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兩宮回鑾與鄭州
寫《鄭州這百年》,我們將從1901年開始。根據(jù)《鄭州市志·大事記》記載,1901年與鄭州有關的大事件是: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兩宮回鑾經過鄭州,這對當時的鄭州來說算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所以《鄭州這百年》我們的敘說將從此開始……
一、“庚子國變”與“兩宮西狩”
清朝末年,中國還沒有實行西元紀歷,一九○一年農歷九月二十四日(西元1901年11月4日),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從西安西狩回京經過鄭州,說到兩宮回鑾經過鄭州,我們還是需要簡要了解一下兩宮西狩的歷史背景。對此,我們還得先來說說為什么要兩宮西狩?
光緒二十六年(1900),中國的北方發(fā)生了一件大事,這就是“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早在19世紀下半葉,西方一些強國通過同清政府簽訂條約,使西方宗教組織獲得了在中國內陸建立教堂和傳教的權利,大批傳教士自由地進入了中國并深入大陸腹地的許多地方。然而,一些傳教士利用各種手段在傳教地侵占田地、聚斂錢財,甚至越俎代庖干涉中國地方政府的政令;一些加入教會的中國教民也在傳教士的庇護下橫行鄉(xiāng)里。在這種情況下,以義和拳、大刀會為首的諸多民間組織開始在山東、直隸等地率領百姓攻打教堂、驅逐傳教士和懲處不法教民。這一類活動被清政府統(tǒng)稱為教案,從1860年至1900年的40年間,全國共發(fā)生各類教案800余起。
吳榖祥、李元楨《松亭看山圖》書畫金箋扇(金箋扇上的楷書為鄭州知州李元楨書寫)
隨著形勢的發(fā)展,“反洋教”運動愈演愈烈,隨之以諸強國為先導的西方勢力的沖突代替了滿漢之爭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廢除了光緒皇帝嘗試推行了103天的新政,再次剝奪了光緒的權力,并將他幽禁,史稱“戊戌政變”。光緒被幽禁后不久,慈禧便開始考慮要廢黜他,但這一做法卻遭到西方各國一致的反對,皇帝的“廢立”是一項牽一發(fā)而動全國的大事,慈禧的決定在清政府內部也遭到了反對。最后,在大多數(shù)人的反對下,“廢帝”一事不得不擱置了下來。
慈禧本想用溥儁做“大阿哥”取代光緒并繼續(xù)控制政權,但由于一些西方國家的干涉導致廢帝計劃流產,使得慈禧認為外國人干涉了她的家務事,由此加深了慈禧與西方強國的矛盾。外國公使們在拒絕承認中國新皇帝的同時,向慈禧提出了一個他們更加關心的問題,他們聯(lián)合照會清政府,要求其馬上宣布鎮(zhèn)壓兩個反對外國人的秘密社團,“義和拳”和“大刀會”。
針對如何處理同外國人的關系和其最為關心的義和團問題,清政府內部出現(xiàn)了完全不同的兩派意見。對于是否嚴厲鎮(zhèn)壓義和團,從清政府的最高統(tǒng)治者慈禧來講,也一直存有一種矛盾心理。
戊戌政變后,慈禧以為外國人偏袒光緒,保護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分子,仇外情緒更烈。山東巡撫毓賢揣摩慈禧懿旨,暗中鼓勵拳民,后毓賢調京,袁世凱署山東巡撫,壓制拳民活動,拳民遂轉往直隸發(fā)展。直隸總督裕祿最初反對義和團,認為拳民乃恃眾戕官之亂賊,應嚴行剿捕,以免致巨患。然而慈禧不允,裕祿逢迎上意,改變態(tài)度,招拳民“大師兄”張德成、曹福田等人,待以上賓之禮,并向清廷保薦拳民可用,時義和團大批人馬開始在涿洲、保定一帶拆鐵路、毀鐵路,局勢嚴重。
1900年初,義和團運動擴展到京津地區(qū),義和團開始以“扶清滅洋”為號召,拔電桿、毀鐵路、燒教堂、殺洋人和教民,以發(fā)泄對洋人的不滿。慈禧太后對義和團采取了剿殺和安撫并用的策略。她密召拳民入京,旬日之間,竟有十萬之眾涌入京城。太后召見拳民首領時,言多獎勵,從此親貴爭相信從,廟宇府第,遍設壇場,拳民出入宮禁,橫行無忌,大肆燒殺,北京城陷入瘋狂混亂之中。
