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7 來源: 贏周刊
照亮夜空的煙火晚會、1000萬市民共享的話費紅包……2010年5月,深圳經濟特區以自己的方式意氣風發地度過了三十歲生日。相比之下,同時邁入而立之年的珠海經濟特區的生日慶典顯得有些冷清。
作為同時起跑的經濟特區,珠海被深圳遠遠拋在身后,全市GDP不到深圳的1/8,過去引以為傲的人均GDP現在也被人口超過其四倍的佛山趕超。同為珠江口西岸城市,珠海2009年的地區生產總值落后于“沒能源沒政策”的中山,甚至沒有跑贏位處粵西邊陲的湛江。
本應是珠江口西岸當仁不讓的“龍頭”,卻遲遲不顯“大哥”風范。在珠三角的兄弟城市中,珠海的處境日益尷尬,其中,最為飽受非議的還是多年來搖擺不定的城市定位。
“又愛又恨”是很多珠海創業者對珠海的感受。愛的是這里舒適愜意的生活環境,恨的是這里波瀾不興的商業環境。
那么,珠海在下一個十年應當如何突圍?多位專家接受本報采訪時開出了“藥方”。
定位之爭
談珠海就繞不開梁廣大。1983年,被稱為“梁膽大”的梁廣大出任珠海市委書記,當時,珠海經濟特區已經成立三年多,經濟建設仍沒能很好地打開局面。經過一番調研,梁為珠海總結出三個病癥:一是特區太小,二是發展方針不明確,三是缺錢。
在今天看來,“發展方向”這個病癥仍未找到適合的藥方。翻開珠海特區的歷史資料總結,不難發現無論是官方、民間還是學界,對珠海的發展定位一直在爭論不休。而30年來,珠海的城市定位幾經變化,也折射出珠海一直在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城市定位和產業選擇的苦心。
“一個城市絕不能沒有準確定位,否則就沒有奮斗目標,處于無序狀態;城市定位是一個需要動態把握的問題,但這種調整應該是微調,否則就會大亂。”錦坤品牌研究院執行副研究員龐赫然對記者如是說。
珠海對于自身定位最新的提法是:堅持生態優先的城市。而《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下稱“《綱要》”)對珠海提出的要求是成為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
《綱要》提出:“以珠海市為核心,以佛山、江門、中山、肇慶市為節點的珠江口西岸地區,要提高產業和人口集聚能力,增強要素集聚和生產服務功能,優化城鎮體系和產業布局。”
“這兩個定位并不矛盾,關鍵看珠海政府怎么解讀。”長期關注珠三角區域經濟的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認為,所謂生態優先的城市,一是可以理解為定位于旅游休閑性質產業,二是生態相關的產業。從珠海市目前的情況來看,似乎更傾向于在旅游休閑的方面做出突破。
“而《綱要》的提法其實也比較巧妙,這個核心城市并不是‘欽定’的,更沒有唯一性。并沒有說除了珠海,中山、江門兩個城市就不能做核心城市。珠海從地理位置來說,更貼近這個定位,問題在于如何做才能做到。中山也有港口,江門也靠海,珠海與這些城市存在一種競爭關系,是‘能者上’的問題。”
珠海如何當龍頭
在林江看來,珠海有著比深圳更好的資源優勢,珠海不僅居住環境一流,還有人才聚集的優勢。“深圳只有一個深圳大學,引進的清華、北大都是研究院,并不在深圳招本科生,只招在職生。而珠海大學城的10多個高校是招本科生的,從基礎教育開始,有更豐富的人才的來源,這是難得的機遇。”
珠海經濟特區創辦20年之際,時任珠海市委書記黃龍云曾說:“如果21世紀的珠海還沒有大學,如果不能消除珠海發展道路上教育和人才的瓶頸,我們的特區城市就沒有未來。”
二十世紀90年代,珠海的“大學情結”再次萌發,開始創辦大學城。1999年7月,珠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注重引進,追求所在,所在即是擁有”的創辦大學新理念。分別在城市東部的高新區和西部沿海的新興工業園區周邊,精心規劃出14平方千米的大學用地,無償劃撥給準備引進的大學名校;又一次性配套投入5億多元,鼓勵和支持落戶珠海的大學建立產學研基地。
從1999年9月珠海市政府與中山大學簽署合作辦學協議,到今年6月,10年來,珠海10所不同類型高校的全日制在校生超過10萬人。
“當初搞大學城的設想是對的,但是如何借大學這張牌,把珠海的人氣搞上去,是一個課題。珠海沒有把這個課題圓了,僅是開了個頭,有點虎頭蛇尾。”林江分析道。
