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釣到同樣大的魚,但他倆一個開心、一個沮喪,是什么原因呢?
有人用冷熱水打比方:
一杯溫水,保持溫度不變,另有一杯冷水、一杯熱水。
如果先把手在冷水中浸泡一會兒,再放到溫水中,會感到溫水熱;
如果先將把在熱水中浸泡一會兒,再放到溫水中,會感到溫水涼。
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引用到人際交往中,叫做冷熱水效應。
Hot and cold water effect。手經過冷水或熱水浸泡后,對同一杯溫水,呈現出兩種不同的感覺。這種效應體現在人際關系上,是一種高明的操縱術。
人們由貧變富易適應,但由富變窮難接受,就是冷熱水效應的體現。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自覺不自覺地受到冷熱水效應的“擺布”。
勸人技巧
有時候規勸對方聽從自己的意見,費了半天口舌,道理講了又講,效果都還是差強人意。如果換一個方式或許可以立刻生效。
魯迅先生說:“如果有人提議在房子墻壁上開個窗口,勢必會遭到眾人的反對,窗口肯定開不成。可是如果提議把房頂扒掉,眾人則會相應退讓,同意開個窗口。”
在你提出A要求之前,先提一個更過分的B要求,對方必然會拒絕。然后你再提出A要求的時候,對方接受A要求的可能性便會大大提高。
這就相當于為了讓一個人愉快地接受一杯“溫水”,讓他感覺足夠熱,不妨讓他先感受一下“冷水”。
曾有個女子想讓老公買件貂,價格5000元。她故意說想要個萬元的包。在老公猶豫不決時,假裝改口說不買包買貂吧,老公毫不猶豫地欣然答應了這個要求!這種小花招在談判桌上用的最多。俺也會,比如去菜市場。明明想買的是白菜,故意先在蘿卜上討價還價,為真正的目的做鋪墊。
教育孩子也可用這個狡猾手段。比如讓孩子學做家務,他可能一樣活也不想做。如果你說是“洗碗”還是“拖地”,他就可能選一樣認為容易的去做了。
心理期望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人們心里的期望值就好像是一桿秤的秤砣。秤砣變小時,它所稱出的物體重量就顯大;秤砣變大時,它所稱出的物體重量就顯小。
人們每做一樣事,心里都會有期望值。心理預期太高,如若事情發展得不盡人意,就會感到備受打擊。采取降低期望值的方式,往往可使人容易接受不理想的現狀或結局。
比如有人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又沒有更好的選擇。這時你可以給他講,還有不少人畢業后一直苦于找不到工作,他會覺得自己的處境要好多了。
例如一個銷售部經理,制定的月指標是100萬,實際完成了120萬就是超額。若制定的指標是150萬,那就是沒完成計劃。
做事情要學會適當的“潑冷水”,給自己留有余地。最不可取的是一直摟著個熱罐子,結果是狗咬尿泡(膀胱)空歡喜。
冷熱水效應應用得當,大有裨益。反之就是弄巧成拙。比如有人在入職前過分夸大自己(熱水),令大家對他期待過高。后來他的業績并不好,反而給大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冷水)。
人們都說舊式婚姻比自由戀愛的婚姻更牢固,其中可能也有冷熱水效應的因素。舊時婚姻靠父母做主,媒妁之言,當事人雙方婚前大多并不相識,也不抱浪漫的期望。
而自由戀愛的雙方,自認為彼此相互了解,認定找到的是最般配佳偶。其實戀愛時雙方都將自己的優點展示給對方(熱水),掩蓋了缺點。而婚后這些缺點一點點暴露出來,引起一方或雙方失望(冷水)。
婚前就將自己的真實情況展現給對方,才是明白人。
評價之誤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往往是忽冷忽熱的。憑感覺,由冷變熱預示著向好的方向發展,而由熱變冷則表明走下坡路。之前的人際交往境遇給我們造成的認知,會對之后的交往造成一定的影響。
比如兩個人一開始交往比較熱情,之后出現了一丁點的冷淡,可能被對方誤認為關系出現了裂痕。相反,如果一開始交往較冷淡,之后出現了些許熱情,也可能會被認作關系融洽了。
在與人交往時,為防止冷熱水效應產生的誤判,理性的做法是將情緒或情感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不發生明顯波動。
在與一般人交往中,既不過于熱情或者過分在意,也不冷淡不睬。即便是與關系親密的人也要掌握分寸,才不至于陷入困境。
當一個人告訴你,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您是希望先聽哪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