網絡資料圖片
義和團運動擴展到京津地區(qū)后,兩地的外國人更加緊張。此時,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tài)度仍然是模棱兩可,但是外國人無法接受這種騎墻的政策,于是,各國一致要求清政府馬上明確表態(tài)。在第一次照會清政府過去了近兩個月還沒有結果后,各國公使第二次開會并聲明:一旦中國不發(fā)布上諭,他們就要進行海軍聯(lián)合示威。在等待了二十多天仍舊沒有結果后,各國公使于1900年4月6日再次發(fā)表聯(lián)合照會,限令清政府在兩個月以內,剿滅義和團,否則將代為剿平。一周后,天津大沽口外的海面上就出現(xiàn)了英、法、美、俄等國前來“示威”的軍艦,事態(tài)開始擴大。
這次義和團運動的興起,遍及全國許多地方,特別是長江以北諸多地區(qū)。義和團運動遍及河南全境,河南的主要城市開封、洛陽、鄭州等地都有不少義和團拳民。為撲滅義和團的興起,并擴大對中國的控制,英、美、法、俄、德、日、意、奧八國軍隊組成聯(lián)軍,于1900年6月,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從天津租界出發(fā),向北京進發(fā)。
6月17日,侵華聯(lián)軍向大沽炮臺發(fā)動進攻,八國聯(lián)軍對華戰(zhàn)爭正式爆發(fā)。8月14日夜,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在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的次日凌晨,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倉惶出逃。
1900年是中國農歷庚子年,這場當年爆發(fā)的動蕩被中國人稱為“庚子國變”、“庚子國難”,或稱“庚子國難,兩宮西狩”。由于古代皇帝出城打獵稱狩,如清代皇帝有木蘭圍場狩獵的習俗。而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這次是逃跑,為了冠冕堂皇,遮其羞辱,故美其名曰“兩宮西狩”。
二、兩宮回鑾與河南
公元1900年的庚子之亂,八國聯(lián)軍攻進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倉惶出逃,從8月15日開始,兩宮經懷來、大同、太原等地,歷經70多天奔波,最終于10月26日到達古城西安。
慈禧太后在逃亡途中不停地致電李鴻章到京議和。慈禧太后逃到西安后,害怕被洋人作為戰(zhàn)爭禍首懲辦,整日驚恐不安,天天等待在北京的李鴻章和洋人談判的消息。為了方便談判,李鴻章命郵政大臣盛宣懷特意架設了一條從北京經保定、安陽到開封,再從開封經鄭州、洛陽、澠池到西安這樣一條八百公里的有線電報線路。特在鄭州錢塘里設立電報房,此為鄭州用電訊通信之始。
經過李鴻章和奕劻的據(jù)理力爭,1901年7月25日,《辛丑條約》簽署,一方面賠款4.5億萬兩,是為庚子賠款。另外西方各國一致要求要懲治戰(zhàn)爭禍首。本來西方各國一開始是把懲治戰(zhàn)爭罪犯作為《辛丑條約》第一款,后經李鴻章的據(jù)理力爭,在懲治戰(zhàn)爭罪犯問題上取消了將慈禧作為戰(zhàn)爭禍首這一條。盡管如此,迫于壓力,清政府最終也不得不誅殺懲辦了幾位大臣。辛丑之后總共誅殺大臣據(jù)說有120多人,其中二品以上的高官有6個,最高級別的是超品的莊親王載勛,賜令自盡。
《辛丑條約》簽署之后,兩宮開始準備回鑾。兩宮西狩時慈禧太后和光緒帝走的是北京——河北懷來——山西大同、太原、侯馬、風陵渡——陜西潼關、西安這一條路線,而回鑾的路則是東出陜西,入河南,沿黃河一路往東走到開封,然后再折轉向北,從安陽進入河北,最后返回北京。
