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文詩:
上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窈窈冥冥,
芒芠漠閔,澒濛鴻洞,莫知其門.至無至虛,
至道至情,情生陰陽,二神混生,經天營地,
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
于是道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柔相成,
萬物乃形,煩氣為蟲,精氣為人.是故精神,
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門,
骨骸反根,我尚何存?是故圣人,法天順情,
不拘于俗,不誘于人,以天為父,以地為母,
陰陽為綱,四時為紀.天靜以清,地定以寧,
萬物也者,失之者死,法之者生.夫靜漠者,
神明之定;虛無也者,道之所居.是故有或,
求于外者,失之于內;守于內者,失之于外.
猶本與末,從本引之,千枝萬葉,莫不隨也.
【原文】
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閔,澒濛鴻洞,莫知其門。有二神混生,經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煩氣為蟲,精氣為人。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門,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是故圣人法天順情,不拘于俗,不誘于人,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為紀。天靜以清,地定以寧,萬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夫靜漠者,神明之定也;虛無者,道之所居也。是故或求之于外者,失之于內;有守之于內者,失之于外。譬猶本與末也,從本引之,千枝萬葉,莫不隨也。
【譯文】
上古還沒有形成天地的時候,只有模糊不清的狀態而無具體形狀,這種狀態是昏暗幽深、混沌不清,無法知道它的門道。那時有陰陽二神同時產生,一起營造天地;其深遠得不知它的盡頭,寬廣得不知它的邊緣。這時便分出天地陰陽,散離成四方八極,陰陽二氣互相作用,萬物才從中產生形成。這里,雜亂的氣產生魚鳥禽獸和昆蟲,而純精的氣則產生人類。因此,人的精神歸屬于上天,而形骸歸屬于大地。如果人死以后,精神歸屬于上天、形骸歸屬于大地,那“我”還有什么存剩呢?所以圣人遵循天地的運行規則、順應人的本性,不為世俗所拘束、不被人欲所誘惑,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以陰陽變化、四時運行為準則。天清澈而潔靜、地平定而安寧,萬物離開它就死亡,依附它就生存。
靜漠,是神明的住宅;虛無,是道的居所。因此,只追求身外之物,就會失去對內心精神世界的保養持守,反過來對某些事情一直耿耿于懷,就會影響人體外形的健康。這就好比樹根與樹梢的關系,從根本上牽引著樹根主干,樹的千枝萬葉也就無不隨之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