵抗寒邪入侵而出現衛陽郁熱(發燒,皮膚發熱……)關節痛(津血凝滯不通則痛)流鼻涕鼻塞(津血在表凝滯形成肺水)的癥狀
陽明病(津血在里消耗)
人體感受熱邪或由太陽病少陽病太陰病傳來,
此時人體衛氣偏實邪火化熱而出現里衛的燥結(邪熱傷津),感到口苦咽干大便干燥……
陽明病又分三類:
1:太陽陽明(病位偏表)
2:正陽陽明(病位偏里)
3:少陽陽明(病態開始偏虛)
少陽病(津血在三焦敷布障礙)
此時人體正邪相持,當正氣強邪氣弱時以表癥為主,當正氣弱邪氣強時以里癥為主。上焦津液被消耗,中焦衛氣弱無法敷布,下焦津液凝滯
太陰病(津血在里凝滯)
此時人體衛氣弱胃虛中焦陽虛,不想吃飯飯不能產生足夠津液,敷布障礙,津血便會凝滯,在里有痰及腹脹……
少陰病(津血在表不足,亡脫)
人體正氣在表驅邪外出,心腎陽氣虛衰,從陰化寒怕冷
少陰病又分為兩類:
1:少陰表癥
2:少陰里癥
厥陰病(津血在三焦(半表半里)寒熱失調)
人體受寒邪寒盛衰陽或者由少陰病傳來心腎真陽衰微,治療不及時會導致死亡
少厥陰病又分為兩類
1:類厥陰:偏里偏虛偏寒
2:真厥陰:陽氣走到體表亡脫,里寒外熱
孟言
通過和鄢樂醫生的前兩課學習,了解到《傷寒論》把外感疾病發展、變化過程中產生的各種證候,按表里、寒熱、虛實辨證。辨證將各種病癥以中國古代四方神獸方位歸類,分為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
以前我學習《扁鵲見蔡桓公》時,看到扁鵲說君之疾在腠理,肌膚,腸胃,骨髓,發展的順序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表里變化。這次在去學習的路上我嗓子疼,低燒,全身畏寒,樂醫生得知后開了三天藥讓我服用,第二天我就退燒了。第二日復診得知我退燒后,醫生囑咐停藥,不再服用剩下的三貼,因為表癥已解。這表明傷寒論不提倡過度用藥,對癥下藥,癥解則停,是醫德仁心。同時,病癥有時是表里同在,表癥解除后,不能諱疾忌醫,我繼續讓醫生用藥調理里癥,這就需要醫患之間的一個堅持和積累。
所以,以往大多數人認為中醫起效慢,西醫立竿見影,實則不然。如果只是解表,中醫也有雷霆手段。但表里結合一起用藥的手法,或者說根據陰陽癥狀變化不斷調整治療手法,慢慢拔除病根才是《傷寒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