慈禧為什么要兜個大圈子從河南回鑾呢?對于這個問題,有關檔案未見記載,一些民國史專家也沒有給出比較滿意的答案。民間的解釋是慈禧為了討吉利,不走回頭路,選擇過境河南回京,特意繞開山西境內。從西安經陜州、洛陽、鄭州到開封,再折返到北京,全程大約1500公里。這1500多公里的路程慈禧走了多長時間呢?從1901年10月6日啟程,到1902年的1月7日從保定坐火車回到北京,歷時整整三個月。其中除了在陜西境內和河北境內總共大約半個月的時間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河南省境內。
兩宮回鑾是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這是因為,從政治意義上來說,它標志著一個中央政府“臨時遷都”的結束,國家政局回歸到穩(wěn)定狀態(tài)。如此重大的一件事,在正史上不過寥寥數(shù)語,但在野史和民間掌故中,卻有著津津樂道、似乎說不盡的話題。
兩宮回鑾,在史學家的眼中是中央政府短暫的歸途;但在普通民眾眼中,這是一個有關腐敗與嘲諷的故事。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四省的諸多地方,至今仍流傳著有關慈禧路過時留下的各種掌故。各種野史、傳說、傳奇、故事甚至流言,很長時間以來已經成為當?shù)厝说娘埡笳勝Y。
三、慈禧與鞏縣“康百萬”
光緒二十七年八月二十四日(1901年10月6日),兩宮從西安起駕回京。慈禧太后和光緒帝一行于九月初五進入河南省境內。九月十六日,慈禧一行到達洛陽,時任河南府知府的文悌,在洛陽周南驛率眾迎駕。文悌系滿洲正黃旗人,慈禧太后的娘家侄子,因反對戊戌變法,被光緒皇帝革職。戊戌政變后,授其河南知府。為迎接兩宮回鑾,文悌還擴建了周南驛作為行宮。慈禧太后到達洛陽的第二天,在周南驛接見了時任河南巡撫的于蔭霖。
清末時,河南全省共分一百零八個州、縣。設有八個府,即開封府、河南府(今洛陽)、歸德府(今商丘)、陳州府(今淮陽)、南陽府、衛(wèi)輝府(今汲縣)、懷慶府(今沁陽)、彰德府(今安陽)。當時的府相當于今日的地級市,河南府知府相當于今日的洛陽市市長。河南巡撫相當于今日的河南省省長。
兩宮回鑾,共在洛陽周南驛駐蹕八日。九月二十四日(11月4日)慈禧和光緒的鑾駕從洛陽啟程,直奔下一個目的地:鄭州。清末時河南全省除了八個府,還有九個“直隸州”。所謂“直隸州”則是直隸于省而不歸“府”的管轄。這九個“直隸州”是:鄭州(今鄭州)、許州(今許昌)、汝州(今臨汝)、禹州(今禹縣)、鄧州(今鄧縣)、信陽州(今信陽)、陜州(今陜縣)、睢州(今睢縣)、光州(今光山縣)。每州設知州一人(正五品)。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兩宮回鑾時,鄭州還不是“直隸州”,當時鄭州還歸開封府管轄。直到光緒廿九年(1903),時任河南巡撫陳夔龍奏請將鄭州改為直隸州,轄滎澤、滎陽、汜水3縣。陳夔龍的奏請得到清廷的允準。
九月二十四日當晚,兩宮駐蹕偃師。二十五日(11月5日)申刻,兩宮鑾駕到達鞏縣(今鞏義)。今天的鞏義屬鄭州市管轄,當時的鞏縣屬河南府的地盤,也就是說當時的鞏縣還屬于洛陽管轄。鞏縣是洛陽和開封的必經之地,早在幾個月前,聽說慈禧一行要在鞏縣境內歇住一夜甚至兩夜,嚇壞了地方官員。據(jù)《鞏縣志·知縣史宜詠傳》記載:“清帝回鑾,縣境筑行宮,差務之大,亙古未聞。宜詠率士紳籌備,智周計密,功成而里巷不擾。一生操持嚴潔,蒞官有年,囊橐蕭然。”
由于當時的地方政府財力十分有限,再加上河南府的幾個縣連年遭災,財政更是捉襟見肘,拿什么來修建行宮呢?于是當時的河南府所轄的十位知縣在鞏縣的康家大院開會,商議接待種種事宜。清代置河南府,府治洛陽(今洛陽市),雍正二年(1724)后下轄十縣:洛陽縣、偃師縣、宜陽縣、新安縣、鞏縣、孟津縣、登封縣、永寧(今洛寧縣)、澠池縣、嵩縣。開會商議時,足智多謀的紹興師爺向知府文悌出主意,請他和鞏縣知縣史宜詠向富甲一方的康家求援。當時的鞏縣康家是當?shù)赜忻拇髴?,聽說垂簾聽政的慈禧和皇上要在鞏縣駐蹕,康家的第十七代掌門康建德不禁驚喜異常。
康建德飽讀史書,他知道古時候河南陽翟的巨商呂不韋,曾把始皇帝嬴政作為賭資,賭贏了自己后半輩子的榮華富貴。因此,康建德決定自己也要賭一把,他知道接待兩宮要破費大批銀兩,但接待皇帝的榮耀,可使康家身價倍增,有可能為日后的生意張開順利的巨帆。于是,他痛快地答應了知縣的要求,獨自承擔修建東黑石關行宮的費用及迎駕工程。
