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是否存在?在許多悲歡離合的關(guān)頭,在許多懵懂迷失、頑靈不化的頃刻,人類就像祥林嫂打問靈魂之有無一樣,絕望而又不甘心絕望地俯仰天問。
上帝究竟是否存在?當(dāng)我讀完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最新出版的《赫本風(fēng)格:好萊塢永恒時尚女神》一書,我相信上帝是存在的。你只能如此信奉,否則你將無法理解何以世上會出現(xiàn)如奧黛麗·赫本這樣集容貌的至美與心靈的至真至善于一身的女性;你將無法理解何以世上真會有一位名叫奧黛麗·赫本的女性,以一個女人血肉豐滿的一生,身體力行,實現(xiàn)了人類對美麗、良善、崇高等等一切至高理想的永恒追尋。
《赫本風(fēng)格:好萊塢永恒時尚女神》一書的作者帕梅拉·克拉克·基奧是一位美國女記者,兼做電視制作人和編劇等職。該作者通過大量的對于奧黛麗·赫本生前好友——比如她合作終生的著名法國服裝設(shè)計師紀梵希,她的成名作《羅馬假日》的合作者、終生的好友、好萊塢大牌明星葛里高利·派克,以及親人——包括她的兩任丈夫和最后的“靈魂伴侶”和她的兩個兒子的采訪,證據(jù)確鑿地引領(lǐng)讀者走近奧黛麗·赫本。她將紛亂的、通常情況下都是片言只語的訪談,整飭成為一部事實完整的名人傳記,透過一種群體回憶,一種集體記憶,發(fā)掘奧黛麗·赫本的永恒魅力之源。她化懷想為“再親歷”,讓讀者有機會見識與親近奧黛麗·赫本,這世間不可多得的完美者。
即使是在美女如云、佳麗流轉(zhuǎn)的美國好萊塢和法國時裝界,奧黛麗·赫本的美麗也被驚為天人。1951年,好萊塢一部新片《羅馬假日》準備開拍。該片的故事后來婦孺皆知,至今膾炙人口:一個不想被控制的歐洲公主安妮,在某夜偷偷溜出皇宮跑到城里去,與一美國報社記者邂逅。由葛里高利·派克飾演的美國記者讓深鎖皇宮的安妮公主享受了浪漫的羅馬和令人消魂奪魄的愛情。葛里高利·派克當(dāng)時已是好萊塢熠熠生輝的明星,而制片方希望找一個沒有知名度的演員來扮演安妮公主一角。剛剛從老家荷蘭來到倫敦尋求發(fā)展的一名普通舞蹈演員、23歲的奧黛麗·赫本被通知前往紐約試鏡。奧黛麗后來回憶說:“我不知道威廉·懷勒是誰,更無從知道他往后對我的事業(yè)會有何影響。當(dāng)時,我真的一點概念都沒有。”特別是,她那時既不了解都有哪些電影,更從未演過戲,也不曾開口說過臺詞。有個年輕人幫她對臺詞時,她羞澀、緊張,人變得很僵硬。但是,等在羅馬的導(dǎo)演威廉·懷勒一看到奧黛麗試鏡的帶子,頓時意識到她有著凡人無法抵擋的魅力:“她就是我尋覓多時的人。”他回憶說,“她是如此富有魅力、有天分且清純可人。她絕對是一個令人頭暈?zāi)垦5娜耍 倍鹄锔呃づ煽嗽谑赂簦矗赌曛螅廊缓槊}脈地說:“我很喜歡她。事實上,我愛奧黛麗。像她這樣的人,你很難不愛上她的。”www.findart.com.cn
《羅馬假日》使奧黛麗·赫本一炮而紅,從此如日中天。《紐約時報》觀察說:“一見到《羅馬假日》里奧黛麗·赫本的打扮,幾乎有一半的年輕女孩不再把內(nèi)衣填得滿滿的,也不再蹣跚地踩著像鉆孔椎般細的高跟鞋走路。”然而,奧黛麗時尚熱潮并不止于模仿她的穿著。一夜之間,“街上的每個人幾乎都剪了赫本頭,”德瑞達·米爾回憶說,“大家學(xué)著她走路、說話的樣子。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看起來像奧黛麗·赫本,這股模仿熱潮持續(xù)發(fā)燒長達10年之久。”好萊塢歷來以造夢工廠著稱,然而奧黛麗·赫本不是夢。她從一開始就從她的銀幕形象中走出來,建立起自己獨樹一幟的為世人所神往和模仿的時尚風(fēng)格。正如科科·夏奈爾以她的黑色小外套著稱、格雷斯·凱莉以其愛馬仕皮包著稱,奧黛麗·赫本賦予女性的是她的赫本頭、平底鞋、夸張的黑色太陽鏡。“女性視今天的打扮穿著為理所當(dāng)然,”設(shè)計師米歇爾·科斯觀察說,“但如果不是奧黛麗·赫本的話,她們今天不可能有這樣子的穿法。”