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也許偶爾你曾看到過類似這樣子的廣告。
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
地產廣告中豪宅加美女似乎成了標配,汽車廣告中的大長腿和傲人的身材常常同車標一起出現。
一套貼身瀟灑的男士服裝,漂亮的女性則會立馬臣服。突出的女性身體特征,更是許多廣告樂此不疲的表達…….
類似的廣告創意屢見不鮮:一個零食廣告中,男性一餓肚子,就變成了一個嬌小虛弱的女生,可女性并不應該是弱小的代名詞;只有美女能得到帥哥的青睞,看到外貌不佳的女生,廣告中的男性就嚇得抱頭鼠竄;異地戀女生被劈腿后,下定決心使用某產品,數天之后就又把“渣男”奪了回來…..
當女性的身份地位漸漸崛起,有些商家依舊看不到她們起的作用,披著或幽默或美麗的外衣,心中卻絲毫沒有尊重女性的感受,也看不到時代其實正在變化。
針對這種情況,上星期英國廣告標準局(ASA)最近發布了新報告,描述性別刻板印象的廣告,在2018年將會受到更加嚴厲的限制。
城市交通管理局也表示,從7月開始,城市的交通網,包括公交,地鐵,車站里將全面禁止那些性別歧視的廣告。
“雖然廣告只是現實生活中造成性別不平等的原因之一,但更嚴格的廣告標準可以幫助解決不平等現象,促進個人和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p>
促使這條禁令頒布的,是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物化女性廣告。
Are you beach body ready?
(你的沙灘身材準備好了嗎?)
這則蛋白粉廣告曾在英國引起軒然大波,“難道不是這種身材就不配去海邊玩嗎?有多少人能瘦成這樣?!”“我的早就準備好了,我唯一要準備,就是一件泳衣。”將近7萬人聯名抗議,要求廣告下架。
倫敦市長也表示:作為兩個10歲女孩的爸爸,我非常擔心這種廣告會貶低人,特別是女性,讓她們對自己的身材感到羞愧。
母親的唯一工作
就是在家里打掃衛生嗎?
清潔劑廣告中,母親和女兒利用打掃衛生來慶祝節日,廣告中男人義正辭嚴的告訴那位母親,“回到廚房”。
廣告限定了女性的角色,而女性的價值,取決于家務做的好壞。
“我性感嗎?”
故意把廣告模糊成色情片,利用性來吸引別人的關注,這就是一個服裝廣告所做的。把女性身體當作噱頭,為了博取眼球不惜消費女色。
而身體不應該是商品。
但其實這種廣告“傳統”由來已久,上個世紀,這種情況比現在嚴重得多。
20世紀30年代
“女人越勤快就越可愛”,來自于一則維生素廣告。
20世紀40年代
“別哭親愛的,起碼你沒把啤酒燒了嘛?!?/p>
向她展示男性的世界。
20世紀50年代
“什么?你說女人也能打開它?”
“女人就只是女人,但一只好雪茄可就不止如此了”。
20世紀60年代
“這款廚師機能做任何事,除了做飯,不過做飯不應該是妻子做的么?”
“女性也能簡單駕駛哦”。
20世紀70年代
男性穿上這個品牌的褲子,自信感爆棚,能把女性當做獵物一樣踩在腳下。
“更多休閑生活”似乎已經默認了,帶孩子就應該是女性的工作。
甚至直到2009年,一家廚具的廣告打出的宣傳語依舊是“女人最好的朋友”。
盡管有些海報看上去甚至有些不可思議,但它確實是真實發生過的。
這種宣傳性別刻板印象或者物化女性的海報,傳遞的不僅是扭曲的價值觀,還對女性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打擊。
天生就認為女性應當如何,本來就應該如何,用這種限定來阻礙后天的自由發展,才是最為惡劣的。
即便到了現在,女性也依舊很難逃避被物化的困擾,依然有人在為此戰斗著。女性的存在價值,不應該只是為了取悅他人,也不只是為了維系家庭。
甚至女性“被物化”很大一方面在于“被性化”,使女人的生理特征成為了一種商品。
如今,英國規范廣告宣傳這一行為,其實也是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很多人的思想。
因為其實最可怕的,不僅是生活中刻板的性別偏見,而是本身就存在著這種偏見,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