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文廟:南京夫子廟、北京孔廟、曲阜孔廟和吉林文廟。文廟就是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廟堂。
南京夫子廟與其他三個文廟不同,它不僅名字叫法不同,而且還是文化與商賈共存,雅俗互見。它又與上海城隍廟、蘇州玄妙觀和北京天橋并為全國四大鬧市。
位于秦淮區貢院街,南臨秦淮河,北靠建康路。
廟前廣場設照壁、欞星門和東西牌坊,欞星門前設半圓形的“泮池”。主殿為大成殿,院內立中國最大的孔子青銅像。
夫子廟地處秦淮風光帶核心區。廣義的夫子廟包括東邊的江南貢院和西邊的瞻園路等。甚至把老門東、桃葉渡、烏衣巷、媚香樓、白鷺洲公園等景區也算在內。
文廟始建
南京不愧為世界文學之都。沿河兩岸從六朝起便望族聚居,商賈云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東晉開國元勛王導提議“治國以培育人材為重”,立太學于秦淮河南岸。但夫子廟的建造當從宋代算起。
北宋擴建太學,將學宮由南岸移至北岸,并在學宮前置廟堂。因祭奉孔夫子,始稱夫子廟,為南京夫子廟的濫觴。
夫子廟歷史上多次全毀全建,一次比一次建的壯觀。
南宋稱之為建康府學。
元朝改叫為集慶路學。
明初為國子學,后成為應天府學。
清代改來改去,將府學放在了朝天宮,夫子廟就改為上元、江寧兩縣的縣學。
1937年,夫子廟遭日軍嚴重焚毀,大成殿、牌坊都沒了,只剩下聚星亭和泮池邊的石欄桿。
黃包車跑起來會發“抖音”
夫子廟很長一段時期一蹶不振,雖然斷斷續續做了簡單恢復。1964年溥儀來此游覽時感嘆夫子廟是“既沒尋到夫子,也沒找到廟!”1965年李宗仁來此舊地重游,發出的感慨則是覺察出了夫子廟蒸蒸日上的生機。
1984年,南京市和秦淮區有了點錢,開始撥款修復夫子廟古建筑群,包括周邊的茶肆、酒樓、店鋪等建筑,以及旁邊的江南貢院。歷時十年,90年代才基本建好。
現在夫子廟的“老建筑”,除了河邊的石欄桿(明代)與貢院的明遠樓(清代)以外,全都是后來復建的,包括文革時破壞的象征八股文的八角聚星亭和“天下文樞”牌坊。重建聚星亭時,還發現下面有殉葬的尸骨。明代初期朱元璋曾經恢復禁絕了近2000年的殉葬制度。
如今的夫子廟再次改造,已成了商業氣息濃厚的外地游客集中地、旅游商品零售點、專賣店一條街。
旅游網點
80年代之前貢院西街還有不少居民住家、雜貨店和單位,秦淮區圖書館、文化館都在。南京昆曲社和其他一些群藝團體曾常年在這里的文化館活動。復建后全搬走了,貢院西街成了完全的商業街。貢院街上的秦淮劇場、解放電影院也都改造成新娛樂城了。
現在的夫子廟,仿古樓、臺、亭、閣、榭、廊、院鱗次櫛比,看上去很漂亮,但沒有了那味。本地人知道是新造的,并不感興趣。南京人愛逛的是貢院街上的永安商場,而外地人反而不進。現在這類商店也早已片瓦不留,南京人還去干什么?
過去這邊還有花鳥魚蟲市場,2014年就搬到老遠的七橋甕濕地公園那邊,名字上還掛著“夫子廟”。
以前貢院西街等街巷有小商品市場、賣服裝的夜市,可以來此淘點日用品或雨花石。泮宮里有評書場。現在改造的過了頭,這些都沒有了,南京人還去干嘛?
