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下校長辦學理念的思考
前言:“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有怎樣的校長就有怎樣的學校”,校長是“學校之魂”,其辦學思想實質就是學校的工作思路。國家新一輪的課改已經啟動并向深水區邁進,作為校長,如何確定新的辦學和治校理念是教學質量可持續性發展的保證。新課改下,校長須正確進行角色定位,引領教師轉型,創建生命課堂,達到文化管理的最高境界。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是建國以來中小學基礎教育的一次最大規模的變革。它總結了歷次教育改革的經驗教訓,借鑒了國外許多先進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學方法,結合中國的國情,全面調整和改革了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了新的課程體系。新課程體系對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中小學校長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實施新課改,要靠校長領導全體教師以對人民的教育事業高度的責任感和創造性的勞動去逐步實現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校長的辦學理念理所當然在課改中發揮重要作用,是順利完成自己職責的關鍵。
一、正確角色定位,樹立全面質量意識。
在新課改的實踐中校長的定位應該是:
1、組織者和促進者
首先校長要對新課程改革的重大意義要有足夠清醒的認識。基礎教育是關系到國家民族前途和命運的千秋大業,基礎教育課程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在這次課改前,許多教師認為,教師的職責是教好書,至于教育改革、教學研究,那是專家的事。甚至還有極少數教師滿足于現狀,不思進取,甘當平平庸庸的“教書匠”。為了更新教師的觀念,提高對新課程的認識,在一切可能的場合,校長要對廣大教師進行宣傳,組織廣大教師學習有關新課程改革的文章,指出舊的課程中那些孤立、封閉、萎縮的內容和教學方法死板、機械、沉悶,給課堂教學質量帶來的巨大危害,而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課堂教學出現的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生動活潑的新氣象。
其次,校長應該認真鉆研新課程標準。新課程標準是課改的綱領,是教材、教改的依據。校長只有在認真學習、深刻理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指導廣大教師去實踐,并對廣大教師堅定課程改革的信心起到促進作用。
第三、要深刻揭露傳統教育理念和舊的教學方法的危害性。通過與師生座談、討論、問卷調查使廣大教師認識到傳統教學中的以書本為中心,教師為中心,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弊端,這種落后的教學方法不僅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也已經引起了廣大教師學生的不滿,尤其是學生對舊教法的反感和對新課程改革的渴望,這樣就可大大激發廣大教師參與課改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2、參與者和帶頭人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基礎教育領域的革命,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作為學校領導,校長應該精心組織,全面部署課改的各項工作。除了按上級要求分期分批對教師進行培訓外,在校內還應該做以下幾方面的工作:第一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課改領導小組,明確任務,合理分工,落實年級課改的組織機構。第二 進行有計劃的校內培訓,讓他們從思想上認識課改的重大意義,從內容上了解新課程標準,從方法上逐步接受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新課堂教學模式。第三學校要開展以新課程改革為中心的教研活動,要求教師積極參與并大膽實踐。第四 學校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聽取專家對新課程教學的專題講座。第五 學校在培訓經費、教學設備、參考資料等方面要提供有利保障,確保課改的順利進行。
3、引導者和經驗推廣者
新一輪課程改革從形式、內容、規模都遠遠超過了歷次教育改革,所以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一些偏差在所難免。校長要及時發現問題,糾正錯誤,并和課改領導小組的同志一起,不斷總結,研究策略,使學校課改按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同時還要把握好新課改的方向,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讓新課程改革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地發展。
在新課改中,校長除了要有正確定位外,還應當有全面質量意識。這里講的“質量”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含義,而是指建立在現代質量觀上的質量概念,也就是說,對不同能力傾向的學生要有不同的發展要求,學校全面質量管理的目標是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適合其發展的高質量的、最優化的發展。對于學校來說,建立全面教學質量保證體系,保證學校每一個教育環節的高質量至關重要。校長在構建以教學質量持續提高為中心的全面質量管理體系時,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是人的因素。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途徑在于提高學校全體教職工特別是教師的素質,充分調動和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首先,要樹立強烈的全面質量管理意識,校長及其他校領導,中層管理人員和全體教職工都要轉變觀念。其次,明確每個人的責任,將職能細化為具體的任務,分配落實到各個部門、各個年級組和人員,使其承擔相應的質量責任,并授予其相應的權力。同時構建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體系。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還必須動員和組織學生家長及社會代表參與教學質量管理網絡系統,積極開展優化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工作,努力把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的影響統一到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上來,使其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必要條件,創造良好的客觀環境。