國家正在大力推行的戰略新興產業,例如環保節能、創意產業等,都是知識密集型產業,這些產業的發展不是靠土地,而是靠人才。珠海既然能為珠三角地區培養管理人才、金融人才,就完全可以依托著名高校,成為珠三角人才的聚集庫,輻射到珠三角其他地區。
林江認為,珠海應該在成熟的大學城基礎上,在創業環境上多下工夫,留住人才。建立創業園和人才中心,搭建起信息交流平臺和創新平臺。在此基礎上,就可以建立知識產權交易中心,金融機構和風險投資也會隨之而來。“因為風投和金融機構不僅僅是錢的問題,更是人才的聚集。這里有很好的自然條件,企業的高管也會愿意在這個環境里聚集。”
林江表示,建立起研發中心和知識產權交易中心以后,就可以往珠三角其他做制造業的東莞、中山等地去延伸。這也是深圳的路子,但單靠一個深圳解決不了問題,再多一個珠海也容納得下。深圳地區的風投很多都是為珠三角以外的地區服務的,單靠深圳自己的產業是循環不了的,支持不起來。而珠海的優勢是貼近珠三角西部,利用珠三角西部大量的發展空間和土地資源,可以自身有一個循環。
“珠海如果能成為知識產權和人才的集散地,就很好。而且這不僅僅是一個構想,有大量的高校聚集作為基礎,是可以實現的。”
靠房地產拉高人氣
經濟發展離不開人。沒有人氣,就沒有市場,沒有商機,一切都免談,更談不上產業的發展。
林江認為,珠海要充分打好“大學城”這張牌,下一步應該把學校園區周邊的房地產發展起來。“房地產業是聚集人氣的,并不是說珠海要靠房地產發展,有大學就有人才,就有產業基礎,有了房地產業就有了居住基礎,人氣就會上去。”
以中山大學為例,校園內經常舉辦各種活動、論壇,文化界、產業界的名人往來其中,如果居住在附近,可以經常跟名家面對面,探討企業、產業發展。對于很多企業家、高管來說,這是個很好的賣點。如果政府充分利用資源,把大學城附近的房地產拉動起來,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山、江門在這方便是比較弱的,珠海既然已經投入了這么多的土地資源做大學園區,如果把它用好,才能做更多的事情。”
“人氣聚集了之后,如果產業布局得當,就有產業發展的條件。當然這只是一種可能,一種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充分條件在于,政府想做什么事,要定一個規劃出來,必須跟珠海人民說清楚,市民和企業家認可了以后,市場的力量就會帶動,市場的要素就會往這里流動。”林江分析道。
仲量聯行最新發布的《珠三角洲:提升價值鏈白皮書》指出,將珠三角內的九大城市按照房地產市場相對于經濟發展的成熟度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增長階段、起步階段和萌芽階段。在報告中,珠海與中山、惠州都被劃入起步階段城市,這個階段的城市“正在制定明確的城市發展目標,并正在創建為推動經濟強勁發展所必備的條件。其公共交通基礎設施仍以公路交通為主。部分城市開始成功創造國內外企業的房地產需求。然而,市場透明度還相對較低,投資者更可能在其中尋找到中期投資機會”。
言下之意,珠海的房地產開發尚存較大的空間。而隨著產業經濟的發展,商業地產和寫字樓市場也將迎來更旺盛的需求。
難得的擴容機遇
當然珠海也收獲了三十歲的生日禮物:自今年10月1日起,珠海經濟特區擴大至全市,珠海市斗門區也被新納入經濟特區。
經濟特區的擴容,為珠海新一輪大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承載空間,尤其是對于新劃入特區范圍的金灣、斗門而言,更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
珠海市委書記甘霖近日對媒體表示,利用特區擴容這一契機,珠海將著力推進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特區內外一體化管理體制,包括行政管理體制及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體制,堅持全市一盤棋規劃建設管理城市,解決“一市兩制”問題。二是抓緊推進特區立法權的全覆蓋以及立法、司法的銜接,解決“一市兩法”問題。三是啟動西部中心城區的建設,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加快西部地區工業化、城市化進程,解決“東西二元”問題。四是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抓緊推進連接東西部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打通連接珠海東西部的新通道,解決“東西脫節”問題。
