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成
魏癸未四年,即公元263年的一個秋風蕭殺的中午,洛陽城外的刑場邊,圍的是人山人海,人們都在悲痛地觀看“中散大夫”嵇康的受刑。盡管有三千太學生為之請愿,仍動搖不了司馬昭殺嵇康的決心,嵇康之死,板上釘釘。嵇康看了看日影,知道離行刑還有一段時間,就讓兄長嵇喜拿來琴,彈奏了一曲清越激昂的《廣陵散》,然后嘆息著說:“從前袁準要跟我學習《廣陵散》,每每我都吝嗇不傳給他。現在,《廣陵散》恐怕要失傳了吧!”然后,從容赴死,血染刑場。
即便是一千七百多年的今天,這段歷史讀來仍讓人為之動容,于是,人們也記住一個常識——嵇康之后,《廣陵散》從此便失傳了,并且,對司馬昭、鐘會等這些當權者尤為痛恨,他們不僅輕易就葬送掉藝術家的生命,也摧毀了天下名曲《廣陵散》,后世再也聽不到這超凡脫俗的曲子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雖然嵇康感嘆“《廣陵散》從此絕矣”,但是《廣陵散》并未失傳。在當時,嵇康演奏《廣陵散》可以說是首屈一指,但也有其他人會演奏《廣陵散》,只不過沒有嵇康演奏得好而已。在后來的唐宋元明清各朝都有人彈奏,并留有許多有關《廣陵散》的故事傳說,至今傳世的《神秘琴譜》《琴書大全》和《太古遺音》等琴書中都有記載。只是,《廣陵散》因為嵇康的身死而名揚天下,卻遭到更多正統人士的嫉恨,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作品。所以,曲子只好經常改頭換面,以至于有《廣陵止息》《華胥引》和《太平引》等許多別名。
史書上有關《廣陵散》的記載不絕如縷。《琴史》曾記載陳拙歷經波折求學《廣陵散》的故事。陳拙是晚唐的著名琴家,當年,為了學習《廣陵散》,曾向前輩琴家孫希裕請教,誰知,孫希裕勃然大怒,說:“這種有傷國體、有違風化的曲子你也學?”陳拙只好轉而向隱居泰山的道士梅復元求教,終于學得這首“凌凌有兵戈氣”的曲子。據《紫陽琴書》記載,《廣陵散》在兩宋時期極為流行,差不多所有的琴家都會彈奏這首曲子,以至于引起大學者、理學家朱熹的極大不滿,指責《廣陵散》“其聲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在崇尚三綱五常,推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朱熹看來,“臣凌君”自然是大逆不道,當受千刀萬剮。明代的大學士、《元史》的編撰者宋濂曾為一本叫《太古遺音》的琴書寫跋,在跋中借題發揮,說《廣陵散》有“憤怒躁急”之情緒,并責罵道:“不可為訓,寧可為法乎?”直言《廣陵散》不當流傳于世。
看來,即便后世有無數當政者和衛道士都想摧毀《廣陵散》,但《廣陵散》卻以別樣的方式流傳了下來。它是我國現存古代琴曲中唯一具有征戰殺伐、有強烈反抗意識的樂曲,它和中華文化息息相關,和中華民族的精神一脈相承,不僅是古琴曲的精品之作,更是文化傳承的江水匯流。所以,《廣陵散》是不會斷絕的,定當流傳千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