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目的?人就是目的!在我看來,培養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的真正的人,第一位也是永恒不變的主題就是美好人性和“人心”的培育。因此,作為班主任,其神圣的社會責任和職業使命,便是對學生心靈的護佑,在了解中為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在閱讀中開啟詩意人生。
一、深入了解,為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世界上,優秀的教師和班主任各有各的優秀,但是有一點一定是共同的,這就是擁有愛心。在我看來,世界上最好的學校,一定是充滿大愛之心的學校。現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說,教育里沒有了愛,就好比池塘里沒有了水,沒有了愛的教育,學校便成了“學店”,一邊是家長付出了錢讓孩子來學習和接受知識,一邊是學校收了學生的錢出售知識。說得多好!耍知道,學生到學校固然是來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但更重要的是來學習如何做人的。而道德、個性、情感、人格這些做人最核心的內容,需要教育者用心用情加以培育和陶冶。校園人文環境是一種隱性課程,對于學生人格成長極為重要。多年來,我把“愛心育人,愛滿校園”看作學校管理和班主任工作最重要的基礎工程來抓。我認為,愛學生,就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友愛每一個學生,教好每一個學生。
我在張家港第一中學任校長時,曾在初一、高一、高二選擇一些班級進行小型問卷調查。其中的一道題目為“請寫出你班上各位任課老師的姓名”。統計結果令人吃驚:能寫出老師姓名的只占16%,寫出老師姓的只占3l%。因此在開學初,我們就要求老師在新學期第一堂課進行自我介紹。平時,也要求師生多溝通,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相互了解是第一步工作呀!每接新一屆班級,第一堂課,我總要詳細介紹自己,甚至把自己的名片發給每一個學生,師生關系一下子就融洽起來。學生不知道老師姓什么叫什么,于是大多數學生只能喊語文老師、數學老師、外語老師、物理老師、美術老師、音樂老師、體育老師、生物老師……透過這些冷冰冰的字眼,我們看到的是冷冰冰的師生關系。在傳統的師生關系中,師道尊嚴,長幼有序等觀念影響著師生之間平等的交流。而現代學生觀則要求教師了解每一個學生,并且主動、全面、立體地了解每一個學生,這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基礎和保證。請牢記蘇霍姆林斯基的話: “盡可能深入地了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師和校長的首條金科玉律。”
我們提倡在全體班主任中開展“點名達標”活動,即在規定的時間叫出全班所有學生的名字,進而能說出學生特點,全面了解。如果你能對著每一個學生的后腦勺叫出他的名字,那么,你就有了做一位優秀教師的資格。班主任還應該堅持每周與每一個同學談一次話——哪怕是一兩句有意無意的對話,哪怕是拉一拉學生的手、拍一拍學生的頭。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具有強烈情感需求又十分敏感脆弱的幼小而稚嫩的心靈啊l
我校規定,開學第一個月內,班主任必須和班上的每一名學生個別談心,要了解每一名學生的成長經歷、家庭情況、學習情況、愛好特長,要走進他們的心靈,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人際交往、個性情感、理想追求等等。
了解學生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因此,我們設計了這樣的問卷提綱:
1 你打算將來做什么工作?——成長需要理想;
2 在你的記憶中,有哪幾件事值得你自豪?——成長需要體驗;
3 家庭也是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你最想對自己的父母或者對天下的父母說些什么?——成長需要溝通;
4 從小到大,誰最賞識你,肯定你哪些方面的成績或優點呢?——成長需要肯定鼓勵;
5 在學校的“校規”中,對你而言,哪一條或哪幾條最重要但做起來最難?——成長需要自律和意志。
在我校,每一位班主任都給學生印發自己的名片,讓學生覺得老師如朋友一樣親切。每個班級都建立“師生友好交往手冊”和“班級史冊”,通過有形的載體在師生心中建造起無形的彩橋。學生干部一定要競選產生,班規班紀一定要讓學生集體討論、民主制定。學生普遍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有的班級還開展“日記共讀”活動,相互交流,旨在促進師生交流,并幫助學生養成習慣,為自己建造一所自我培養的“日記大學”。
有人說,在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的今天,學生的成長卻出現了“三大三小”的現象,即:生活的空間越來越大,活動的空間越來越小;房屋的空間越來越大,心靈的空間越來越小;外界的壓力越來越大,內在的動力越來越小。
面對這些情況,我們要更加努力而全面地了解學生,如:父母從事什么職業,家庭經濟生活狀況如何?父母感情和關系如何,從小到大是在父母身邊長大的,還是在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或其他親友家里或寄宿制學校長大的?從小是否有寫日記的習慣,日記帶鎖嗎?平時愿不愿意和父母一起上街?過生日愿不愿意讓父母在家一起陪伴請來的同學?經常和哪些人交往,有沒有最知己的朋友?經常喜歡看哪些書籍、電視和碟片?學習自覺嗎?學習不認真、不刻苦的生活背景和心理因素有哪些?
