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最近拍的3D大片“神探蒲松齡”剛剛殺青;11年鄧超、孫儷夫妻檔攜手演出“畫壁”;08年周迅、趙薇、陳坤主演“畫皮”;87、90、91年轟動一時的“倩女幽魂”三部曲。
上述電影全部改編自同一本書《聊齋志異》,這個作者“專注鬼魂六十年”;可以說是“鬼魂專業戶” ——他就是蒲松齡。
先看看世人怎么評價他的:紀曉嵐自己寫《閱微草堂筆記》,卻說自己“留仙之才,余誠莫逮其萬一”;魯迅說自己從12歲開始讀這本書,“用傳奇法,而以志怪”;郭沫若評價他,“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評價他,“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傲驕的張愛玲,在她散文《天才夢》里表示,“直到現在我仍然愛著《聊齋志異》與俗氣的巴黎時裝報告,便是為了這種有吸引力的字眼”;就連莫言也說,“我寫的《紅高粱》一書中,「我奶奶」這個形象的塑造其實就是因為看了《聊齋志異》才有靈感”。
到底《聊齋志異》有什么樣吸引人的魅力?
1
蒲松齡,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山東淄博淄川蒲家莊人。
原為讀書世家,到父親蒲盤時家道中落,蒲松齡出生前父親夢到一病和尚,因蒲松齡自小體弱多病,到了十歲才由父親啟蒙讀書。沒想到成績不俗,19歲時參加縣府的考試,縣、府、道試均奪得第一,考中秀才,受到山東學政施閏章贊譽。然而,至此以后與科考無緣,屢試不中,到46歲才被補為廩膳生,72歲補為貢生。平日除微薄田產外,以教書、幕僚維生。這就是蒲松齡的一生,可以說是平淡無奇。
蒲松齡5歲的時候,正值滿清入關,在揚州屠城。山東鎮壓農民起義,人死的多,也就產生了很多稀奇事,這些都是他日后創作《聊齋志異》的靈感來源。25歲時父亡,四兄弟分家,蒲松齡挑起一家重擔,只得放下考場功名,跑去給人當幕僚維生。后來他到畢際有家教書,畢家曾任尚書,家里條件好,蒲松齡除了教書外,還幫忙處理一些畢家的公關事務。畢家對蒲松齡十分厚待,除支付教書的薪酬,還額外有補貼,寒冬臘月請他住進供暖的綽然堂,三伏天住進涼爽的霞綺軒,最重要的是畢府是山東一帶有名的藏書大家,有大量的書籍供蒲松齡盡情閱讀。這些書就成為一部分蒲松齡創作的來源。
蒲松齡在畢家一共教了三十年書,七十歲高齡才結束西賓生活。
在畢家漫長的年歲里,蒲松齡除繼續創作增補《聊齋志異》外,還寫了一些其他作品,但都沒能像《聊齋志異》這么成就非凡。
2
雖然考場失意,與功名無緣,但他性格不同于一般人,特別喜歡聽一些鬼怪故事,鄉野奇談,聽到有趣的就連忙記下來,這些故事后來就集結成了《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這本書在蒲松齡40歲時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斷有增補和修改。“聊齋”是他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全書有短篇491篇。表面上看來蒲松齡藉《聊齋志異》做白日夢與美女神交,實際上蒲松齡的妻子非常賢慧,與蒲松齡患難與共。
表面上蒲松齡寫玄幻志怪,實際上更多是對人性的針貶、對貪污時政的批判。
當時他到蘇北寶應給他的老朋友孫蕙當幕僚,雖為期只有短短一年,卻是搜集《聊齋志異》內容成果豐碩的一年,他在寶應看到許多官場的黑暗面及民間的疾苦,并以此創造了許多《聊齋》的故事。如《惡鬼》中說到有個當官的,見人也不理睬,好像一寸長的睫毛擋住了視線,然而但凡見到有人拿出錢來,立刻兩眼放光;《考弊司》里說到有個考官,凡是來參加考試的考生,統統得割下一塊肉進貢;《八大王》中的八大王,前世為令尹,現世做了畜生,喝醉了酒也不忘賣官腔;《席方平》中席方平為父伸冤,在地獄被鋸成兩半,感嘆陰間的衙門比人間的還要黑暗……作品中看到他對現實人性的批判,在他眼中,鬼不可怕人才可怕。
3
可以想見,如果蒲松齡仕途順遂,就不會有這部《聊齋志異》的誕生。
關于《聊齋志異》的故事來源,還有一說法是:蒲松齡在他的家鄉柳泉旁邊擺茶攤,請過路人講奇異的故事,講完了回家加工,就成了《聊齋志異》。后來魯迅分析不可能,因為以蒲松齡的經濟狀況,不可能有閑情逸致每天泡茶等人上門聊天。比較可能的是他的確隨身攜帶紙筆,隨時記錄下鄉野奇聞或奇人軼事。
到底蒲松齡是怎樣寫出這么多腦洞大開的故事呢?
其實有些故事來自真實事件改編,如《聶小倩》:曾有人拿《縣志》考證過《聶小倩》,發現萬歷年間確實發生過一戚家婦女才新婚丈夫就溺水亡,戚婦投水而死,托夢縣令告之為其殮葬的鄉野軼事。有些故事是在古人的書里找素材,由于他在畢家教書有機會接觸大量古書,《聊齋志異》里大概有一百篇小說,都是改寫自前人作品。如《嶗山道士》就是改編自六朝小說和唐傳奇,由三篇小故事《紙月》、《取月》、《留月》改造而來。
還有的故事是從他日常生活經驗得來。
比如有次他受托為畢府采購菊花,買就算了,他又發揮好奇的本性與種菊者攀談。
聊著聊著得到很多種花知識、與當時種花盈利的市場現象,于是他回去后寫出了《黃英》。
蒲松齡自我分析其創作歷程很簡單,就是好奇心。蒲松齡說自己的才華比不上古代寫《搜神記》的干寶,不過也跟他一樣喜歡搜神;說自己像蘇軾一樣喜歡聽人講鬼故事,別人沒有鬼故事可講,還硬要人家編一個給他,就是這樣一個“愛聽秋墳鬼唱詩”的人,無心插柳寫出一部文學史上的經典。
4
蒲松齡一直教書教到七十歲才退休,退休后他拿著儲蓄已久的工資在家鄉購置房產,與家人共享晚年天倫之樂,結局比曹雪芹好得太多。
雖然一生與功名利祿無緣,但創作的奇書《聊齋志異》卻使他流名千古。他筆下的妖,嬌憨可愛惹人憐惜;他筆下的魔,張牙舞爪卻不可怕;他筆下的鬼,身世可憐必有冤情;他筆下的怪,活靈活現各有特色;他筆下的人,忘恩負義貪婪愚昧;他筆下的動物植物,不是來報恩就是來了結一段夙緣;他筆下的世界,雖稱不上完美卻煙火味十足;整部《聊齋》, 就是蒲大師的異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