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卷4公孫丑章句下詩解3收饋必義有過知改
題文詩:
陳臻問曰:前日于齊,王饋兼金,一百不受;
饋七十鎰,于宋而受;饋五十鎰,于薛而受.
前不受是,今之受非;今之受是,前不受非.
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答曰:其皆是也;
當在宋也,予將遠行,行者以贐;辭曰饋贐;
予何不受?當在薛也,予有戒心;辭曰聞戒,
為兵饋之;何為不受?若于齊則,未有處也;
無處而饋,是貨賄之;焉有君子,可以貨取?
君子愛財,取之必義.孟之平陸,謂大夫曰:
子持戟士,一日而三,失其伍則,去之否乎?
曰不待三.孟子問曰:然則子之,失伍亦多;
兇年饑歲,子民老羸,轉于溝壑,壯者散而,
之四方者,幾千人矣.曰此非吾,之所得為.
孟子問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者,
則必為之,求牧與芻;芻而不得,反諸其人?
抑亦立而,視其死歟?曰此吾罪.孟子他日,
見于王曰:為王都者,臣知五人;知其罪者,
惟孔距心.為王誦之.王曰此則,寡人之罪.
有過能知,知錯必改,義以正己,仁以愛人.
【原文】
陳臻1問曰:“前日于齊,王饋兼金一百2而不受;于宋,饋七十鎰而受;于薛3,饋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5;辭曰:'饋贐?!韬螢椴皇埽慨斣谘σ?,予有戒心;辭曰:'聞戒,故為兵饋之。’予何為不受?若于齊,則未有處6也。無處而饋之,是貨7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譯文】
陳臻問道:“過去在齊國,齊王饋贈上等金一百鎰,您不接受;后來在宋國,宋君饋贈七十鎰,您受了;在薛,田家饋贈五十鎰,您也受了。如果過去不接受是對的,那今天接受就錯了;如果今天接受是對的,那過去不接受就錯了。在此,老師必居其一。”
孟子說:“都是對的。當在宋國的時候,我正要遠行,對遠行之人一定要送些盤纏,他說:'奉上些盤纏。’我為什么不受?在薛的時候,我聽說路上有危險要戒備,他說:'聽說您要戒備,奉上些錢買兵器吧?!覟槭裁床皇??至于在齊國,卻沒什么理由。沒什么理由卻奉送錢財,這是賄賂我。哪里有正人君子會被賄賂收買呢?”
【注釋】
(1)陳臻:孟子弟子。
(2)兼金一百:兼金,好金,其價兼倍于一般者;古之所謂金,實際上是銅。一百,一百鎰(yì);一鎰重二十兩。
(3)薛:齊靖郭君田嬰封邑,本來是春秋時代的薛國,后亡于齊。
(4)是:對,正確。(5)贐:音jìn,送行者贈給別離者的禮物。
(6)處:引申為“理由”。(7)貨:賄賂。
【原文】
孟子之平陸1,謂其大夫2曰:“子之持戟之士3,一日而三失伍4,則去之5否乎?”曰:“不待三?!?/strong>
“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兇年饑歲,子之民,老羸轉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6矣?!痹唬骸按朔蔷嘈闹脼橐病!痹唬骸敖裼惺苋酥Q蚨鵀橹林撸瑒t必為之求牧7與芻矣。求牧與芻而不得,則反諸其人乎?抑亦立而視其死與?”曰:“此則距心之罪也。”
他日,見于王曰:“王之為都8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為王誦9之。王曰:“此則寡人之罪也?!?/strong>
【譯文】
孟子到了平陸,對當地長官說:“如果你的戰士一天幾次擅離職守,你殺掉他嗎?”答道:“用不著幾次〔,我就殺掉他了〕?!?br>
孟子說:“那么,你自己的失職也很多了。災荒之年,你的百姓,年老體弱到溝壑中去等死的,青壯年到四面八方去流浪的,將近一千人了?!贝鸬溃骸斑@不是距心力所能及的?!泵献诱f:“比如有人接受別人的牛羊而替人放牧,那一定要替牛羊尋找牧場和草料了。找牧場和草料沒找到,是把牛羊退還原主呢,還是站在那兒看著它們一個個餓死呢?”答道:“這就是距心的罪過了?!?br> 后來,孟子朝見齊王,說:“王的地方長官,我認識了五位。明白自己的罪過的,只有孔距心。”并將和孔距心的談話對王復述了一遍。王說:“這個也是我的罪過呢!”
【注釋】
(1)平陸:齊邊境城邑名,在今山東汶上北。
(2)大夫:戰國時的地方首長亦稱大夫,相當于現在的縣長;當時平陸大夫為孔距心。
(3)持戟之士:戰士;戟(jǐ),古代兵器的一種。
(4)失伍:落伍,掉隊。(5)去之:殺掉他。
(6)幾千人:幾乎有一千人;幾,幾乎。(7)牧:牧地。
(8)都:凡邑,有宗廟先君牌位者為都,無曰邑;但都、邑多通稱。
(9)誦:背誦,復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