也許是出于安全考慮,慈禧的行蹤沒有公開,走旱路還是水路都不清楚,河南府以及鞏縣的官員們很無奈,只好和康建德商議,同時修整旱路、疏浚水路。整修旱路就是把原有的土路鏟平加寬。并在上面鋪上一層黃沙,一是以“黃”代“皇”,稱為皇道;二是車輦走在上面不會顛簸,疏浚水路就是把伊洛河沿岸的淤塞處疏通,容得大船行進,并在行宮附近修建碼頭。東黑石關行宮選址確定后,康家籌調巨資,征集了大量工匠民夫,行宮建筑工程迅速施工,這是按工部規(guī)劃的圖紙建筑的,行宮面對洛水,背靠黑石嶺,可謂“山足瀠清波,渡頭枕黑石?!闭驹谛袑m門口眺望,蜿蜒的邙山,東去的洛河水,一覽無余。
光緒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三日(1901年11月5日),慈禧太后與光緒帝進駐東黑石關行宮。行宮在河畔。《庚子西狩叢談》里說,那里:兩岸綠樹陰濃,群峰環(huán)拱,風景如畫。鞏縣的行宮在縣署。由于洛水之患,縣署在水中央,久為澤國。后在其原基之上加高筑之。鑾駕到鞏之時,河南府及各縣的主要官員們畢恭畢敬地跪了一地,在熱烈的鞭炮和鼓樂聲中,慈禧和光緒皇帝及皇后、嬪妃們風光地走進行宮。
修御道、建行宮,康建德為此花費了大把大把的銀兩。最后還向朝廷捐了100萬兩的銀票,以盡忠心;另外康家還向慈禧太后進獻了精心準備的貴重禮品——由開封城著名的金店師傅打造的皇清地輿圖,這是用一顆夜明珠和東珠飾成的皇清地輿圖。東珠,滿語為“塔娜”。清朝將產自于東北地區(qū)的珍珠稱為東珠(或北珠),用于區(qū)別產自南方的南珠。它產于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鴨綠江及其流域。清朝統(tǒng)治者把東珠看作珍寶,用以鑲嵌在表示權利和尊榮的衣冠服飾上。
據(jù)說,這幅皇清地輿圖濃縮到一只銀制桶內,桶下邊是銀子作架支撐著一幅金板,上面用像姜塊狀的金塊裝飾成高山、丘陵,用珍珠鋪擺成四大河流,北京是一顆耀眼的夜明珠鑲嵌在燕山腳下,其它省城用珍珠代表,象征著“一統(tǒng)江山”。造型精巧、寓意深刻、異常珍貴,令見過世面的慈禧太后看后贊不絕口。加之康建德贈送給李蓮英及其他官員根據(jù)職位高低的各式禮品,康家所花費用可以想見。
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對此很感興趣,專門召見了康建德,對他的“盡忠”行為進行褒揚。慈禧贊道“不知此地還有百萬富翁!”如果說此前的“康百萬”只是綽號而在民間廣為流傳的話,至此之后“康百萬”就成為皇封,借慈禧的金口而名揚天下。憑借慈禧的金口玉言,“康百萬”的名號之后在河洛民間廣為流傳。
四、中堂之死兩宮震悼
鞏縣的官員和康家忙活了幾個月,但是慈禧和光緒一行在鞏縣就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一早就直奔汜水(今滎陽境內)。汜水如今是鄭州滎陽下轄的一個鎮(zhèn)。汜水鎮(zhèn),古稱“雄鎮(zhèn)”,鎮(zhèn)內的虎牢關有3000多年的歷史,號稱“中州之樞”,名列中國古代八關之首,傳說那里為周穆王畜虎之地。古時唯有西南一深壑幽谷通往滎陽洛陽,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成為九朝古都的東邊門戶。虎牢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是我國著名的古戰(zhàn)場。汜水歷史悠久,名勝古跡頻多:“呂布點將臺”、“等慈寺”、“張飛寨”、“玉門古渡 ”等?;⒗侮P因戰(zhàn)亂多次被毀,遺址現(xiàn)存石碑一通,上書“虎牢關”三個大字,雍正九年(1731)勒石。
當時的汜水是開封府的一個縣,縣城內只有一條街,除此之外“平疇一碧,麥田彌望,絕類曠野”?!陡游麽鲄舱劇防镎f,由于縣署被水沖沒,臨時借用附近的書院辦公,臨時行宮就建在書院的舊址上,規(guī)制還算宏大。當時正值菊花盛開的時節(jié),盆盎羅列,再加上庭階廊廡,還算別有風致。兩宮在汜水縣城也是停留了一夜。
