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二戰時期的發動者希特勒敗得有時候讓人無語,“兩個月消滅蘇聯”的計劃足以體現了希特勒比日本人的野心更大,不過希特勒在二戰中失敗也是在與蘇聯的對峙中,眾所周知其實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前還沒有打敗西歐的強國英國,為什么希特勒要這么急著打蘇聯呢?不管怎么說蘇聯的實力也不輸給英國啊,希特勒為什么要將矛頭對準蘇聯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揭秘!
蘇德戰爭,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伙同同盟國意大利和仆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550萬人、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0艘戰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眾所周知的二戰時期希特勒在還未打敗英國的前提下,就貿然調動550萬大軍突襲蘇聯。結果我們也都知道了, 正是希特勒惹了蘇聯人,才直接導致了自己的覆滅。那為何希特勒要在還未拿下英國的情況下,就調轉槍口進攻蘇聯呢?為什么希特勒急于在1941年發動進攻呢,而不是等穩固了歐洲,或者耗敗了英國以后再進攻呢?
那就要從石油說起一一希特勒根本就等不起。當時德國控制的羅馬尼亞油田產量大約在1000萬噸/年(當然這個產量不可能全部供給德國),戰前從美國等美洲國家進口了500萬噸,加上德國本身的煤制油有200萬噸/年,在1939年發動戰爭時,德國軍隊的石油存量是240萬噸,在成功占領法國等西歐國家后繳獲石油有800萬噸。
但是西歐經濟發達,經濟發展要消耗的石油大概在1200萬噸,而此時德國控制區石油總量在1500萬噸,維持戰爭需要消耗石油500萬噸/年。由于美國等國對德國實施了石油禁運,再除掉占領波蘭和西歐所消耗的石油,那么德國的石油赤字在200至300萬噸/年左右,而高加索油田的產量在2000萬噸/年。所以進攻蘇聯是德國維持戰爭的唯一辦法,否則,希特勒的戰爭機器只有停擺。
至于希特勒為什么要攻打蘇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野心想稱霸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是法西斯軸心國德國、日本、意大利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英國、法國、蘇聯、美國、中國的戰爭,而歐洲戰場主角就是德國、蘇聯,德國、蘇聯歐洲戰場對決的主角,在未發生戰爭之前,還是一對好基友,1939年,德國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后納粹德國突襲波蘭,蘇聯則從波蘭背后抄了波蘭軍隊的后路,波蘭在兩面夾擊下迅速敗亡,德國、蘇聯再一次歷史上合伙瓜分了波蘭,雖然兩國都是各懷鬼胎,但在這一時期,很是臭味相投,激情四射。
然而德國、蘇聯兩國心里都清楚,這一時合作,都是基于利益的考量,德國和蘇聯的國家屬性是天然對立排斥的。1941年,德國突襲蘇聯前,蘇聯情報人員將德國進攻蘇計劃交到斯大林手中,結果被斯大林怒斥為假情報,在此之前,德國大使也暗指德國將進攻蘇聯,被斯大林認為成用大使來嚇唬人,計謀太拙劣,斯大林一直認為蘇聯是一個德國惹不起的國家,希特勒應該明白蘇聯紅軍的強大,并且蘇聯廣播電臺向世界宣布“德國進攻蘇聯是毫無根據的謠言。”納粹德國進攻蘇聯前的會議:然而在斯大林失算同時,納粹德國卻召開一次重要會議,主題就是如何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在德國總理府花園舉行,納粹德國各個軍事高層都來了,當然主持會議是希特勒。開始希特勒聽講了德國軍方多方面關于蘇聯與德國的軍力分析報告,報告認為蘇聯紅軍對陣德國軍隊有軍隊數量上的優勢,但作戰質量很差,戰斗打起來應該不會太激烈,報告雖然抱有德國戰勝蘇聯的積極態度,很多將領認為這樣就讓德國面臨兩線作戰困局,如果快速擊敗蘇聯還好,一旦兩線作戰時間太長,德國可能會失敗。這次大會德國將領分析十分理性,而希特勒針對軍方展開一次非常煽動的演講,希特勒認為“只有德國進攻蘇聯,蘇聯的敗亡才能讓英國徹底屈服,德國進攻蘇聯不是兩個國家在戰斗,而是兩個意識形態在戰斗,戰爭開始會打的會很辛苦,蘇聯也會頑強抵抗進攻,德國空軍和陸軍要配合全方位進攻,爭取六個星期消滅蘇聯,摧毀布爾什維克主義。”最后會議最后,希特勒確定攻蘇聯日期為1941年6月22日,代號為“多特蒙德”,爭取在六個星期到兩個月時間內擊潰蘇聯,在冬季來臨之前那結束戰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