《赫本風(fēng)格:好萊塢永恒時尚女神》一書表明,赫本風(fēng)格“不是靠著時裝設(shè)計師或是片廠行銷部門制造出來的”,奧黛麗也“不是好萊塢訓(xùn)練出來的”。奧黛麗·赫本正出現(xiàn)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樂觀主義盛行、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的時期,這是美國乃至世界的充滿光榮與夢想的鼎盛時期。女性也正在這一時期得以紛紛步入職場,接受大學(xué)教育,經(jīng)濟獨立,尋求自己的夢想。此時她們?nèi)硇淖非蟮慕巧#呀?jīng)不是男性心中幻想的那種理想女性,而是女性自我的理想樣貌。奧黛麗·赫本正是應(yīng)社會潮流和時代女性的需求而生。她以其歐洲人的優(yōu)雅與美國人的活力、成熟世故與天真清純復(fù)雜交織的特質(zhì),以其與生俱來的對時裝的明敏、識見與體悟,建立了現(xiàn)代美學(xué)的新標準。在20世紀乃至今天,是奧黛麗·赫本以激進的姿態(tài)和絕對的勇氣,改變了世人所公認的美女定義。她特立獨行的扁平身材、短發(fā)、平底鞋、剪裁合體的簡潔褲裝、襯衣等等,將女性從簡·羅素式的蓬松卷發(fā)、緊身毛衣、緊身窄裙和高跟鞋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將女性從對豐滿的胸部或身體的近乎偏執(zhí)的或自虐般的自我預(yù)設(shè)中解放出來——“她是第一位不以性感取勝的人”。
正如該書所一再贊嘆的,奧黛麗·赫本具有“無遠弗屆”的影響力。1990年美國《時人》雜志推舉她為“全球最美麗的50人之一”。她辭世3年之后的1996年,《哈潑與名媛》雜志做了一項找出當(dāng)代最美麗女性的民意測驗,赫然高居榜首的依然是奧黛麗·赫本。從化妝、運動、飲食、銀幕形象等諸多方面揭示奧黛麗的魅力之源,自然是《赫本風(fēng)格:好萊塢永恒時尚女神》一書的題中應(yīng)有之義,但該書更強調(diào)了豐富而深邃的心靈的力量和獨特的經(jīng)歷之于造就奧黛麗·赫本永恒之美的決定作用。奧黛麗·赫本于1929年5月4日生于布魯塞爾。她6歲時父親不辭而別,拋棄了她和母親。1944年,由于她母親的家族被疑為有部分猶太血統(tǒng),她最親近的舅舅和表哥被德國侵略軍處決,進占的軍隊還扣押了她外祖父家的財產(chǎn)和銀行帳戶。1945年,她經(jīng)歷了所謂的“饑饉之冬”,飽受饑餓的折磨。這一切造成了她終生無法復(fù)原的傷痛,所以她那明艷的雙眸即使閃爍著笑靨,也永遠潛藏著一絲淡淡的憂郁和陰影,也因此奧黛麗終生視尊嚴為人生最重要之物。無論是處于饑餓還是瀕臨死亡,無論是對別人還是對她自己,她都尊重并保持了人的尊嚴。在她生命的最后5年,她出任“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為自己找到了一個此生最終的,也是最持久的角色——人道主義者。她遠離巴黎的世界著名時裝店、百老匯的燈光、好萊塢的歌臺舞榭,輕裝便服行走在澳門、日本、土耳其、芬蘭、荷蘭、中美洲、澳洲和非洲,幫助那些沒有政府關(guān)心或少有人理會的處在饑餓中的兒童。在這生命的最后5年,她完成了50趟這樣的人道主義之旅,直至1992年11月結(jié)束了到索馬里的艱辛之旅后她感到身心疲憊,僅僅兩個月后就被癌癥奪去了生命。她以此來回報聯(lián)合國和那些素昧平生的人們在她少小時代給予她的幫助:在德軍占領(lǐng)下的荷蘭,是聯(lián)合國向正在饑餓中掙扎的15歲的她和她的家人提供了他們急需的面粉和牛奶。
對于在庸常人生的污泥濁水中摸爬滾打的我們而言,奧黛麗·赫本的驚艷之美和懿德范行不啻天堂之音。奧黛麗·赫本一生十分喜歡泰戈爾的詩。其中有一句是:“每個小孩都是上帝用來提醒我們,這世間還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