在鄭州境內,慈禧的路線大致是鞏縣——汜水縣——滎陽縣——鄭州——中牟,然后抵達開封。從今天的行政區(qū)域來看,洛陽、鄭州、開封為三個省轄市,而在當時,鄭州不過是個縣級城市。慈禧在鄭州過境一天一縣。
11月7日辰刻,慈禧一行自汜水縣城啟鑾,未刻抵達滎陽。這一天下午,兩宮收到京師傳來的電報:“合肥相國,已于今日午刻逝世?!焙戏氏鄧f的是李鴻章。李鴻章去世了,聽到這一消息,“兩宮并震悼失次,隨扈人員,乃至宮監(jiān)衛(wèi)士,無不相顧錯愕,如梁傾棟折,驟失倚恃者”。
五、兩宮回鑾在鄭州
對于風雨飄搖中的大清國來說,洋人的氣焰永遠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李鴻章一死,大清上下失去了惟一能夠與洋人周旋的人。接到李鴻章死的訊息,回鑾走到滎陽的“太后及帝哭失聲”,大清國猶如“梁傾棟折,驟失倚侍”。
李鴻章死后,清廷對其竭盡褒揚,謚號“文忠”,追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給予了極高榮譽。慈禧還念李鴻章的忠心,發(fā)布上諭,除加恩之外,加賞銀五千兩治喪。立功省分,建立專祠;政功戰(zhàn)績,宣付史館。次子李經述,著賞給四品京堂,承襲一等侯爵;三子李經邁著以四五品京堂用,長子李經方服闋后以道員遇缺簡放。伊孫李國杰,著以郎中即補;李國燕、李國煦著以員外郎分部行走;李國熊、李國燾著賞給舉人,一體會試云云。忠勛遣蔭,澤被一門。文忠之功固偉,朝廷之報亦隆,疊祉稠恩,有加無已。
李鴻章死后兩個月,近代史上著名的維新人物梁啟超出版了《李鴻章傳》一書,稱李鴻章“必為數(shù)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梁啟超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忠君、忠于太后、忠于大清和愛國有時候并不完全一樣!李鴻章究竟是賣國還是愛國?誤國還是救國? 該怎樣評價這位不同尋常的晚清重臣?中國人一向的定論與百年以來的世界輿論截然不同。在中國,有時候評價一個人很容易,同時也是件極其艱難的事情!
實際上,慈禧在汜水縣城時,已經得到了李鴻章病危的訊息。當慈禧駐蹕滎陽行宮后,詔諭:“王文韶著署理全權大臣”。又諭“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著袁世凱署理。”袁世凱這位河南人,從此成為亂世中崛起的一位新貴。
雖然當時的滎陽縣城要比汜水縣城繁華一些,但是兩宮在滎陽也是只停留了一夜。九月二十八日(11月8日)辰刻,兩宮自滎陽啟鑾,當晚駐蹕鄭州。慈禧在鄭州期間,召見了奭良。奭良是鑲紅旗滿州人,裕瑚魯氏。早年頗負詩文,有“八旗才子”之稱。奭良是慈禧太后寵臣榮祿的門人,因在荊州任職時遭人參劾罷職,此時來鄭州迎駕實為榮祿之意,籍圖開復。奭良被太后召見后果然開復了降調處分,以道員發(fā)往江蘇,遇缺即補。
說到這里,我們還想細說一下,100多年前人們心中的鄭州到底在哪里?又是怎么樣?實際上,在一百多年前的鄭州城大概就在今鄭州市老城區(qū)東南部,京廣鐵路東西、隴海鐵路南北的交匯地帶,那里因是古管國都城和今天的回族聚居地,故有今天的管城區(qū)(即鄭州市管城回族區(qū))之名。
如今,管城區(qū)是鄭州市的老城區(qū),也是鄭州市內各區(qū)文物古跡最多的城區(qū)。主要有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出土文物及革命紀念地等。其中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3處、市級4處。轄區(qū)不少古建筑聞名遐邇。始建于東漢明帝永平年間(58~75)的鄭州文廟,殿宇廊廡層層疊疊共200余間,占地約74畝。建于明代洪武年間的鄭州城隍廟,是鄭州市區(qū)內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群體最完整的明、清時期的建筑群。伊斯蘭教徒舉行宗教儀式、傳播宗教知識的場所北大清真寺是較為典型的中國宮殿式代表建筑。此外,轄區(qū)內還有古墓葬多處,僅戰(zhàn)國墓群就多達500余座,另外還有漢墓、晉墓、唐墓、宋墓多座。有建于唐代的夕陽樓、管城驛站等遺址。革命紀念地有著名的三益街工人夜校舊址。
