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是一種能力。
那些能夠活出自己的精彩、不為世俗所困的人,都避開了這3種行為模式
一
戒掉3種行為模式:
01 “期望別人能充分理解你的感受”
“你明不明白”、“你不明白”,是人與人之間最常見的指責。
感受不被理解、甚至被誤解,都是令人惱火的,所以我們會一遍又一遍地解釋自己,一遍又一遍……
你覺得理解并不是因為你期待對方理解而得來的,而應該是對方出于自愿、自發。
但其實,當你不再期待別人理解你的時候,你才真正理解了自己。
02 “在沒人聽的時候還執著喋喋不休”
當我們迫切需要別人傾聽時,我們的談話通常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
一上來是努力傳達信息或表達觀點,接著就會重復我們說過的話,或者引入不相關的話題來平復情緒、緩解緊張。
最后,我們會談論任何可能吸引聽者注意力的話題,只是為了延長聊天的時間。
自顧自一味地表達,并不能讓對方獲取到有價值的信息,找到合適的話術和方法才是交流信息的有效途徑。
03 “不說出自己的需求”
我們總是有充分的“理由”來拒絕直接說出自己的需求:
不想冒犯他人、
認為提出要求等同于請求、
認為別人應該記住我們的需求、
擔心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就會有一筆“應付賬款”……
最重要的理由是,我們不想冒著被拒絕的風險。
然而現實卻是,等待別人滿足你的需求,你很有可能得不到你所需要的。
在你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時,你會感到匱乏,你可能會變得喜怒無常、冷漠和郁郁寡歡。
你最終可能會怨恨,認為別人非常清楚你需要什么,但就是不想給你。
提出自己的需要并不意味著軟弱,只要你所要求的是公平、合理和應得的,它就不是自私或無禮的。
二
成年人最舒服的社交狀態:
內外兼顧,強大且自如
向外延展
俗話說,“好風憑借力”很多時候,是“風”的功勞,讓你有了現在的高度。
當一個向上追求的人,不再想著靠自己,總是想通過別人完成自己的目標。
即使和他人產生了鏈接,你也要相信,總有一天,這個鏈接會斷。
向內探究
社交其實是認知水平的交流。
真正成熟的人,都在持續升級認知。
我們要做的,是把注意力放到升級認知上,不斷迭代,從內成長。
1)讓自己活在未來,以終為始的思考問題
倘若我們做事情總是看著眼前這一畝三分地,就容易計較一時的得失。
但如果能夠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聚焦在長期目標上,所受到的局限便會大大減少,便不會因此處處與人較勁。
相反的,還會為了達成目標,想方設法提升自己。
2)廣泛閱讀,豐富自己的認知體系
有人說:“一個人的知識積累情況,會影響他的認知水平。”
每一本書籍,都飽含著牛人的經驗智慧,而閱讀,是我們快速了解吸收的不二途徑。
尤其是我們把這些知識,縫接到原有的認知體系里,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帶來的將是認知的加速成長。
3)覺察自己的認知,并且反思
一個人的潛力有多大,取決于對自己思考過程的認知和理解的能力。
當我們開啟這項能力后,就像擁有了一個監督員,全方位監督自己的思維和言行,一發現問題,就督促自己做出改變。
于內,有自己的豐富世界,可以對抗孤獨和外界的沖擊;
于外,有一套與人相處的法則,可以置換價值,促進成長,擁有靈活的生活。
社交,跟性格沒有關系,社交是一種能力。
內外結合式社交讓你,強大且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