說到小吃,以往夫子廟確實集中了一些茶食和特色小吃,比如永和園、六鳳居、魁光閣、蔣有記、蓮湖糕團店等,還有浙紹風味的老正興,以及處于對角線的兩家清真館子奇芳閣和魁光閣。老南京方言“閣”與“角”同音:奇芳閣(角)魁光閣(角)——閣對閣(角對角)。
以前在夫子廟請客吃飯是很有面子的。后來南京第一家麥當勞和第一家肯德基,也都擠到這里開。
李宗仁心心念念的老正興
成也蕭何敗蕭何,夫子廟靠小吃頂起半邊天,夫子廟的名聲下降也是這些小吃太坑造成的。說難聽點,現在的夫子廟成了“專宰外馬”的地方,價格高不說了,口味越來越差。南京人都不好意思說“逛夫子廟”這4個字了。
夫子廟泮池西的文德橋,南北走向與地球子午線一致,每逢農歷十一月十五日子時,水中月亮正好被橋分為東西兩邊各一半。這座明代的橋是木橋,不太結實,眾人擁擠橋上看月亮,把欄桿靠垮,多人失水丟命。為了結實新建的文德橋改水泥了。
從小生活在南京城南的茅以升受此刺激,立志成為中國的造橋專家。
文德橋口有個“得月臺”酒家,孫中山也來泡過茶,還在此處即興對公眾演講。
后來得月臺拆了建,建了拆,先后建過夫子廟菜場和粵菜館,已面目全非。
現在夫子廟的小吃,就像“文德橋的欄桿——靠不住”。記住,來夫子廟盯著建筑看就行了,這里的徽派建筑的確是難得的好風景。只是千萬別沾小店,里面是黑上加黑。若是為招待外地客人,我只認晚晴樓一家,坑的程度稍淺,2012年我還在此代表單位招待來訪的各省臨床藥學專家。現在的夫子廟給人的印象只是個熱鬧。
熱鬧廟會
南京人平時很少去夫子廟,要去也是為了元宵節賞燈。以往燈會3-5天,最多7天。如今為了招徠游客,夫子廟上燈的日子提前到了臘月23,一直到清明節才撤,歷時近3個月。如今來逛“金陵燈會”的主要是外地旅客和上學的年輕人,為的是發“滿屏腦袋瓜”的抖音短視頻。
夫子廟旁邊的貢院還是值得游覽的,這里不分節令都開放。它最初是南宋的主戰派、建康府知府史正志設置的。原先只是用于縣府學考試,規模不大,后來發展成為著名的江南貢院。雖然這也是新修建的,但畢竟看展覽可獲得一些歷史知識。
原樣
夫子廟西邊的瞻園是南京地區唯一開放的明代王府。清代曾毀于兵燹,后重建。民國時是中統的大本營。現為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及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平定太平天國后南京城一片廢墟,百廢待興。曾國藩有兩大措施,一是迅速恢復貢院高考,籠絡學子;二是鼓勵秦淮河上的妓院,利用燈紅酒綠的畫舫招商引資。岸上貢院代表學子高考致仕,而水上畫舫則象征尋花問柳。
過去文人不能明著步行過文德橋,水上的這些船正好可以掩耳盜鈴,載過到對岸的紅燈區。乘船還不能在泮池附近,有傷風化。現在石欄桿上還殘存刻寫的禁止停泊字樣。如今的畫舫是純玩,完全光明正大地停在泮池待客。
說實在的,如果你真想在夫子廟花錢,也就是貢院和畫舫還有點值。
論南京社會風氣,清代不算最墮落的,最為淫靡沉淪的是明朝。秦淮河在風月場上的赫赫聲名,就是在大明朝建立的。明朝的開放程度勝于前后各朝,開了很多官妓,罪臣的妻女送往妓院,以增加國家稅收。
明朝的武宗朱厚照(正德皇帝)以荒唐著稱,在北京受約束不方便,找各種理由專程來南京尋歡作樂。京劇《游龍戲鳳》,或稱《梅龍鎮》,就是根據他的事跡改編的。他“每晚強幸民女連寡婦都不放過”,最后“崩于豹房”。
晚明時很多南京婦女竟尚虛榮,在服飾上爭奇斗妍,不惜效仿名妓。甚至某些遁身空門的尼姑,仍心系紅塵……(此處省略200字)明代長篇小說《金瓶梅》的描寫是有社會背景的。
之前明宣宗朱瞻基確曾決定掃黃,但他在位時間太短,沒能改變風氣。風氣一直延續到清朝和民國。解放后新中國才真正做到了,1953年7月底,南京市全面解決了這個問題。
大家都知道秦淮八艷,也都知道《桃花扇》描寫的侯方域很優秀。
然而這位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公子降清很快。清兵入城前,這個出身豪門的公子哥,平時挾妓縱飲。他把銀子花完后因賒賬產生沖突,竟然借酒出手殺人,并投尸秦淮水中。周圍百姓見狀敢怒不敢言。入清后他參加了第一批清廷的科舉,與老對手阮大鋮同樣無骨氣。
侯方域降清后,曾為清軍統帥獻計剿滅反清武裝。李香君若知,腸子都要悔青。他本人歸河南商丘老家后也悔恨不已,將書房更名為“壯悔堂”。
兩朝應舉侯公子,
忍對桃花說李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