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365·
第一章 生氣通天
第九節 象數
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
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
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
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素問·陰陽離合論》
一、《易經》三原則(041)
唐代大醫孫思邈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備急千金要方》)后世醫家都對《易經》推崇備至。《易經》的哲學觀點,對《內經》學術體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而非常有必要認識一下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最高成就《易經》。
《易經》歷來被譽為“群經之首”,《易經》的哲學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古代諸子百家的學術創新,無論陰陽、儒、道、兵、醫、墨、法等流派,無不對《易經》頂禮膜拜。這是一個十分獨特的現象,但細想起來也并不奇怪,《易經》的深刻內涵,包括它所延伸的玄妙莫測的原理,即使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為人們傾倒不已。南懷瑾先生甚至認為,“它不像是我們這一個時期的人類文化,而是上一個冰河時期的人類文化,發達到最高點,把科學的無數法則,歸納又歸納,最后歸納到八個簡單的符號——八卦,留下來這么一點東西,而被我們的老祖宗發現了拿來用。”(《易經雜說·先天八卦》)
在我們看來,這段話并非言過其實。伏羲氏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是否確有其人,現在已經難以定論。伏羲制八卦的傳說,只證明了一點,就是八卦成象的年代之久遠。中華先哲僅用一虛一實兩根短線,進行簡單的上下疊變,就創造出宇宙間八大基本事物(現象)的程式模型,而且八者之間的聯系與變化可以清晰演繹,這真是一種無上的智慧,即使人類文明進化到五千多年后的今天,這樣高度的歸納演繹手法,也讓人望塵莫及。縱觀中華文明五千年,上至日月星辰,中至人獸生靈,下至泉壤草木,無不入于《易經》彀中,令人瞠目結舌之余,惟有擊節而已。
據傳,在中國古代有三種易經,學界稱為“三易”,即《連山易》、《歸藏易》與《周易》。有關“三易”的說法,出入較多,大多數介紹易經的書籍都認為,《連山易》是神農時代的易學(一說是夏代),《連山易》從艮卦開始,象征“山之出云,連綿不絕”。《歸藏易》是黃帝時代的易學(一說為殷商時代),《歸藏易》從坤卦開始,表示“萬物莫不歸藏其中”。《周易》即是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易經》,大多數人認為這就是周文王在羑里坐牢時,潛心研究的心得。《周易》從乾、坤二卦開始,象征“天地之間,天人之際”。一般認為,《連山易》和《歸藏易》早已失傳,但也有人認為,這兩種《易》并未失傳,而是由“江湖術士”口耳相傳,流落民間,象堪輿、運氣、道家象數等,就是這兩種《易》的結合。
從《易經》哲學思想的本質而言,應該與道家的思想比較吻合。由于孔子作《易經》“十翼”,后世儒家即將《易經》列為六經之首,奉為大典。而事實上,《易經》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的確立,的確應該感謝孔子,孔子所作的“十翼”,已經成為《易經》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易經》三原則:簡易,變易,不易。
我們先來對這個“易”字作一點望文生義的解釋。
一說“易”是一種飛鳥的形象。我們應該相信,伏羲最初制八卦時,更多地采用了“取象比類”的方法,就是所謂的“遠取諸物”。這個意義代表的是“動與靜”。
一說,“易”即蜴,源自《說文》。蜥蜴的皮膚有一層保護色,可以隨環境變化,以躲避強敵的攻擊。這個意義代表了“變化不居”。
還有一說源自《周易參同契》:“日月為易,剛柔相當。”“易者,象也;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易由日、月二字組詞(甲骨文:上日下月為易),日代表陽,月代表陰;日月經天,陰陽變化,有相對固定的規律。這個意義代表的是“不易”。
東漢易學大家鄭玄(127-200年)據此并結合《易·系辭傳》,將易的含義歸納為“簡易、變易、不易”,成為《易經》哲學思想的三個基本原則,為后世易學家所尊崇。
