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和某些地攤雜志上流傳很多食物“相克”的傳說,“食物相克表”也逐年拉長,從最初的幾十對發展到上百對。
我見過最長的一張,列出了已達211對食物不能在一起吃,而且還曾繼續延長。甚至新華書店里還有《飲食相克1000種》的書籍問世!
如螃蟹不能與柿子同吃,花生不能與黃瓜同吃,大蔥不能與蜂蜜同吃,紅薯不能與香蕉同吃,綠豆不能與狗肉同吃,松花蛋不能與糖同吃等……
我國東漢時代的大醫學家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一書中,的確提到有48對食物不能放在一起吃,如螃蟹與柿子、蔥與蜂蜜、甲魚與莧菜等。
這些說法中醫給出了一定的解釋,比如說螃蟹與柿子都屬寒性食物,要是二者同食,加倍的寒涼易損傷脾胃,對體質虛寒者反應明顯。
大家有興趣可翻翻看,那些所有中醫聲稱有寒涼性質的食物,十之八九是指難以消化的食物,剩余的一小部分則是容易被微生物污染而變質的食物。從這個角度,在早已達到分子水平的當今時代,完全可以拋棄所謂“寒涼”的說法,會更準確地理解食物及其營養素。
從醫學、營養學來說,螃蟹中的蛋白質比較多,而柿子中的鞣酸(澀味的來源)也很多。當蛋白質碰到鞣酸就會凝固變成鞣酸蛋白,不易被機體消化。
其實,鞣酸蛋白臨床上還用于治療急性腸炎、小兒消化不良等癥,并沒有毒性。
有人據此推測,這或許是鞣酸蛋白過多,容易使食物滯留于腸內,來不及消化而發酵,繼而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類似食物中毒現象。古人很可能是根據這類現象作出了螃蟹與柿子相克的結論。
不過,這些所謂的食物相克,至多不過是由于混食兩種或兩種以上食物所產生的腸胃道不適,或影響吸收,并不產生危害健康的物質。
古書不可信
我們醫院營養科的主任曾指出,從古代醫書中流傳下來的“食物相克”,有很大的不科學性。從營養學角度來說,食物需要多元化。如果照網上流傳的那些不能同食的食品名單來看,人們不僅每天提心吊膽,徒增煩惱,而且時間一長,食品攝入難免單一,對健康不利。
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營養學會曾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研究,將流傳甚廣的近200種所謂“犯沖”的食品作為研究對象,并且準備好了搶救措施,結果食用的人沒有一個人中毒或出現可覺察到的不良反應。
據有關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衛生監督所介紹,在以往所有記錄的食物中毒案例分析中,尚未發現過一起是由于“食物相克”引起的類似食物中毒的事件。由此,所謂食物相克在日常飲食中并不存在。
某農業大學南農食品營養與安全系副教授也說,他曾經連吃4只螃蟹之后,立即再連吃4個柿子,結果啥問題也沒有。
不僅他,幾年前去世的110歲高齡的南京著名生物化學家鄭集教授,也是我國營養學開創性專家,早在1935年,就親自試驗過柿蟹同食。
鄭教授的結論是:柿蟹相克之論屬于無稽之談。他還現身說法,指出民間傳說的184對食物同食相克的說法,基本都是訛傳。
原因是,1935年南京曾經出現“香蕉和芋頭同食出現食物中毒”的事件。這引起了我國營養學研究先導者鄭集教授的關注。
他當時在南京大學(時為國立中央大學),從所謂184對相克食物中選擇了流傳最廣的14對進行實驗研究,其中包括香蕉與芋頭、花生與黃瓜、螃蟹與柿子等。鄭集教授首先用鼠、猴等進行實驗,最后他自己試食,結果證明這14對食品均無相克現象。
因網絡興起,“食物相克”舊說又沉渣泛起,2006年,中國營養學會委托蘭州大學和哈爾濱大學又做了歷時2年的類似實驗。
蘭州大學挑選了100個身體健康的志愿者,選了若干對所謂的“食物相克”食物一起吃,包括豬肉與百合、雞肉與芝麻、牛肉與土豆、土豆與西紅柿、韭菜與菠菜,志愿者連續吃一周,最后沒有發現哪一組食物引起胃腸紊亂、嘔吐、中毒等現象。
哈爾濱大學也曾選了12對所謂的“食物相克”食物,如海帶與豆腐、羊肉與茶等,選了30名受試者進行試驗,吃了三天,也沒有發現任何中毒現象。
為什么
“食物相克論”
流傳甚廣?
