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基礎理論》、《中醫方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出汗這個事兒。
有不少讀者朋友在后臺跟我說,夏天到了,他非常討厭出汗。但越是討厭,這汗似乎越多。他們想知道,如何才能不流汗,有沒有不流汗的方子。
我說,沒有。
出汗,是人體正常的調節方式。讓人不出汗的方子,不是助人的方子,而是殺人害人的方子。
但是,有些人出汗,的確屬于不正常現象,是病態反應。這個時候,就得想辦法干預。
今天,我給你說一則經驗。這也是我近些年在研讀百家醫案的時候,學到的。我想把這個經驗和你分享。
你知道嗎?有一種人,之所以愛流汗,原因在于體內有淤血,是血行不暢導致的。
給你講個故事吧。
話說有這么一個人,姓張,男性,當時是55歲。這個人就愛出汗,而且是半夜睡覺出汗。與此同時,夜里睡覺多夢。有的時候,他夜半醒來,就發現自己枕巾、衣服上都是汗。 白天的時候,則口干、心煩、健忘,舌體常有麻木感。
這是怎么回事?他四處看了好多大夫,效果都一般。最后,他找到一位醫家,事情有了轉機。
因為在診察的時候,醫家發現,患者舌質有瘀點,脈象澀。詢問過往用藥史,得知患者從前用過六味地黃湯調治。六味地黃湯,是滋補肝腎之陰的方劑。這個方子,和患者的舌脈,是不太相符的。
說白了,六味地黃湯,用錯了。
那應該怎么用啊?我們看看當時開的方子——
當歸、桃仁、赤芍、酸棗仁、川芎各10克,懷牛膝、生地各15克,紅花、枳殼、柴胡、炙甘草各6克。
水煎服。
結果,患者應用到15劑以后,夜里出汗的現象消失了,心煩、多夢、口干、舌麻之感也隨之消失。而且,患者經過兩年的隨訪,發現癥候未曾復發。
這個案例,就刊載于1993年的《新中醫》上。我當時在醫案的旁邊,寫了六個字作為批注:血不通、汗不止。
這其中什么道理啊?
首先,你得明白一個事兒,就是汗的形成,源于“陽加于陰”。也就是說,體內的陽熱之性,是汗水形成、流出的根本原因之一。有陽熱之氣相迫,才會流汗。
那么,上文醫案里的患者,有熱象嗎?
答案是有。心煩口干,這不是熱象嗎?
那么,這個熱,哪里來的?
患者從前用過六味地黃湯。六味地黃湯,是滋補肝腎之陰的。用這方子,首先就默認為,熱源于肝腎陰虛。陰虛,才生熱。但結果證明,這思路不對。藥用了,滋陰了,人家還是流汗。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你看,這個患者舌質有瘀點,脈澀,這是不是說明有淤血?淤血這個東西,是可以生熱的。血能載氣。血在體內運行不暢,氣也就總被憋在那里。氣是啥?是能量啊。所以,有淤血的人,容易生熱。
這個熱,在夜間還可能明顯一些。因為夜里,氣血運行緩慢,淤血更甚,所以血瘀發熱會明顯一些。
與此同時,人在夜里,體表衛氣想相對虛弱。于是里頭一熱,外頭固攝不及,所以就熱迫汗出,形成夜里多汗。
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化瘀血。淤血沒了,熱邪就沒了,一切問題就都好辦了。
怎么化瘀血?醫案里,顯然用了血府逐瘀湯的化裁。我們再看一看:
當歸、桃仁、赤芍、酸棗仁、川芎各10克,懷牛膝、生地各15克,紅花、枳殼、柴胡、炙甘草各6克。
這個方子,基本就是血府逐瘀湯的原方,只不過去掉了桔梗,加入一個酸棗仁。其中,當歸、桃仁、赤芍、川芎、懷牛膝、紅花,用于活血化瘀。生地和當歸,用于養陰血。活血化瘀的藥,容易傷陰血,所以用當歸和生地補陰血、扶正。柴胡和枳殼,行氣。調暢氣機,是活血化瘀的前提。在這個基礎上,配一個酸棗仁。酸棗仁,收斂止汗,用于治標,同時也可以輔助養血。
這就是基本意圖,你看懂了嗎?
自從看到這張醫案以后,我對汗癥的認識,又加深了一步。于實踐中,我看到過不止一兩個夜里盜汗的人,具備淤血證特點。我模仿原方思路,以活血化瘀法應對,的確見到一定效果。當然,這些都是拜前人經驗所賜。
我把這個東西寫出來,希望你也能有所體認。
如果你,或者你身邊的人、親人,夜里睡覺有愛出汗的毛病,同時容易出現心煩、易怒、心胸煩熱、口干口渴等現象,那不妨自己看一下舌頭。如果舌面有瘀點,舌質暗淡,或者舌下靜脈怒張,那你一定要考慮,是不是淤血所致。當然,拿不定主意的,還是應該去看看中醫,在中醫的辨證指導下運用活血化瘀方藥。用藥的安全問題,還是必須得放在首位。我這里所說的,僅僅是一種經驗解讀,不一定就完全適合某一個人。
另外,我們得多個心眼兒——愛冒汗,不見得完全是因為周遭環境熱、氣溫高。我們體內產生的熱,也可以形成多汗。這個熱,或源于陰虛,或源于淤血,總之,它有它的來由。我們要做的,就是盡量多地學習中醫知識,爭取能早日看到問題的根本所在。
好了,這個事兒,我就說這么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