所謂變易,說的是宇宙中萬事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時間、空間(環境)、思維(精神)等等,時時處處、隨時隨地都處在運動變化之中。一部《易經》,到處體現著這種“變動不居”的哲學理念。國外有一條著名的哲學語錄,“人不能兩次站在同一條河流中”,說的也是這個變易。
所謂不易,說的是世間萬事萬物的運動變化,無不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和法則。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決定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或法則又是永恒不變的。哲學家們把這種不變的東西歸結為宇宙的本源,哲學名詞叫做“本體”,科學名稱叫“原理”。
所謂簡易,說的是當我們掌握了天地間“不易”的宇宙法則,即《易經》的法則,那么,我們據此了解、推演宇宙萬事萬物錯綜復雜的現象,就會變得非常簡單、平凡。簡易體現了古人“大道至簡”的哲學理念。
(二)占卜。
毋庸諱言,《易經》最初確是一部占卜之書。占卜直接肇始于原始先民對自然現象的敬畏。先民們相信,冥冥之中一定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主宰著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于是試圖通過一些特殊的工具如龜甲、蓍草等與神靈溝通,預測未來,進而趨吉避禍。占卜在原始社會(夏、商、周)已十分流行,從事占卜的人就是當時的巫師。
我們決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待當時的“巫”。中華文明五千年來,所有華夏子孫都具備對漢文字結構的天然自豪感,因為漢字保存著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思維信息。許多人對通過拆字認知漢字本義樂此不疲,我們今天不妨也來通俗一回。巫由一個“工”字及一左一右兩個“人”字組成,工字上面一橫代表天,下面一橫代表地,中間一豎溝通天與地,則“工”表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代表了聰明智慧和技能,那么巫就是集多人智慧技能于一身的那一種人。在夏商周時代,巫師們地位尊崇,受人敬仰,他們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包括醫藥知識)。“自古圣王將建國受命,興動事業,何嘗不寶卜巫以助善!”(《史記·龜策列傳》)在中國原始社會,巫師是除國家君、后之外,權力最大的官。巫之下又分設卜、祝、宗、史等官職,主要職責是奉祀天地鬼神,為人祈福禳災,并兼事占卜、星歷、采藥、針砭等。各諸侯國也都設有巫師官職,甚至地方豪強家中也都養有許多巫師,成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關于《易經》的起源,易的卦爻與象數等,許多學者認為與原始的巫術與占卜有關。占卜的工具有多種,原始時期的巫師隨手可占,如石頭、草木、骨頭、動物等,而最重要的有兩種,即龜與蓍。
上古先民把“麟、鳳、龍、龜”看成四種神靈之物,而其中龜的形狀與天地之象極為相似。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天象一個圓蓋,蓋在大地之上,天文史家名為“蓋天說”。龜的背甲呈拱圓形,象天;龜的腹甲呈平整的方形,象地。龜的背甲上有許多縱橫交錯的花紋,古人相信這些花紋中一定隱藏著某種信息,這就是“甲文”。所以龜很自然地被古人選中用來溝通天地鬼神,況且在四種靈物中,只有龜是真實存在的,龍鳳麒麟誰也沒見過。一些書中記載古人取龜殼的方法相當殘忍:用大石壓在龜背上固定住龜身,然后以火在龜尾部燒灼,那龜吃痛不過,努力向前一竄,生生使肉身脫出龜殼。據說這樣取得的龜殼代表“天地空靈”。然后放在火上烘烤一定的時間,根據龜甲顯露的花紋形狀和部位,結合卦象進行占斷。
再說蓍草占筮。蓍草外圓內空,古人認為能通天地之氣,更因為蓍草生長期在百年以上,“生千歲三百莖”,“百莖共一根”,所以是神靈之物。蓍草以甘肅產尤佳。蓍草用于占斷又叫“策”,有一些古書又寫作“筴”(音同策)。正式的《易經》蓍筮法很復雜,總的原則是“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四策一數)以象四時,歸奇于扐(指間)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后卦。”(《易·系辭上傳》)這只是一變,經三變得一爻,十八變得出六爻,就是所得之卦。卜筮不是本文的任務,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相關書籍進行研究,但請各位記住“大衍之數五十”這句話,今后在講到易數時還會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