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金錢人人都需,不光大人,連還沒有完善金錢觀的小孩也會有欲望需要用金錢來實現的時候。
是不是常常聽孩子鬧騰、撒嬌說“媽媽,我要買這個玩具”、“媽媽,我要吃那個零食”、“媽媽給我幾塊錢,我要和朋友出去玩”……?
前不久,在網上就看到這么一段問媽媽要零花錢被拒的視頻:
事情發生在廣東肇慶,14歲男孩為要幾塊錢零花錢拳打腳踢親生母親,甚至用自行車按壓母親。
據了解,男孩父親在其9歲時去世,母親有智力障礙,男孩向母親索要幾塊錢零花錢被拒絕,于是便對母親實施暴力。
當看到視頻當中的母親說:“我不怪他,因為我是他媽媽啊”時,心里顫栗一了下,實屬痛心,但也讓人深思。
現如今未成年人對金錢理解之膚淺,已經達到可以傷害至親的程度。
那么在成年之后,是否會因為金錢觀教育的缺失走上一條違背道德、法律的不歸路呢?
02
孩子起初對金錢是一無所知的。
但后來孩子漸漸頻繁地向家長索要金錢,肆意揮霍,除了受社會風氣、校內跟風的影響,更多的原因還是家長對孩子金錢觀教育的缺失。
我們一起來看看在給孩子零花錢時,我們不經意間犯的兩種錯誤:
1、 片面式金錢教育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泰勒·克羅弗德在《金錢傳》中說:
“錢本來沒有建過一幢大樓,制造過一件產品,搶救過一個人,或提出精明的投資意見,尤其在當代社會中,錢只是毫無價值的紙片?!?/span>
城市的發展讓生活變得更加快捷便利,各式娛樂消費也應運而生,在光怪陸離的社會熏陶下,很多家長的物欲也無限膨脹,于是加速了正在成長的孩子自主或在家長帶領下把金錢投入到腐敗游、聚餐娛樂和或無度購物中。
這種錯覺造就了孩子早期的金錢價值觀,他們認為錢就是萬能的,因為可以換來自己想要的。
于是年紀輕輕的他們開始想方設法撒嬌、討好,甚至不擇手段的從父母這要來零花錢。
有了金錢可以讓他們走出封閉的家園、走出羈絆、走出廣闊的社會。
但片面的金錢觀也會無形的給他們套上最悲哀的道德枷鎖。
在《金錢傳》中講述了這么一個故事:
太平洋雅普島有一種質地潔白細膩的石頭錢,叫做斐,大小從一英尺到十二英尺(1英尺=0.3048米)不等。
由于這種錢太重,交易時不需要搬動,只要在上面做標記就能表明錢的所有者。
1898年德國政府占領了這個小島,為了迫使島民服從統治,德國人想出一個詭計:
用黑色染料在斐上畫黑十字,宣布斐不再是錢。
島民們驚恐萬分只好被迫服從統治,按要求去做工。
后來德國人把黑十字去除,島民們的財產又失而復得,開心不已。
有人也許會嘲笑雅普島人的愚昧無知,但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
人們只看到金錢表面的有用性,卻不能認識到金錢的真正價值從何而來。
我們年幼的孩子在未形成完善的金錢觀前,對金錢的看法其實和雅普島人是一樣的。
2、 哭窮式金錢教育
十九世紀末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契訶夫曾說:“吝嗇必受懲罰。”
吝嗇無疑是在間接的對孩子哭窮,貧窮的思維就像是父母留給孩子的遺產,不管孩子愿不愿意繼承,它都會記在孩子戶頭。
說惜金如命的家長有罪,可能會傷了那些想教孩子勤儉節約的家長,但過于克扣節省的確會在孩子心頭種下“我家很窮”的自卑心理。
明代馮夢龍的雜記中記載有一個“一錢莫救”的笑話:
一位父親性極吝嗇,在路途中遇河水新漲,雖然可以坐船渡河,但不想出船錢,于是涉水渡河。
結果被河水沖倒漂流半里多,兒子找到船家商討,但在船費“一錢”還是“五分”上沒有談妥。
父親在垂死掙扎之際回頭對兒子大喊:“我兒,我兒,五分便救,一錢莫救!”
雖是野史流言,但藝術源于生活,故事中“一錢莫救”的父親入骨三分地展現了現如今部分家長的金錢觀。
從小被灌輸貧窮觀的結果,往往是孩子特別在乎錢,哪怕長大后有錢,也會很摳門,以致出來社會后交際受阻。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往往越是被傳輸窮概念的孩子,想要得到的欲望會愈加強烈。
哭窮式的金錢觀教育正是導致現如今熊孩子為了零花錢和家長爭執打鬧事件頻發的原因之一。
03
你是否正這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金錢觀呢?
一個孩子若是只被幾塊錢零花錢任由擺布,那家長的教育也就敗了。
金錢觀關系到孩子未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用對正確的教育方法對孩子一生受益:
1、 優化自身金錢觀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說:“如果你懂得使用,金錢是一個好奴仆,如果你不懂得使用,它就變成你的主人。”
所謂正確的價值觀,就是讓孩子意識到零花錢只是價值的一種象征物,讓孩子能夠正確處理零花錢和道德的關系,并能科學、健康的將零花錢消費在所需的地方。
在教育孩子的同時,父母通過不斷優化自身的金錢觀也是對孩子金錢觀塑造的一場修行。
孩子本單純如白紙,初始肯定是沒有什么物質上的欲望,只是在成長中,他會不斷接觸自己想要的東西。
如果父母只懂一味滿足孩子,對孩子的欲望“有求必應”,甚至“無求先應”。孩子就會從無物質欲望轉變成對物質需求貪得無厭。
2、 君子愛才,取之有道
連續兩年排名全球財富500強第一的沃爾瑪公司老總——老沃爾頓從不給孩子們零花錢,而是要求他們自己掙錢。
四個孩子從小就開始給父親打工,他們跪著擦地板、修補漏雨的屋頂、夜間幫助卸貨,工錢和工人們一樣高。
在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時,也體恤到父母的養育之恩與金錢的來之不易。
不僅要教會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讓孩子明白錢從何而來、如何賺錢、用什么方式賺錢同樣重要。
用對正確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對金錢的取舍走上正軌。
3.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貧窮和富有。
告訴孩子:
有的人生來富有,但并不會永遠伴隨,它像流水一樣,稍有不慎,就會變的一滴不剩;
有的人生來貧窮,卻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創造出更多的財富,或靠自己雙手,扎扎實實掙生活,我們應該尊重這樣一直努力的人;
不可用錢衡量身邊的人幸福與否,高貴與否。
富有者不應該炫耀,而貧窮者也不必自卑,只有自強自立者才值得尊敬。
如果對“富養”的認知有誤,即使耗盡心力和金錢富養,也僅是把孩子教育成教養上精神上極度“貧窮”的人。
04
一旦誤入金錢的深淵,用片面說教、哭窮的方式挽回是杯水車薪的。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生命本身不以功利為目的,我們可以把人生過得金碧輝煌的富貴,也可接受活色生香的煙火平凡。
雖然沒錢寸步難行,但一定要堅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擺脫現狀的,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懂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道理,才能在實現人生價值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