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買入第一只股票,$萬科A(SZ000002)$ 。買入的理由大概就是因為萬科的名聲。那時王石好像還不叫紅燒肉,誰不猜不到后面萬科會發生這么多故事。
我從剛開始就算信價值投資吧,人家說這個像宗教,但我一下就信了。15年一開始讀了許多巴菲特,彼得林奇的書。可能大道至簡,也可能大師們說的最簡單的道理,讀完覺得也就這樣的感覺。對實際怎么去操作真的沒有太多幫助。我一直在想,巴菲特為什么不自己出一本書介紹自己如何選股的書?芒格的窮查理寶典更像一本生活哲理書。讀了一些書,可始終還是覺得自己在門外始終進不了投資的門。
15年年中大學畢業了,進入職場后重心都放在工作上,對于15年的牛市和股災一直到17年藍籌牛市都沒有太大的感知。不過17年的$中國平安(SH601318)$ 倒從30多拿到了70多。
在17年底,開始重新接觸到投資。這時開始想著如何去讀懂財報,對三表的閱讀和理解。以及各個名詞的含義的認知學習。感謝@唐朝 老師的《手把手教你讀財報》。作為財報類工具書,寫的很詳細了。深度我覺得也夠深。不過很多深度點的東西可以不去弄懂。對于不同的定義,情況的解讀。工具類的書要花一定的心思和精力去學習。然后去實踐。
我覺得我真正的入門還是需要感謝@水晶蒼蠅拍 老師。李杰老師的2本書將我真正的帶入門。其中《公司價值與分析》更是方法論的東西。方法論的東西直接按照固定的套路去模仿就好。公司主營業務分析---財務報表分析---行業/公司前景,優劣勢,供需,發展態勢分析---高價值企業確認性分析---市場折價溢價分析。剛開始只是按照模板來去填充,做著做著,根據行業特征來做區分,隨著認知的增加來豐富思考。一步步的也讓自己有了固定的套路,按照套路去拓展自己的思維。《股市進階之道》更多的是偏思維,思考性的東西。按照樹立正確觀念--對公司的了解---對市場的了解。初讀真的是豁然開朗的感覺,當然很多地方是覺得都不明白的。這時再回來讀第二遍,第三遍。每一次讀都有新的學習。李杰老師的路子也很正確,一些企業的分析個人散戶完全可以做到,但感覺李杰老師厲害之處就在于他在不斷進化。
后面讀了高毅資產的書。認識到機構和散戶的區別。機構一是機構能得到系統的支持,二是機構的研究程度很深。很深的印象就是機構的人走的路子正,一個領域可能有長達10年的跟隨學習成長。專業性不言而喻,比如邱國鷺,鄧曉峰,王宏偉這些人。一般散戶做不到這些程度。這時候思考的就是要借助別人的力量去做判斷,去學習市場上大牛的一些觀點。看人家的發言。這階段做的事就是跟著機構的重倉去買,去學習,去驗證。高毅的馮柳出身比較特別,散戶出身。也讓自己學習了很多,學習對市場的理解能力上。博弈的觀點,技術服務基本面的觀點,上漲和下跌邏輯的演繹判斷。第一認知就是對追漲的認知,就是越長越便宜的那種。很佩服馮柳老師,也讓自己學習了很多。可以肯定是馮柳老師有天賦。市場思維讓自己收益很多。
目前這階段已經思路很清晰了。
1 認識到自身的局限性,對于行業了解的不多,制造業更是不熟。偏消費等散戶能接觸到的行業。對市場的認知也不夠,漲的邏輯和跌的邏輯不太明白。市場情緒的感知并不敏感。
2 信息收集能力 在明白自己短期之內并沒有自己的能力圈,以及行業束縛后,確認自己的研究能力并不是很強。而是把自己的精力轉移到去收集更全面的信息上。在自己有初步的判斷后,去收集領域,公司大牛的觀點來做判斷。
3 常看數據,常讀財報培養自己的敏感度。多學習工具的使用。讀財報的,看分析的。市場分析,行業分析。收集成功人的觀點和認知。
4 學習一些技術流的東西,技術上做一些入門的學習,讓技術來輔助自己做分析。但不是完全依靠技術選股。重點要培養自己對市場的認知。
5 多看多寫,寫出自己的認知和觀點。多去碰撞。補齊自己的短板處。按周出分析出來一點點加強。
6 在性格上,我覺得我不偏激,股票市場是個生態,理解與你不同思維和方法的人。去學習可取的地方。我也愿意不斷學習,吸收不同的觀點。希望能做時間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