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時不時會有一些新奇蔬菜登堂入室。除非嘴一點也不饞的人,大多數(shù)人總喜歡嘗嘗鮮的。對于新晉菜蔬,吃不吃無所謂,了解一下沒有壞處。比如超市里新出現(xiàn)的芝麻菜,別誤認為是加了芝麻的菜。
芝麻菜
十字花科 芝麻屬。原生地在地中海地區(qū)。因全株有類似芝麻的香味,故名芝麻菜。又叫紫花南芥、蕓芥、德國芥菜、飄兒菜等,維吾爾語稱坤局提。
這個菜在英國叫rocket,因此也被翻譯成火箭生菜。
說它像芝麻,其實僅僅是聞著香,吃到嘴里卻是像蘿卜皮般的辛辣,咀嚼后又有芥茉似的沖鼻感。
含芥子油,本來就是十字花科的共性,有多有少而已。
不過,這個菜在東北,以及山東某些地區(qū)卻叫臭菜。大概是物極必反,放多了氣味太濃,反而有點像便便的味道。
云南也有個臭菜,學名羽葉金合歡,為豆科植物,與芝麻菜是兩回事。
新吃老菜
說它新,是從1990年,才在世界范圍內開始掀起吃芝麻菜的熱潮,也就20多年。先是風靡全美,再延伸到世界各地。尤其是一些機構發(fā)布了有關它的營養(yǎng)報告,更激起了推波助瀾作用。從這時起,芝麻菜才開始了商業(yè)化種植。
國內也是本世紀初開始引種的。先是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周圍落腳,產品配送給各個酒店,尤其是西餐廳,多余的送往大超市特菜專柜。隨后逐漸蔓延到其他地區(qū)。
野生植物歷來是傳統(tǒng)醫(yī)學重點關注的對象,傳統(tǒng)西醫(yī)也和傳統(tǒng)中醫(yī)在這方面沒什么兩樣。由于芝麻菜口味刺激,在其原產地意大利,被認為能壯陽,中世紀時曾被當成春藥。為此當時一些修道院禁止種植此菜。
英國是在伊麗莎白時代傳入的,再隨著殖民路線,傳入了美國。現(xiàn)代醫(yī)學建立后,這種迷信也隨之破滅。
此菜雖誕生在意大利,但在中國民間很早也有了。芝麻菜一進到中國,也是作為藥食兼用的野生植物,分布于我國于東北、華北、西北以及江蘇、四川,云南等地。
民間藥用,主要在止咳、利尿和健胃方面。其種子可榨油,也可藥用,常用于代替葶藶子,又可作為芥末子食用。偶爾也以嫩莖葉作為充饑的野菜。
芝麻菜未必有多大特殊的治療作用。但其所含營養(yǎng)素值得關注,尤其是富含葉酸和胡蘿卜素等。加之其特殊口感,很快被人們接受。
主要生吃
芝麻菜可長到90厘米高,不過這么高已經老了,只能開花留籽用了。一般在20多厘米吃幼苗或嫩葉。抽薹后,也可采收菜薹吃,或采集花蕾入饌。
芝麻菜嫩苗口感滑嫩,可炒食、上湯,還可以包餃子,和薺菜一個用法。但最主要的吃法是生吃。西方叫沙拉,東方叫涼拌菜。
西餐中,芝麻菜已經是沙拉的主料之一。口感香脆,色澤悅目,清香味美。苦中帶一點嗆辣,嚼到快咽下喉嚨時可品出芝麻余香。
芝麻菜特有的辛辣和鮮香,賦予它既是蔬菜,又兼具調味的身份。
沙拉往往是蔬菜和水果組合,有了芝麻菜,可使這種組合顯得格外協(xié)調,所以非常受歡迎。比如與無花果、牛油果或小蘿卜等搭配,再加點松仁、碧根果仁等,淋點果醋。簡直可以調動起所有的味覺,非常富有層次感。
換上梨和櫻桃番茄、洋蔥等都是家常做法。
芝麻菜與奶酪一起夾在漢堡包中,也是絕配。
芝麻菜具有的香辛味,與肉類搭配效果不亞于黑胡椒。其獨特辣口,更能吊出牛肉的香味,兩者搭檔,相得益彰。
中餐做涼拌菜,可以任意發(fā)揮個人的想象力。最簡單的吃法莫過于沾醬佐餐。
吃芝麻菜時,要去除根和纖維莖。為了保持外觀鮮亮,不要長時間浸泡在水里。
特菜供應
芝麻菜在超市里作為特菜供應,因其價格和售賣方式,很容易讓人們把它當成嬌寵。
其實它原先就和蒲公英、馬齒莧一樣,是一種野菜。芝麻菜耐旱,也耐貧瘠,隨便荒地就可很好生長。
因口味辛辣,用量較少,自家吃隨意種一小片就足夠用了。
目前芝麻菜除了野生,栽培品種有花葉、小葉和板葉等品種。
江南一般在3月份種植,40天即可收獲頭茬,北方稍晚。半年內可連續(xù)收獲4、5茬。各地也可在大棚里栽培。一旦開花也就老得生吃咬不動了,但燒湯、做餡還湊合。
芝麻菜以生吃為主,這正好為有機種植提供了途徑。加上全鏈條生鮮加工,價格當然要上去了。
芝麻菜嫩葉不容易保鮮,冷藏條件下最多保存3天。常溫下,需要帶根并浸泡在水中,才可以保持新鮮1-3天。
芝麻菜的種子還可以用來做成芥末,也是味道很濃的調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