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振國
愛吃大肉的人,想必對東坡肉都情有獨鐘,那方方敦敦、色澤晶亮、肥而不膩、香酥爽韌的東坡肉,解饞啊!
東坡肉當然和大文豪蘇東坡有關系。出生四川眉州的蘇東坡愛吃紅燒肉,也會做紅燒肉。相傳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口,洪水圍困徐州。蘇軾率領百姓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于保住了徐州城。百姓為感謝蘇軾,殺豬宰羊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過,便親自指點家人將收下的豬肉燒成紅燒肉,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無不夸口,謂之“回贈肉”。從此,“回贈肉”便在徐州一帶流傳,并成為徐州傳統名肴。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后,曾在黃州東邊的一塊坡地上開荒種地以貼補家用,自號“東坡居士”。據蘇東坡詩《豬肉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倍鴸|坡居士恰恰肯吃又解煮。吃便不說了,東坡先生是怎樣“煮”的呢?還是《豬肉頌》:“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闭f白了,其要點就是少放點水,用不冒火苗的虛火來慢慢煨燉。有人說,“烏臺詩案”使蘇軾變成了蘇東坡,蘇軾躊躇滿志,蘇東坡務實愛民;蘇軾乃宰相坯子,蘇東坡實文人居士。謫居黃州期間,蘇東坡不僅肉燉得香,更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
東坡肉在徐州和黃州,都只是當地影響,真正名揚四方,是在杭州。宋哲宗元祐四年,即公元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并二赴杭州,任知州。當時的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晴旱雨澇,既影響農業生產,又危害百姓安全。蘇東坡便下氣力治理西湖,除草清淤,立三塔標志(今三潭印月),筑堤建橋,使西湖舊貌換新顏。杭州百姓抬豬擔酒致謝蘇東坡。同樣,蘇東坡的紅燒肉——杭州百姓親切地稱它為“東坡肉”——在杭州走紅,并逐漸成為杭幫菜的招牌菜,名聞中外。
其實,東坡肉至今也是川菜、鄂菜、豫菜的品牌菜,眉山、徐州、儋州等地方名肴,或者說,蘇東坡工作或生活過的地方,基本上都有東坡肉這道美味。并且,東坡肉也被賦予了不同的地方特色和風味,譬如,就做法或口味而言,有瓦罐東坡肉、砂鍋東坡肉、竹筒東坡肉、棕葉東坡肉,有茶香東坡肉、紅糟東坡肉、梅干菜東坡肉、蜜汁玫瑰東坡肉等。甚至東坡肉還走出了國門,在東南亞有“娘惹東坡肉”,在日本有“日料東坡肉”,當地叫“角煮”,是明朝時從杭州傳到日本的。
事實上,東坡肉僅僅是代表,如今流行的東坡美食,凡六七十種之多,譬如東坡肘子、東坡魚、東坡藕、東坡豆腐、東坡羹、東坡春卷、東坡酥,還有東坡酒,等等。舌尖上的東坡,可謂舌尖上的中國一道獨特而美麗的風景。
東坡肉或東坡美食所以揚名,美味自不必說,這里還有一種情懷。蘇東坡一生壯志未酬、命途多舛,幾度宦海浮沉,蹲過大監,險被殺頭,慘遭流放。但生性放達的他能苦中作樂,“自笑平生為口忙”。尤其是他一生親民為民,譬如晚年被放逐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州),他便把儋州當作第二故鄉,辦學堂,介學風,被人們視作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儋州至今不但有東坡書院,還有東坡村、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井、東坡帽等,甚至還流傳一種“東坡話”。當然,還有“東坡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