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本德經第四十章(04)
分段解析(一)
甲本:囗囗囗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乙本:反也者道之動也囗囗者道之用也
王本: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站長解析:
甲本缺失3字,以乙本補上。與王本內容基本一致,只是多了些虛詞。
“反也者,道之動也”即動道以反。
“反”字,《說文》曰:“覆也”,即反覆,返回,回歸,相反方向。“動”字,《說文》曰:動,作也,即行動,發作,運作之意。“動道以反”即“反其道而行”之意。
為了闡述其理,帛書甲本老子舉了很多例子,如“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爲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栝”,“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曲則金,枉則定,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等等。
“弱也者,道之用也”即用道以弱。
“用”字,《說文》曰:可施行也,使其發揮其功能之意。“弱”字,《說文》曰:橈也。原意為使木頭彎曲,本義為柔弱之意。“用道以柔”,即柔弱勝強。
為了闡述其理,帛書甲本老子舉了很多例子,如“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見小曰明,守柔曰強”,“骨弱筋柔而握固”,“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柔弱勝強”等等。
對于“反其道而行”,老子用了剛出生的“嬰兒”作比喻,如“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朘怒”。
對于“柔弱勝強”,老子用了“水”作比喻,如“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也”,“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不管是用嬰兒還是用水來作比喻,帛書老子都在闡述一種自然之理,也就是是“道法自然”的本性。
本義求真: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分段解析(二)
甲本:天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乙本:天下之物生於有有囗於無
王本: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站長解析:
甲本缺失10字,以乙本結合王本補上。分岐只有一種,即“之物”與“萬物”哪個更接近老子的本義。
“萬物”,即天地萬物,含有天地,在帛書德經今本第六十二章講“道者,萬物之注也”,即萬物本已無所不包,含有“天下”。故用“天下萬物”就有些重疊。
而“之物”,多為有形之物,或不可觸摸,但能感知之物,也就是“有”。對于“有生于無”,在道經今天第二章已經明確表明“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即無中才能生有,女生的肚子是空的才能孕育生命。在道家思想中,并非“有無相生”,也更不是延伸的陰陽相生。用更直白的話講,只有女人才能生孩子。
也正因為“有”是由"無"而生,故“無”就是“一”,就是“道生之”,在下一章中老子就直接引出了為大家所熟知的一句話: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本義求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最后站長把分段校對的本義求真匯總如下:
帛書老子04(今本德經第四十章)本義求真: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未完待續---
靜坐修心,延年益壽,改善心性,找到真我
本文發布自知卜易社“站長帶你飛”平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