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 湲
為拍攝《文博河南》“中原文化史詩”,我隨攝制組再次走進鹿邑太清宮,去追尋老子神秘的身影,腦海中不斷浮現關于他的傳奇故事。尤其當你意識到自己和圣哲老子的步伐在此重疊時,那種自豪感、榮耀感油然而生。
老子,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誕生地——鹿邑縣位于河南省最東部,與安徽省亳州市接壤。千百年來,這里因作為道家思想的發源地,而受到世人的尊崇。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列傳》中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司馬遷不但對老子籍貫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有考證,還對他的官職、姓名都有詳盡記錄,并且還記下了他和孔子交往的過程。
老子出生時耳大且垂,因此名耳。老子大約20歲左右,到周王室任“守藏室之史”,或曰“柱下史”,主管國家文書與圖籍,所以他有大量接觸圖書典籍的機會。老子如饑似渴地閱讀了大量典籍和從民間收集的歌謠,這對他的思想產生很大影響,最終也使他成為知識淵博、精通名物典章,又深諳社會政治風情的大學者。
春秋末年,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中國一統天下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老子面對無休止的爭戰,心灰意冷,孑然回到自己的故鄉苦縣,開始設壇講學,以拯救天下。
苦縣春秋以前屬于陳國,楚惠王十一年(前478年),楚師滅陳國,老子懷著亡國之痛,憤然離開家鄉,前往秦國講學。此時的秦國政治安定,國力日益強大,是文人墨客的理想去處。老子西行必經地勢險要的函谷關,函谷關令尹喜夜觀天象,見紫氣浮關,知道必有仙人經過,就派人四處探聽,結果得知是老子西行,乘青牛而過此地。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說:老子“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尹喜強行留下老子,請求老子著書講道,老子重辭不能,留在函谷關寫下著名的《道德經》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主要闡釋天地人世的本體,下篇“德經”主要闡釋人生與社會的本質。
《老子》一書,對先秦諸子百家影響巨大,其思想貫穿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自《老子》一書問世,從古至今,各種注釋本汗牛充棟,不下千余種。老子的“長短相形,高下相傾”“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深邃的哲理,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深遠影響,如大海波濤,萬世不竭。老子留下五千言《道德經》(《老子》),全面揭示了自然天地之道,深刻指出了萬事萬物發展的規律,是一部充滿智慧和預見性的哲學經典。
老子太清宮位于太清宮鎮,西距鹿邑縣城5公里,北去1.5公里為渦河。渦河是淮河的支流,亙古不變,貫穿鹿邑縣全境,太清宮坐落在它的南岸。
一次次改朝換代的戰爭把輝煌盛大的太清宮徹底破壞焚毀,留下的只有那些搬不走、燒不毀的石雕磉石(柱礎石)和豪華沉重的建筑構件。每當這些大型古建筑被歷史摧毀后,在下一個朝代進行大規模修繕時,都會留用一兩塊上次修建神殿時的磉石,作為前一朝代的精髓保留其中,成為永世不可泯滅的歷史見證。經過考古認證,如今隱藏在太極殿墻體下,大小不等、花紋造型迥異的磉石,其時代從隋、唐一直到元、明、清都有。
當年的鹿邑太清宮,占地870畝,樓臺、亭閣600余間,“特起宮闕如帝者居”。朝廷曾派500士兵鎮守,當時在前宮祭祀老子,在后宮祭祀李母。兩宮相距二里,中間相隔一條河,曰“清靜河”,河上有橋,名曰“會仙橋”。
隋朝末年,由于隋煬帝昏庸無道,天下行將大亂時,社會上暗暗流傳著“老子度世,李氏將王”“天道將改,老君之孫治世”等宣傳改朝換代的迷信讖語。
李淵父子趁人心思變之時,自稱老君子孫,繼膺符命,起兵反隋。在與隋軍戰爭中,李淵父子為了爭取民眾,穩定軍心,曾多次借助老子的聲名,都取得良好效果。
李唐王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淵尊崇老子為李姓始祖,以老子廟為家廟。在武德三年(620年),曾在老子故里鹿邑大興土木,建造宮闕殿宇。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大力發揚“尊祖之風”,他在貞觀十一年下《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詔》,明確表示老子是唐宗室先祖,唐王朝的建立確實有賴于老子。
作為道家代表人物的老子,被后人賦予很多意義。尤其是推崇道教的宋代,把老子列入神仙籍。他騎青牛、御紫氣的形象已深入人心,幾成共識。老子是偉大的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同孔子、釋迦牟尼并列為三教(道、儒、佛)始祖之一。
人神相隔,茫茫天地間已經無處可見老子的蹤跡,但是神人相通,老子身后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對后人造成的巨大影響卻無處不在,至今仍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