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到了七月,距離九月份的收割季越來越近,農民們都開始提前為收糧做準備。在往常的印象當中,在烈日下的農田里查視和走動,是農民最常見的樣子,但今年有一批農民卻不需要在田間奔波,手里的工具也變成了遙控器和手機,我們將這些人稱為職業農民。
'我們和上一輩的前輩有什么不同?我們能做什么?'在2012年的時候,農業局注意到90后的無限潛力,他們擁有更為廣闊的思路和充實的知識頭腦,如果只是單一的下地干活實在是浪費人才,于是開始發展新的農業技術和培養新型農民,自然的這批90后也就成了'職業農民。'
無人機技術被認為有無限的發展可能,從播種、打藥再到施肥等等都能讓無人機有充分發展空間,于是第一批新農人開始了他們的探索和研究。時間來到2015年,無人機的續航能力和成本價逐步完善,并于同一年這批人步入了全國各地的種植場,開始了他們的試驗噴灑。
無人機初期試飛頗受抵觸,主要原因在于年輕人排斥種地,老人覺得它中看不中用,這讓它短期內并沒有受到重視和青睞,所以這些職業農民不得不打著免費的旗號開始給各家噴灑農藥,給各家展示無人機的實際功效。
從15年到16年間是我國無人機技術成長最快的階段,發展出了因地適宜的各個型號來解決農民的相關問題,從看熱鬧到實際操作,這幫勇于吃螃蟹的90后讓人們對種地有了新看法,各地的無人機飛手接連出現,使這個行業走向新高度。
17年到18年,是無人機飛手最掙錢的一年。它對于一些不研究機械的人來說難度太高,無人機的操作和維護方式都需要專業人員進行,而擁有購買力的往往對機器一竅不通卻十分需要,為了能讓所有年齡層都能輕松上手,無人機技術在18年末期發展成智能控制,可以自主巡航、智能噴灑,據一個職業農民形容,自己只需要注意無人機電量和意外情況出現即可,慢慢的這份工作也成了不少90后的選擇,新鮮的'血液'流入農田,煥發了農業第二春。
到了今天,無人機技術在短短的五年間已經轉變成傳統種植模式,除去種地以外,90后算是正式參與到田地之中,不過這對于年紀較高的農民來說幫助不大,無人機只能解決燃眉之急,耕地、插秧育苗沒有年輕人怎么辦?別急,我國已經具備實施自動化種植技術的條件了。
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我國解決自動化設備的成本問題后,農民就會徹底解放雙手,90們也可以大批量的接受這份職業。
您認為無人機和自動化管理需要多少年才能實現?歡迎評論關注哦!
下期預告:土地也分'膚色',說出家鄉土壤顏色,我就知道你來自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