特別重要的是,我們的學生生活在信息爆炸時代,他們獲得的信息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按照信息不對稱理論,當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領導者和被領導者之間產生信息不對稱時,占有信息多的一方就可以欺騙信息少的一方。
如果沒有以上各方面的深入了解,我們能說盡到了班主任的責任嗎?
二、引領閱讀,讓學生的人生浸潤詩意
我一直認為,沒有真正的閱讀就沒有教育。教育的競爭亦是閱讀的競爭。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兩江總督端方在南京創建了中國最早的公共圖書館——江南圖書館。這一年,剛從歐洲考察回國的五大臣之一端方給清廷呈遞的奏折里開頭就說:“竊維強國利民,莫先于教育,而圖書實為教育之母。”端方的認識和見解十分精辟到位!“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積金積玉不如積書教子,寬田寬地莫若寬厚待人。”“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在中國傳統的家教內容里,以上這些話一直令我感動。讀書,當然主要是經典閱讀。“我堅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如果少年、男女青年沒有自己心愛的書和喜愛的作家,那么他們的完滿的、全面的發展就是不可設想的。”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講得實在太好。不是危言聳聽,應試教育不讀書——缺乏真正的經典閱讀——已成為當下中國教育乃至中華民族面臨的一個嚴重的問題!因此,我以為班主任工作第一位的任務便是組織學生讀書,特別是經典閱讀。
以文學為主要內容的經典閱讀,對于中小學生成長的意義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詩意的培養。什么是詩?詩的本質是什么?在希臘語中,“詩”就是創造,“詩人”就是創造者。什么是詩意?我認為,對一個人的精神完善而言,詩意便是一個人豐富的情感和美好情懷。中國人為什么特別勤勞能干和富有智慧?中華民族為什么能夠對人類文明作出舉世無雙的巨大貢獻因而成為最偉大的民族之一?我思考的結果是,因為中國是詩歌和文學的國度,中國文化的基因是《詩經》,發展到頂峰和無與倫比的高度的便是唐詩宋詞。古人的生活和處世方式,他們的道德觀、倫理觀、審美價值觀,都可以從古典文學中找到身影和答案。古典文學和古代詩歌澆灌和哺育了一個偉大的民族,譜寫了一部輝煌壯麗的中華史書。偉大的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為人類貢獻了多少世界一流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教育家、軍事家、科學家和文學藝術家!然而,近150年以來呢?近100年以來呢?近60年以來呢?我們能列舉多少名字?
校園呼喚閱讀和人文教育的回歸!教育呼喚詩意和對人的終極關懷的回歸!把文學和童話帶給童年,把文學和詩歌帶到菁菁校園、帶給莘莘學子,這是每一個有責任心和使命感的班主任和校長的天職!梁啟超當年送兒子梁思成去美國讀建筑學,臨行之際諄諄教誨兒子說:“我很支持你去美國學建筑學,但是在學好功課的同時,你一定要多讀點哲學和文學。”在梁啟超看來,專業是用來工作的,而哲學和文學是可以滋潤生活和人生的。幾年前,中科院一位碩士生對100多位中科院院士進行過一次關于讀書的問卷調查。有一道題目問,在你的人生事業中,對你影響最大的是哪一類書或哪幾本書?在收回的80多份有效答卷中,這些搞理科或工科的老先生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驚人的一致,他們都說對自己人生影響最大的是文學作品,是小時候讀過的小說或詩歌。
把文學帶給學生吧!你可以把很多很多東西塞給孩子,但千萬不要忘了,一定要把文學和詩歌帶給他們!把詩意、溫暖和幸福帶給他們的人生和未來!
---本文來源: 我愛語文[
http://www.52yuwen.com/ ]歡迎光臨最大的語文公益網站!---http://www.52yuwen.com/Article/Class57/Class58/201008/13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