珠海手中還有“好牌”
錦坤品牌研究院副研究員龐赫然也對記者表示,如果說過去珠港澳經濟圈的發展主要是依靠珠江口東岸廣州、深圳為中心,與香港形成線形連接,以快速發展制造業及進出口貿易作為探尋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方向的試驗田的話,那么未來的珠三角經濟圈的發展方向會以珠江口西岸的珠海為軸心,利用珠港澳大橋將珠三角從原來的珠三角點線連接變為珠三角環狀連接,而珠海作為新經濟環的連接點所在地,其在整個珠三角經濟圈的地位必然從交通“末梢”走向交通“樞紐”,將珠三角經濟帶變為珠三角經濟圈,形成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
在下一個十年,橫琴新區的建設、粵港澳大橋通車無疑將成為珠海手中未出盡的“好牌”。
在過去30年中,珠海并未為了追求GDP陷于高污染,低效率的泥潭,在珠三角隨處可見土地、資源、勞動力“難以為繼”時,珠海卻保留了最為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大片土地儲備。這無疑為新形勢下的發展方式轉變留下了最為珍貴的資源。
珠海的挑戰:如何讓創業者留下來
讓創業者“又愛又恨”
“又愛又恨”是很多珠海創業者對珠海的感受。愛的是這里舒適愜意的生活環境,恨的是這里波瀾不興的商業環境。
在珠海先后換了幾份工作以后,已經在采購領域積累了一定人脈的賴平(化名)決定自己創業。他創辦了一個電子商務網站,專門為珠三角的采購經理、小企業主服務。在他看來,這是阿里巴巴等行業巨頭尚無暇顧及的領域。
“我們對珠三角的熟悉程度是阿里巴巴做不到的,我們的信息甚至可以精確到鎮。大家都知道百度,但百度搜出來的信息可能翻到第10頁都不是采購商想要的,我們做的搜索引擎直接提供最有用的采購信息。”賴平說。
賴平認識的朋友中也有做電子商務的,或選擇了深圳,或選擇了東莞。他把公司成立在珠海,純粹出于慣性。也有朋友勸他“棄暗投明”,但他覺得“在這里生活久了,家也安在這里,就不想離開”。
在賴平看來,珠海其實有很好的基礎發展電子商務。這里貨源充足,物流成本也低。這里與澳門一步之遙,可以把澳門特產賣到全國。此外,珠海的打印耗材產量占全國總量的一半以上,化妝品行業也很發達。
但是,這里的電子商務環境遠遠落后于廣州、深圳甚至東莞這些臨近城市。據賴平觀察,東莞的中小企業中,有近六成擁有自己的網站,這是電子商務最基礎的部分;而珠海的中小企業中,建站的只有不到三成。
“這里的很多人都對電子商務的認識有欠缺,認為這是可有可無的,看到身邊的人沒有,覺得自己也沒必要花這幾千塊錢。另一方面,珠海政府對電子商務的支持力度不夠。我曾有一個上海的客戶,我幫他建站,他憑著合約可以獲得上海市政府30%-50%的補貼,而珠海的企業則完全沒有這些補助”。
創業環境不理想并不是新話題,在一個紀念珠海經濟特區成立25周年的理論研討會上,珠海市委黨校副教授李英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珠海的工資比國內許多大城市低,創業前景渺茫,人才使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缺陷,使得珠海這座城市對于高素質人才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政府應加強扶助中小企業
在采訪中,不少中小企業主都有一種感受,珠海對引進大項目、知名企業不遺余力,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則關注較少。珠海并非沒有創業園,但僅針對留學生,并且設置了較高的進入門檻。
對此趨勢,林江認為,珠海想做大項目的想法不能說是錯誤,但并非只有珠海能搞大項目,河源也可以搞,中山也可以搞;而且珠海會遇到兩個問題:一是土地,珠海很多版圖屬于海島,海島開發成本高,市內可共開發的土地其實少,可供使用的陸地面積并不太多;二是有環保的考慮,做大項目如果是制造業的話并無優勢,珠海對環保有比較高的要求。
“珠海最好的辦法,在創業上應該多做功夫。”林江總結道。
賴平也表示,在創業初期,尤其希望能得到政府在資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我想招一個美工,招了三個月都沒招到。如果政府能夠給政策,幫助進入大型網絡公司的技術人才解決戶口問題,能幫助珠海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