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ê喎QPD)是一種常見于中老年的神經系統(tǒng)變性疾病,多在60歲以后發(fā)病。主要表現(xiàn)為患者動作緩慢,手腳或身體的其它部分的震顫,身體失去了柔軟性,變得僵硬。流行病學顯示,>65歲人群患病率約1%,即100位老人有1位不幸患病。
2015年,來自芬蘭的研究顯示帕金森患者腸道微生物群與對照組存在明顯不同,帕金森患者腸道微生物群中普雷沃氏菌科的豐度發(fā)生了明顯的下降(見下圖)。此外,腸桿菌科中腸道菌的量與患者平衡和行走問題的嚴重程度相關聯(lián)?;颊哂性蕉嗟哪c桿菌科,就會有更嚴重的癥狀。
現(xiàn)在已經知道,人類的體表和體內的微生物可以達到100萬億級別,重達1~2公斤,總數(shù)量達到人體自身細胞的10倍,編碼的基因是人類自身基因的300多倍。這些微生物與人類的腦發(fā)育、腸發(fā)育、身體發(fā)育都息息相關。
有研究發(fā)現(xiàn),帕金森患友的身體存在嚴重的菌群失調,缺少有益菌或可加重病情。
200年前,英國的一位外科醫(yī)生James Parkinson發(fā)表了一篇關于“震顫麻痹病”的論文,60年后,為了紀念他,這種疾病被命名為“帕金森病”。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在研究治療方法時,都著眼于“腦”,除了發(fā)明可以激活腦中神經元的藥物,大膽的科學家更是用上了電場直接刺激大腦的方法。
在所有人都覺得“方向無比正確,只是需要時間”的時候,來自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的Heiko Braak教授突然給了研究人員們“一記棒喝”:帕金森病的源頭不一定只在大腦中,它還存在于腸道里。
加州理工一項研究顯示,帕金森病或許是由腸道菌群誘發(fā)形成的,而益生菌具有治療這種疾病的潛力。研究團隊指出,腸道是帕金森病的起源地,而非大腦。胃腸道疾病(例如便秘)可以預先減弱人的運動能力。研究使用的小鼠可以產生較高濃度的α突觸核蛋白,一種與帕金森病患者大腦損傷有關聯(lián)的蛋白質。只有腸道中存在細菌的小鼠出現(xiàn)帕金森病的癥狀,而無菌小鼠中沒有。
由于腸道微生物與帕金森存在一定的關系,并且帕金森的非運動癥狀與腸道健康密切相關,因此,采用益生菌或益生元等方式改善腸道菌群或能有助于帕金森的緩解或治療。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但已有研究人員用益生菌或益生元干預帕金森的便秘癥狀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每日服用65ml含有6.5×10 ∧9 CFU的干酪乳桿菌,帕金森患者排便情況明顯好轉。
我們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通過給帕金森患者服用NS乳酸菌能夠緩解他們的部分癥狀,部分患者效果顯著。相關的研究仍在繼續(xù),相信越來越多的益生菌和益生元等臨床研究將會越來越多。
部分圖文來源: 腸菌與健康 段云峰; 益盟微生態(tài)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