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不爭先。 ”
1.
長期主義:把時間和信念,投入能夠長期產生價值的事情中,盡力學習最有效率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標準,遵循第一性原理,永遠探求真理。
這段話我是很有共鳴的。
這世界上,對每個人都公平的元素不多,時間算是一個,不管你是窮是富,每天就是24小時,每個小時就是60分鐘,你怎么選擇用你的時間,你自己有很大的自主選擇權,也正是你一個個的選擇,塑造了現在的你,也塑造著未來的你。
判斷時間投入是否有價值的標準,就是看你當下的行為,是一種投資,還是一種消費,這個其實不難判斷,你的內心知道所有的答案,比如說,你是選擇去拿起一本好書讀幾頁,還是拿起抖音刷半天,是選擇繼續去研究公司,還是在網上跟一些動機不明的人爭得面紅耳赤,哪個對于你的長期發展有幫助、是一種對自己能力的投資,這個事兒,其實你的內心很清楚。
2.
長期主義的勝利,不僅關乎投資的結果,更關鍵的是在投資的旅途中發現創造價值的門徑,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與擁有偉大格局觀的創業者,勠力同心,披荊斬棘,為社會、為他人創造最有益的價值。
這段話,間接講了張磊對于投資這件事情的樂趣和意義的看法,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把人的底層行為驅動力分為三種:成就、親和、影響力動機,我猜想張磊是一個親和動機和影響力動機都很高的人,因為他喜歡溫暖的人際關系,也喜歡“為他人創造價值”。
張磊強調“與擁有偉大格局觀的創業者同行”,這一點也就是芒格說的“和優秀的管理層為伍”,優秀會創造優異的經營結果,更重要的是,優秀會吸引優秀,投資人會越來越輕松,這是一個正向的循環。
但是,對于大多數投資人來說,很難近距離觀察和接觸企業家,所以我一直強調,普通投資者要多關注企業本身的質地,管理層更多是錦上添花的效果,并不一定能雪中送炭。
這一點也被很多企業證明過了,“馬比騎師重要”,不是說管理層不重要,而是投資是一場“偷懶”的事情,能簡單獲取高收益的企業,肯定比需要苦哈哈才能獲取高收益的企業,要更適于投資,如果對于前面一種公司,還有優秀、勤勉、正直的管理層加持,那自然最好了,但是如果一定要在平庸管理層+優秀質地企業,和優秀管理層+平庸質地企業之間選擇,那我會選前者。
3.
長期主義是一種價值觀,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
這句“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是這本書我最喜歡的,這句包含禪意的話,跟我的期望的生活是高度共鳴的。
現代的社會,尤其是一線城市,“爭先恐后”的氛圍特別濃厚,人人都害怕自己落后,這種恐懼感是如此強烈,以至于任何的落后,都會被轉化成強烈的焦慮感,進而侵蝕著我們的健康。
但是,人活一生,我們的目的是什么?難道就是每天生活在壓力和焦慮里,要忽略多少次身邊的人、路邊的風景,才能讓我們反思一次人生的意義?更遑論能夠跳出日常,以真正的行動,回到生活的本質去?
就算是“人生的意義在于精進”,我們經常忘了,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在于你跑的有多塊,而在于不要停,也在于調整好呼吸,找到屬于自己的、讓自己舒服又對得起“良知”的節奏感,這樣才能不在左右攀比中丟失了自我,同時,也能夠更好地欣賞人生沿途的景色。
順便說一句,我之所以愛跑步,就是覺得跑步和人生以及投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跑步那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里,可以濃縮地感受到很多關于人生和投資的感悟。
4.
