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天地相參也。
陰陽肇基,爰有祖氣,
祖氣為根本、為基礎、為源頭,化生陰陽(陰陽中間謂中氣),而無所不在,無所不往,無所不利,為一切之根,之基,并左右陰陽。
祖氣者,人身之太極也。
太極:清濁純雜,厚薄完缺;兩極相依、兩極相生、兩極相化、兩極共榮、兩極共損、兩極共轉,似陰陽、擬天地。
如何理解太極?如何理解氣、血、精、神?其叫什么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什么位置,是什么功能,比如精餾塔塔頂回流罐,其出來有一個三通分兩股,一股是頂回流,一股塔頂產品,產品合格外送。頂回流回到塔頂“水火交濟”,有金(清涼)的屬性,降低塔頂的溫度,維持塔頂的壓力,保證塔頂的輕組分的純度。回流罐沒有分出什么需到頂回流、什么是合格產品需外出的功能。同樣脾胃分不出什么是谷精、什么是谷氣,凡是左旋的就是谷精,右轉的就是谷氣,只和位置有關,位置決定著功能,而非功能決定位置。還有名稱和功能是相對而言,如60°C的水,和40°C的水相比是溫水;和80°C的水相比是涼水,在今天我們的技術能予以區分,在古代是以其功能、作用來決定叫什么名字。
從網上看到討論黃師的理論有人提“一氣周流”,“一氣周流”無所不在,這沒問題,但是一個小問題也歸結到“一氣周流”,“一氣周流”把問題簡單化化了、概略化了。看太極,是看畫圓圈,但是圈中有圈,圈圈連綿不斷,圈生圈,一個圈的結束點,而又是下一個圈的開始。同樣,身體內一個小問題,是有其相對的小圓圈來解決,而非最初的那個大圓圈,否則結果有可能是相反的。過分強調“一氣周流”易使人走不出最初的大圓圈,陰陽互根,陰陽互生,說陰不是陰,說陽不是陽的東西有不少。
學習黃師的《四圣心源》,盡量原汁原味,以今日的東西佐證,以當時的角度思考。黃師的醫理體系完備,論述清晰,語言簡潔,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祖氣初凝,美惡攸分,清濁純雜,是不一致,厚薄完缺,亦非同倫。
先天之氣腎精,后天之氣谷精,合為祖氣,因清濁純雜、厚薄完缺相化而再分為陰陽,此是個體差異的根原。祖氣為陰陽媾和而胎成?
后日之靈蠢壽夭,貴賤貧富,悉于此判,所謂命秉于生初也。
后天靈蠢壽夭或于祖氣此有關,但和命運有多大的關聯?
祖氣之內,含抱陰陽, (清濁純雜,厚薄完缺)
陰陽是大概念,此處是小概念,僅指人體之內。
祖氣、陰陽、中氣三者相通、或同。
陰陽之間,是謂中氣。中者,土也。土分戊己,
中氣左旋,則為己土;中氣右轉,則為戊土。
脾化生、胃燥化水谷(胃納、脾消),成水谷精微,左旋成谷精,右轉成谷氣。這和谷精左旋、谷氣右轉是有差別的。左旋為己土,右轉為戊土。不管谷氣或谷精左旋就是己土,右轉就是戊土?
戊土為胃,己土為脾。
己土上行,陰升而化陽,陽升于左,則為肝,升于上,則為心;
戊土下行,陽降而化陰,陰降于右,則為肺,降于下,則為腎。
因陽輕清,故上行;陰重濁,故下行。上下的位置是相對的。不單純認為是陽分和陰分的大循環。雙模理論的膜壁為陰,壁外為陽,或壁為水,壁外為火,其距離僅是分子間的距離,但亦是陰陽之別,以位置區分功能。
肝屬木而心屬火,肺屬金而腎屬水。
是人之五行也。
五行之中,各有陰陽,陰生五藏,陽生六府。
腎為癸水,膀胱為壬水,心為丁火,小腸為丙火,肝為乙木,膽為甲木,肺為辛金,大腸為庚金。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
藏有心主相火之陰,府有三焦相火之陽也。
心主相火為陰,屬臟,(五臟之悉凝)陰液量大一些,陰液護宮城。
三焦相火為陽,屬腑,腑陽之盡發,全化火,是以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