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365·
·第三章 內藏外象·
·第六節 精血津液·
三、津液(114)
(一)津液的概念。
津液是人體各種正常水液的總稱,是衍生轉化精、血、髓以及涕、淚、涎、唾、汗、尿等體液的基本成分。津液同氣血一樣,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津和液雖同屬水液,但兩者在性狀、作用和分布等方面都有所區別,其中性狀較清稀,流動性較大,能隨三焦之氣出入于皮膚分肉腠理之間,并能滲注于血脈,主要起滋潤作用的稱為津;性狀較稠厚,流動性較小,難以隨氣往還肌膚而是流行于筋骨關節,灌注于臟腑、腦、髓等組織,主要起濡養作用的稱為液。如《靈樞·五癃津液別》云:“津液各走氣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但津與液在生理上能相互轉化,在病理上也能互相影響,故常以“津液”并稱。
(二)津液的代謝。
《素問·經脈別論》有一段關于津液代謝的概括性論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
人體津液來自于所攝入的飲食水谷,通過胃對飲食物的“游溢精氣”和小腸的“泌別清濁”而生成。
“脾氣散精”說的是脾對津液的輸布作用,就是《素問·太陰陽明論》所說的“為胃行其津液”,這里的胃包括大腸小腸的作用。脾輸布津液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經脈布散至全身,再者就是將津液“上輸于肺”。
所謂“通調水道”主要指肺對津液的輸布和排泄作用。肺通過其“宣發”功能,將津液輸布于全身體表,一方面起到營養滋潤的作用,這就是《素問·經脈別論》所說的肺“輸精于皮毛”;另一方面通過汗液將部分代謝產物排出體外。同時,肺還通過呼出的水氣排泄一部分代謝后的津液。肺通過其“肅降”功能,將津液向下輸送到腎和膀胱,最后氣化為尿液排出體外。
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都必須以三焦這個“一腔之大腑”作為通道,因為三焦是全身的水道。如《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而人體津液代謝的過程,都是在腎陽的作用下進行的。《素問·逆調論》云:“腎者水臟,主津液。”水為陰液,氣化為津液,布散全身必須有陽氣的參與。腎為水臟,故腎陽的氣化蒸騰是水液代謝的根本動力。臨床上水液代謝異常往往考慮陽氣病變,當陽氣一振,津液代謝自可回復正常。
因此,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是在腎、脾、肺、大小腸、膀胱、三焦等臟腑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其中腎、脾、肺三臟的調節作用尤為重要,正如張介賓所說:“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三)津液的作用。
1、營養和滋潤臟腑、肌肉、經脈等全身組織。
2、濡養空竅,滑利關節,填精補髓。
3、和調、生成血液。
4、調節機體陰陽寒熱。
5、清除體內有害物質和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