管城這個地方,在隋煬帝大業(yè)二年(606)才真正成為鄭州的治所。在這以前一直叫“管”,后人往往把春秋時期的鄭國和隋朝以后的鄭州,混淆在一起,遂使一些問題往往糾纏不清。因此,凡是遇到與“鄭”字有關問題的時候,應當首先辨明它是在隋朝以前,或是隋朝以后,才能有正確的見解。因為在隋朝以前的“管”和“鄭”是兩個地區(qū)的概念,是兩回事,不能混用。到了隋大業(yè)二年以后,開始置鄭州治所于管城縣,遂使管城和鄭州才有了“管鄭”結合和統(tǒng)一的概念。即便如此,如果細致地講,它們仍有不同程度的內涵。直到民國二年(1913)改鄭州為鄭縣,同時也改舊州衙為新縣衙。民國十六年(1927)縣府大堂,改名為“中山紀念堂”。民國二十一年(1932)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占用其東半部,此時縣衙僅剩下西半部。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鄭州的知州是李元楨,為迎接慈禧、光緒的“回鑾”與“圣駕駐蹕”,李元楨曾撥有款項飾其州衙,作為兩宮在鄭州的臨時行宮。當時的鄭州城和河南府治洛陽城的大小差不多。
從九月二十八日(11月8日)到達,到十月一日(11月11日)離開,兩宮在鄭州駐蹕三晚。十月一日辰刻,兩宮從鄭州啟鑾,行三十里至圃田尖(今新鄭圃田鄉(xiāng))。圃田是戰(zhàn)國前期思想家列子的故里。列子是與鄭繆公同時代的人物,也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兩宮在圃田稍事休息傳膳及隨扈人員打尖后,再行四十里申刻至中牟縣駐蹕。
中牟歷史悠久,人才薈萃。西晉著名文學家、世稱美男子的潘安,祖籍就在中牟縣大潘莊。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史可法,出生在中牟縣狼城崗鄉(xiāng)后史莊。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zhàn)略決戰(zhàn)。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著名的官渡之戰(zhàn)是東漢末年“三大戰(zhàn)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zhàn)役之一。此戰(zhàn)奠定了曹操統(tǒng)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今日的中牟是鄭州的一個屬縣,兩宮回鑾時的中牟縣屬開封府管轄。兩宮在中牟駐留一夜,次日(11月3日)到達河南省城開封。慈禧太后回鑾從西安到洛陽期間,連綿陰雨,道路泥濘坎坷,一路艱辛。自從到了開封以后,開封府行宮陳設壯麗儼然有內廷氣象,再加上太后66歲壽辰也在十月。因此,兩宮在開封住了整整一月有余。庚子西狩以來的,目睹王朝的慘狀,慈禧在精心進行重大人事安排的同時,也在思量著如何撐著王朝岌岌可危的局面。
農歷十一月四日,慈禧太后和光緒帝離汴渡河北上?!逗幽辖笫掠洝酚涊d,河南當局奏報清廷,全省為兩宮回鑾共花費銀兩187萬余兩。(文章有刪節(jié))
(未完待續(xù) 每日更新)
參考文獻及資料
1.《庚子西狩叢談》.吳永.中華書局出版,第1版.2009.10.1.
2.《鞏縣志·知縣史宜詠傳》
鄭州晚報《身邊》客戶端獨家連載由紫城編著的《鄭州這百年》。數(shù)千年的歷史煙云與風塵,細微難尋,若讀者發(fā)現(xiàn)書中資料、說法有值得商榷與不足之處,請在文后留言共訂之。
作者 紫城
統(tǒng)籌 劉德華
編輯 黃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