只要保持理性的好奇、誠實與獨立,堅持做正和游戲,選擇讓你有幸福感的投資方式,就能夠從更長期、更可持續的視角理解投資的意義。
這句話也是我非常認可的,而且要有一定的認知和經驗,才能理解其中深意。
高瓴看中的價值觀,是理性的好奇、誠實和獨立,這幾個點非常好地切到了投資的關鍵,投資人首先必須是好奇的,對于各種生意模式、對于歷史、對于各種學科、甚至對于人生的意義,都要有想去了解的欲望,這種欲望要足夠強烈,強烈到你閑下來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去通過閱讀了解這個世界,在遇到不懂的事情時,有強烈的好奇心驅動你去“挖地三尺”。
獨立也很重要,“市場并不能證明你是錯的,只有當你是真的錯了,你才是錯了”,這句話有點拗口,但確是事實,好的投資人一定要有獨立的觀點,這種獨立的觀點是建立在好奇心之上的,是建立在詳實的分析之上的,這種觀點也一定不能因為別人說對而覺得愈發正確,更不能因為別人說錯就馬上倒戈,這種獨立的分析和觀點,是一個投資人在市場中的立身之本,所謂“身正氣正、不懼流言”,就是一個優秀投資人的形象。
最后才是誠實,如果說,好奇是一個人的特質,與他人無關,獨立是一個人特質的外顯,“獨立于他人和外界”才叫獨立,那誠實就是最內顯的部分,這一點我認為是這三點里最難的,人生最難的,莫過于誠實面對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甚至丑惡,雖然“人無完人”這句話被每個人掛在嘴邊,但當你的理性真正發現“你錯了”的時候,你的內心能否誠實地承認,并且繼續以熾熱的心去探求更好的答案,就是判斷一個投資人是否誠實的尺度。
當然,這一點的第二個難處,就在于沒人知道你是真的誠實且“悔過”,還是只是嘴上標榜而已,不過最終,你的不誠實會反映到投資業績上來。
這三個點要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我個人的感覺是真的很難,因為好奇要求一個人“活躍開放”,獨立要求一個人“適度固執”,誠實則要求人“靈活變通”,三個特點的切入點很不一樣,甚至有些矛盾,我想這也是投資難做的原因之一吧。
“選擇讓你有幸福感的投資方式”,這句話我是深有體會的,我13年開始工作,基本同期開始投資,到現在7年多,這7年來,我在投資上投入的時間其實并不多,因為我的投資方式在一旦搭建起了投資哲學和操作方式之后,剩下每年最大的“必修課”,其實就是把手上持有幾家公司的年報和半年報拿出來分析一番,然后設定好買入價格,剩下的就是等待。
至于繼續分析公司、擴展自己的能力圈,屬于“選修課”范疇,邊際效應不高,或者說不夠立竿見影,但也給我帶來了諸多樂趣。
投資給我帶來了視野的開闊,也帶來了心態上的穩固,因為我知道按照這樣的方式,我的財富會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增長,我有大量的時間投入工作、積累本金,也有時間去廣博地閱讀,豐富人生的立體感。
每天盯著看盤,偶爾擔心融資爆倉的那種方式,一定會有大喜大悲,但是會有持續的幸福感嗎?對于我來說,我認為是沒有的。
5.
每次危機出現,都為我們提供了一次難得的壓力測試和投資復盤的機會,而最終是價值觀決定了你將如何應對和自處。
我覺得,我的投資體系在一開始就是經歷了壓力測試的,那時候我會心慌,但是如果按照1分是一點都不慌,10分是慌得睡不著來看的話,我的慌張最高峰時候,也就5分,也就是說,我從來沒有慌到懷疑自己的體系,也真的印證了那句“價值投資就像信仰,如果你能信,在5分鐘之內就會深信不疑,如果你不信,估計一輩子也很難轉過來”。
所以在后來15年股市暴跌的時候,在16年銀行股慘不忍睹的時候,在17年藍籌股大熊市的時候,我都沒有退縮過,該買買,該賣賣,判斷失誤是難免的,但是大方向對了,無非就是賺多賺少的問題。
“最終是價值觀,決定了你將如何應對和自處”,這句話在我的投資體系里面是,“投資到最后,反映的是你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反映的是你的人生哲學”。(文/vil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