一是有的人本來體質不行,或者吃了一些被污染的食物,導致身體不適或發生食物中毒現象,卻將原因歸結于兩種食物相克,由此造成誤解。
須知,古人沒有微生物知識。而吃螃蟹基本都是要下手抓的。即便吃的不是變質的死螃蟹,沒洗干凈手在舊時代的人來說,太正常了。沒見哪部古書號召大家“飯前便后要洗手”!恰好又吃了含糖豐富的柿子。蛋白質加糖。手上的病菌比人還更愛這些營養素,吃到肚子里于是導致細菌性食物中毒。
古代既沒有“試驗”這個名詞,又處于民風迷信的時代。一個有身份的人說了螃蟹和柿子相克,大家就都跟風瞎傳了;
二是一些人本來就對某些食物過敏,食用某些食物后反應很大。比如有人對花生過敏,吃完后喉頭水腫,嚴重的可能導致窒息死亡。跟花生一起吃進的某種食物,有可能就這么躺槍了。
目前,沒有任何科學實驗證明兩種日常食物一起食用,會導致食物中毒。除非誤食了本來就有毒的動植物,比如毒蕈、河豚、麥角等。烹飪的制作過程和胃部的消化過程,條件都很溫和,都不足以產生某些導致人體中毒的新物質。
再如,“吃蝦后不能吃維生素C,二者相遇會產生致命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的說法。說蝦中的五價砷在維生素C作用下回被還原成有毒的三價砷。
這源自一部日本小說里的案例??扇思覍戇@小說的作家在開頭已經留話了:本故事純屬虛構。
可有人真信,有個女孩為了報復對她不好的男朋友,買了許多大蝦和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以此來“毒”殺他。
可這男孩天天這樣吃,不僅沒發作,反而紅光滿面,精神煥發!
稍有常識也應該知道,靠大蝦中那么丁點砷害死人,除非一次吃20斤。
不要那么多,不到一半就能將男孩撐死。
現代營養或相關學科專著中并無“食物相克”一詞。很多食物相克傳言屬于“以訛傳訛”。
有些食物的營養成份,在吸收時確實會相互影響。其結果是影響某些營養物質的吸收與利用。如:
茶葉中的鞣質可干擾食物鐵的吸收;
蔬菜中的草酸,以及谷物中的植酸,可降低食物中鈣和其他許多礦物質的吸收;
鈣、磷、鐵、鋅等元素,相互之間在消化道的吸收也會存在一個適宜比例等等。
在科學文化不普及的情況下,有人將一些影響吸收的因素,加入牽強附會的理解,把飲食不周算在食物“相克”的賬上。結果一傳十,十傳百,慢慢流傳開來,長期得不到糾正。如果再標榜為中醫養生知識,更具有迷惑性!
營養性與安全性
食物有2大屬性:營養性和安全性。
不懂食品科學的人,有時會將營養的問題理解成安全性問題。營養素的吸收減少,并非會帶來食品安全問題。
其實,某種營養素偶然增多或減少,打破了與其他營養素之間的平衡只是暫時的,機體完全可以通過其他途徑維持正常生理,如動用儲備、減少排泄、增加代謝效率等。
所以,健康的人在平衡膳食的原則下,各種食物的相互搭配可以隨心所欲。
比如,完全可以先將某些含草酸較多的蔬菜用開水焯一下,除掉多余的草酸,再和豆腐一起烹飪。不但不相克,還有好處。即便是不焯水,損失點鈣,再在別處找回來,沒多大的事。
豆腐犧牲了鈣,反而阻止了草酸被吸收入體內。
網上看得就更清楚了:凡是傳過“食物相克表”的人,無一例外的是不懂醫學和營養學者。
倘若真如“食物相克”所言,那么人類幾乎沒什么可吃的,也早就活不到今天了。
食物相克表中,幾乎涵蓋了咱們家常三餐所有的常見食材!
再回頭說說柿子不能與螃蟹一起吃的說法,就會發現是多么可笑了。
既然柿子中的鞣質能與螃蟹的蛋白質結合,那么,魚、肉、蛋、奶中的蛋白質不也一樣嗎?這么說柿子與魚、肉、蛋、奶也一定會相克了。
同樣,如果說黃瓜中的酶可破壞其他蔬菜中的維生素C,因此不能一塊吃。照此推理,黃瓜也不能和自己一起吃了!
此文是本人2010年寫過的文章再做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