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的教師專業化的發展
張衛萍(2010.11.25)
摘 要: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如何應對新課改?如何發展教師的專業化素質?本文擬從教師專業化的認識、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的內容、途徑及專業化發展對教師的要求等諸方面加以論述。
關鍵詞:教師專業化 內容 途徑 要求
一、何為教師專業化
1. 所謂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個人成為教學專業的成員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具有越來越成熟的作用這樣一個轉變過程。新課改要求把教師的職業看成專業,教師的專業化就是要求教師應成為更能勝任教育教學工作、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備的那種專業素質的過程。其實,教師這種職業并不是人人都可勝任的。教師應具備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態度等諸方面的素質,才符合從教的整體要求。
2.教師的專業知識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識、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研究學科知識三方面,教師的專業技能是指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順利完成某種教學任務的活動方式,教師的專業態度也可稱為專業道德、專業精神或專業情意。
二、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內容
1.教師應適應新課改人性化的教育發展趨勢,應擁有豐富的專業道德(即德性首先,教師應具有厚重的德性、豐富的人性。德性,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作為教師的人和作為人的教師,德性的本質是豐富的人性。如果離開了人性而單獨強調德性,人就成了僅有軀殼沒有人味、沒有血肉、沒有感情的道德標本。新課改強調以學生為本,這就帶著對人性的尊重、對學生的關愛,走進了學校、走進了課堂、走進了學生、走進了教師的生命歷程。教師應首先教學生做人,怎樣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那他本身必須是一個有崇高道德的人。教師應充滿豐富的情感和人性的色彩,使課堂充滿著激情和詩意,從而發揮著以崇高的品德塑造人的榜樣示范作用。
2.教師應具備親近社會、施利他人的素質。這種親近社會的素質就是用向善的心態看待社會,教育學生如何適應社會、建設社會、親近社會、有利社會,而不是教學生如何否定社會、抱怨社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價值觀從單一性走向多元化,這必然會帶來多元化的價值觀沖突。在價值沖突中,教師必須以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宣傳社會的積極主流思想,盡量減少對學生思想的負面影響。
3.教師具有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具備做人的思想底色。哲學是使人聰明的學說,它可為各個學科提供正確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方法論。教師在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同時,還應具備辯證的思維。在對待具體問題時就能一分為二,能用現代哲學發展的觀點來看待新課改的種種現象,正確應對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4.為適應時代的發展,教師還應把自己放在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中考察,從多方面、多層次的提升自己的理念和素質,以發揮自己的潛質,而這也正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意義所在。
5.為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應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教師的專業知識越精深,講課時越能高屋,深入淺出的傳播知識,引導學生增長知識,促進學生學習,提高學生知識水平。
6.為適應新時期改革專業化發展的要求,教師應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新時期改進形勢下對教師的教學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它包括:(1)開發課程資源意識的能力,包括課程資源的選擇(如教材不僅指課本,也包括音像制品及其他可利用的資源)、課程參與、重構、研究、創新、開發、評價、積累的意識等等。(2)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包括運用信息工具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創造并使用信息,發揮信息效益、加強信息協作、增強信息免疫能力等等。(3)改變教學方法的能力,教學過程應穩中有變,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發展為前提,能指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與探究學習,并能駕馭課堂,應對教學突發事變的能力。(4)具有教學機智,富有幽默感,能熟練發揮語言(特別是肢體語言)功能的能力,具有極高的語言素養,善于反思、總結,并能進行教學科研的能力。
7.在新時期我們要用傳統的師范教育的培養方向,體現教學工作的專業化。師范教育中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脫離,使師范生在課堂上不能很好地駕馭課堂秩序,對課堂含義及學生狀況缺乏足夠的了解。這些問題不但影響了學校教育工作,而且也影響了科普工作,導致了很多科普工作者不去研究“知識的傳播”,使科普工作處在“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中。 教師專業化發展,要求教育機構由只注重專業知識的培養轉向對專業態度、專業技能、專業價值和專業精神等方面的綜合訓練。一是注重創新性,改革現有教師教育類課程,課程體系從單一學科縱深發展型向完整型、綜合型和系統型課程結構的方向發展。二是注重實踐性。強化實踐性課程和教育實踐的環節,突出現代教育技術的訓練,重視實習教師反思性判斷力的培養,突出教師“反思性實踐者”的角色,發現和解決教育中的相關問題,改變教師形象,突出專業化特色。
三、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途徑
(一)教師應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
現代社會的發展,新時期進行教育的改革,是否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是衡量當今教師是否優秀的關鍵因素之一。新時期改進倡導科學發展觀即全面的、可持續發展教學觀念,不僅要求教師要具有自身專業發展的需求,更應具備專業化發展的探索欲望和可持續發展的精神。
(二)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方式是研究性學習
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離不開教師的主體精神,離不開教師的專業素質,更離不開教師的教研意識,而研究性學習正是一種促使教師積極參與,有助于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能使教師帶著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知識水平和教育教學經驗走進教學,可極大地調動教師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以實現教師潛能的開發,逐步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實現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是不斷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教學事件和現象的再思考,是教師的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對話,而不斷的教學反思則會促進教師教學能力及水平的發展。教學反思包括課前(對教學設計的)反思,課中(對教學過程的)反思,課后(對教學效果的)反思,這與那種傳統的教學回顧與總結截然不同。課前反思是預設,預先設想教學設計中可能會出現的現象,具有前瞻性;課中反思是對教學具體實施過程中的調控,是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教學設計僅僅是設計,而教學實施應根據課堂現狀作最佳化的調整,具有現實性;課后反思主要反思教學設計及教學過程,總結得失,具有批判性,可提高教師的思維品質和教研水平。教學反思不僅可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更可促進教師理
教師的專業知識除了普通文化知識、學科專門知識和教育學科知識外,還包括更高層次的主體知識和本學科的前沿知識。在知識更新的步伐加快、互聯網應用越來越廣泛的今天,在新時期改革的現在,教材、學生、教學過程都充滿著變數,這必然要求教師應有與時俱進的思想,及時地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努力汲取各個方面的文化知識,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蘊和知識涵養,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結構,以適應新時期的需求,以適應新時期新課提的改進與實施。
此外,教師還應參與教本課程的開發,這不僅可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更可促進教師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合作,以培養教師的集體主義和團隊意識。合作意識已成為新時期新課提改革與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
四、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要求
教師專業化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具體表現在:
(一)與時俱進的進取精神
.教師應具有敏感的憂患意識。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教育也在發生著變化。教師應在這種變化中把握時機,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應跟上時代的步伐,加強憂患意識,防止心態疲勞,追求創新;同時應具有強烈的溝通與合作意識,時代呼喚合作,呼喚溝通,這包括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與溝通,以創造性進行科學教育。
(二)終身學習的能力
.新時期是終身學習的社會,教師應把學習作為一種是生活方式,要有強烈的學習愿望,學習不僅能提升智慧,更能增強教師的文化底蘊。讀書學習的過程就是吸收、成長的過程。不讀書則會影響到教師教育教學理論的提高,影響到知識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影響到對學生學習的關注及與學生的溝通,只有學習,才能增強的自身的文化底蘊,才能學會搶抓教學的有效資源,從而確立符合新課改要求的教育教學的資源觀。
(三)學以致用的價值取向
教師應在實踐中學會運用,在實踐中學會選擇。只有通過學習,才能使知識在實踐中加以合理運用,并學會選擇教育的內容、時機、途徑和方法,以至提升自己的教研意識和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學勇 新課程教學法[M]2004.3
2.張 莉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J].思想政治課教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