二、引領教師轉型,提升學校教學視屏。
教育轉型作為城市轉型的重要部分,直接關系到區域的未來發展。教師是教育轉型的關鍵,教師轉型就是轉變教師的教育思想、管理方式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師教書育人本領,適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把廣大教師培養成為“學習型、創新型、專家型”的教師。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倡教師集體備課,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酌情加減、課后反思”的原則,堅持自備,復備,完善等三個備課環節,加強集體評課,以課堂教學范例為載體,通過對課例的點評和分析,提煉出平日教學中的問題和困惑,在教學實踐中加以完善,共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建立和完善各級各類學校德育工作者培訓制度,對學校班主任、青年教師等進行師德教育專題培訓。其次要充分發揮典型示范作用。注重挖掘師徒先進典型,廣泛宣傳模范教師先進事跡,著力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氛圍。對師德表現不佳的教師要及時勸誡和進行嚴肅處理。
培養教師的創新意識。創新是提高教師素質的核心。一是觀念創新;二是教學模式創新;三是教學方法和手段創新。鼓勵廣大教師針對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與之相適應。堅決廢止一言堂、滿堂灌和保姆式、管家式的教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創新激情。
落實教師待遇。建立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教師職業特點的績效考核辦法,切實推進分配制度改革,規范學校教師津貼補貼,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加強教師培訓。以實施“二名工程”(即名師、名校長)為重點,采取集中培訓,遠程培訓、校本培訓等方式,抓好在職教師培訓、骨干教師研修提高、新任教師培訓和班主任培訓等工作。
三、深入推進課改,創建生命課堂。
“課堂興,則教育興;課堂解放,則教育生產力解放;課堂生動,則教育文化生動。”課堂不僅僅是傳授知識,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教與學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是師生共創的人生體驗。因而學習的過程不應該是枯燥的,而應該能夠體驗生活的本真,體驗到幸福與快樂,要達到這種境界,需要校長帶領教師創建生命課堂。
首先,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指導學生學習知識、培養能力,還應注重挖掘學科的文化內涵,使課堂充滿智慧生成、激情涌動、和諧關愛和濃郁的人文氣息。其次,課堂教學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體現師生之間的和諧互動。教師要巧妙設疑,善于點撥,給學生留下自學、思考、表達、練習、操作、總結、展示的機會。教師上課要盡可能充滿激情,用自己的神態和語言給學生以學習的熱情、信念與力量。課堂的精彩在于激情,課堂的生命價值在于激情感染,課堂的引人入勝在于教師的激情引趣。課堂教學既要構建模式又不能拘泥于單一的模式,只要符合課改理念,體現“自主高效”的特質就可針對學科和教材特點對模式進行靈活運用。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四、加強文化管理,深化學校內涵。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傳統的學校管理突出“人治”,因而常常存在“講知識、重考試、多管制、沒文化、缺品位”等問題;一味的剛性管理也容易造成師生的逆反情緒,這種管理只能解決有監督時的問題,而不能上升為全校共同的價值觀。馬克思曾說:“人創造環境,環境也塑造人”。為了充分發揮環境的育人功能,校長應帶領師生將校園進行綠化、美化、使之賞心悅目,喚醒人們美的享受。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讓學校的墻壁也說話”。學校在校園內要增設文化櫥窗,定期更新內容,發揮宣傳教育的作用;建成金字耀眼飽含書法藝術的“理念墻”,啟示全體教師謹記辦學理念文化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用先進的理念武裝教師,提升師德境界;將教育大師的肖像畫及簡介掛于每一層辦公樓樓梯口,讓教師在心靈深處與大師對話,感悟教育真諦;建成校園文化墻,特設“名師榜”、“學子墻”,展示優秀師生的風采和豐碩的育人成果……
學校文化建設的關鍵是教師的行為文化,唯有教職工將精神文化理念內化為自覺行為和優秀品質,文化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校長特別要注重從教職工日常學習、工作、生活行為的點點滴滴中創建學校文化。
讀書學習是提高教師人文素養、實現專業化發展、 追求職業幸福的必由之路。校長要注重教師校本培訓,積極構建教師學習文化。第一、注重理論學習培訓,要求教師學習現代教育前沿理論和新課程理論,不斷更新知識儲備,在形式上將個人學習與集體學習相結合,將校內學習與外出學習培訓相結合,將聆聽專家報告與專題研討相結合。第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提升能力,倡導教師以研究的心態從事每一節教學,矢志追求理想的課堂,通過自主實踐——反思——實踐——總結提煉的有效途徑實現專業化發展。第三、堅持開展三項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訓活動。全體教師上研究課,青年教師匯報課和骨干教師示范課。第四、通過與外界合作交流,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一所優秀的學校,在于它能形成一個文化場,凡是進入這個場的人,都會受到優質文化的影響、熏陶、感染,從而形成一種自覺、一種品質、一種追求、一種信念。不僅如此,強大的教育場還能讓師生留下終身難忘的印象,讓他們無論走到哪里,舉手投足間都能深深的體現出文化的影響。這樣的教育無疑是理想的教育。(瑞金市第三中學校長 張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