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走進“精誠名醫匯”。列位看官,今天要和你說上一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絕不少見。這就是嗓子眼里有異物感,咽不下、咳不出。雖然此病不影響正常進食,也不會影響呼吸和說話,但是這種有東西在里面的感覺,真真也是十分難受的。
其實,對這種情況,現代醫學往往將其和咽喉神經官能癥聯系起來。還有的看官覺得自己可能是咽炎所致。實際上,祖國傳統醫學有一種疾病專門用來為之定性,這就是梅核氣。對于此類疾病,有一張古方和驗方有很好的療效,列位看官請聽——
列位看官,此方為您介紹,絕非憑空捏造。它實際上化自我國醫學名著《金匱要略》里的半夏厚樸湯,是經典的散痰化結方劑。古往今來,遇上這種嗓子里有東西咽不下又咳不出的病癥,醫家們經過辯證,多會用它來加減進行調治。
列位看官,你知道你的嗓子里為什么總有異物感嗎?祖國傳統醫學認為,這里面最根本的問題,在于肝氣郁結,也就是說,你肝中有一把鎖!肝氣瘀滯,導致脾土失健運,進而影響到肺金的功能(木克土,土生金),這樣一來,肝、肺、脾三臟通調水液疏布代謝的功能失常,我們的津液就會化作痰淤積在體內。在別處,我們自無感覺。但是在咽喉處,就形成了咽喉中的異物感,仿佛總有黏痰一般。如果看官仔細回想一下,此癥往往在情志抑郁、焦慮的時候發生。這就是肝氣不舒而致病的典型表現。
那么,此方又是如何調治的呢?
正如方才所說,這病癥乃是痰邪郁積在咽喉部位所致。那么化痰,當然成了第一要務。如何化痰?我們先看到了半夏和厚樸。那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肺經,功在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在中醫藥世界中,一說到化痰這件事,我們多離不開半夏。《藥性論》概括其藥性的時候提到:“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下肺氣,主咳結”。可見,化痰散結,早就是它的標簽了。
再說說厚樸。這味藥性味苦、辛,溫,入脾、胃、肺、大腸經,功在燥濕消痰,下氣除滿。李東垣認為,此藥“苦能下氣,故泄實滿;溫能益氣,故能散濕滿”。大賢沈孔庭說:“厚樸辛苦溫燥,入脾胃二經,散滯調中,推力首劑”。可見,這味藥以來行氣寬中,二來燥濕化痰,和半夏配伍,使得藥力大增。
至此,化痰的事情算是有了點眉目。接下來,我們要干嘛?要健脾。
列位看官應該知道,脾為生痰之器。脾失健運,不能很好地運化水濕,是產生痰的根源之一。所以,我們要下力氣健脾化濕。為此,我們用茯苓和生姜。那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腎經,功在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一般認為,它具有很好的清理脾濕的作用。而且通過健脾,它還能益肺。君不聞《藥品化義》里說:“白茯苓,味獨甘淡,甘則能補,淡則能滲,甘淡屬土,用補脾陰,土旺生金,兼益肺氣”。脾和肺都是通調水液的重要器官,所以用茯苓可謂一舉兩得了。同時,我們還看到了生姜。生姜功在暖中、散寒、止嘔。我們之道,脾之所以不能化濕,源于脾的功能不強,即脾陽不足。生姜散寒通陽,能幫助我們提振脾陽,于是讓脾的化痰之功得以提升和恢復。
最后,我們看到了蘇葉。這味藥才是此方的點睛之筆。這味藥,《本草經解》認為:入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性味辛,溫,功在發表,散寒,理氣,和營。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這味藥是在外感風寒的時候才用到。實際上,它疏肝行氣的功用是不可忽視的。此外,它還可以宣肺氣。剛才下說過,肝氣郁滯導致脾、肺氣機不調,是導致梅核氣的根本。而蘇葉一味,調肝氣、宣肺氣,可謂一把剪刀,著實扎在病根上了。
由此可見,這張古方,兼具化痰、健脾、溫中、行氣于一身,是打開我們肝中那把瘀鎖的鑰匙。如果能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應用得當,應該會有不錯的療效。而在應用的時候,我們最好請中醫師辯證指導,加減。比如說肝郁的問題很嚴重,我們加一點郁金。如果兩肋不適疼痛很嚴重,我們加一點川楝子。如果咽喉部位的疼痛明顯,我們加一點玄參、桔梗等等。如此這般隨癥加減,會讓療效更加突出。
方法說完了。不知道列位看官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