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認為三個人即是社會。而只要是社會,就有既定的禮儀規范。
為了讓大家在使用微信的時候,情商不掉線,特意為大家整理了以下九條小“禁忌”。
1
除了工作原因,
請不要在初見面就強求別人和你互換微信號
◆ ◆ ◆ ◆
尤其對慢熱的人來說,聽到別人對自己說“欸,我們加個好友吧!”簡直就是災難。
比如剪個頭發,被理發師追著加微信號:“美女,加個微信吧,下次來再找我啊!”
人與人之間都有心理安全距離,當和自己不熟的人靠近的時候,你就會感到壓力很大。而微信是個私人空間,若是被別人追著要求加微信,多少會覺得自己的私人安全領地被侵犯。
2
請不要一上來就問對方“在么?”
◆ ◆ ◆ ◆
尤其是那些久不聯系或者聯系甚少的微信好友。
更有甚者,你回復了對方“怎么了?”卻沒有收到TA的回音,留下你在手機前面凌亂。
微信社交禮儀的標準格式是:
打招呼/稱呼+找對方的原因+表達情感。
比如,如果你想要對方幫忙,請說“在么?我想請你幫個忙:xxxxxx。打擾了,謝謝。”這樣對方可以根據你要幫忙的事情,確定應不應該在線。
如果你無聊和想和對方聊天,請說“忙么?我有些無聊,想找你聊聊天。你有事就不打擾了。”這樣對方可以根據自己的安排,確定該不該回復你。
3
請不要讓我們聊天的唯一內容就是
“請幫我點個贊!謝謝~”
或者“請幫我投個票,xx號,謝謝~”
◆ ◆ ◆ ◆
尤其是那些平日里在我的微信好友名單里沉睡的人。
要知道,助人行為的產生是因為我們能從助人的行為中收獲回報,不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是即時的還是延遲的。
而當我對你既沒有物質所求,也沒有精神所求的時候,收到這樣的信息也許會覺得被打擾了,如果偶爾幫忙點一下,可能是我閑得發慌了。
4
請停止群發“好友清理”的相關消息
◆ ◆ ◆ ◆
這類消息一般容易被解讀為:刷存在感,刷優越性。
有時候收到此類消息,收信人才反應過來原來這個人也在自己的微信好友名單之中。
或者有時候收到消息,收信人反而很茫然:TA是誰?為什么我會有這個人的微信?
而這兩種情況的最后結果都很可能是刪除對方的微信。
5
如果你不是我領導和客戶,
請不要在我上班時候給我發語音。
◆ ◆ ◆ ◆
尤其一條語音消息五六十秒。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在上班很忙的時候,或者開會的時候,或者見客戶的時候,收到了來自朋友的語音,是聽還是不聽?
更何況讀文字只需要幾秒就能獲取信息,聽語音卻要花十幾秒全部聽完,有時候還不易抓到關鍵內容。
如果是無關要緊的事情,請用文字代替語音。
如果是十萬火急的事情,請用電話代替微信。
6
如果你找了別人聊天,
在對方說了“我正在忙,稍后再說”,
或者對方只是嗯嗯啊啊地回復你,
請停止交談。
◆ ◆ ◆ ◆
無論是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還是在虛擬世界的交往中,我們不僅要認識自我,還要能夠認識到別人對自己的行為的反應。
所以當別人是明確自己在忙,或者用簡單詞匯暗喻表達自己很忙時,我們要做的就是按下自己十分想聊天的心。
切忌不要再問:“你在忙什么呀?”或者“你別老嗯嗯啊啊的,你在干嘛呀?/你什么意思啊?”
對忙得要起飛的人來說,回答你的任何問題都分身乏術。
7
請不要在多人群里和某個人長時間聊天。
◆ ◆ ◆ ◆
建群的目的是為了方便一個大家都需要知曉的消息,以最高效的方法告知所有人。
起的是一個類似于資源共享、消息共享的作用。
若是在群里和別人單獨聊天,尤其聊的還是僅你們自己知道的或感興趣的內容,不僅不利于建立自己的內心邊界,也不尊重別人的心理邊界。
這種行為對群里其他人來說,會產生很大困擾:
設置了群消息免提醒,又擔心會錯過什么重要的消息提醒;
不設置群消息免提醒,有可能手機會振動到沒電。
如果是單純聊天,請私下進行。
如果是事件通知,請公布通知內容即可。
8
請不要對別人的朋友圈進行隨意的惡意評價。
◆ ◆ ◆ ◆
有的人看別人的朋友圈內容時,只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個性”,不論別人發什么都要懟:
發了人物照,懟“誒喲,p了吧?/胖了吧?”
發了風景照,懟“喲,又在浪。/喲,又在裝逼。”
發了工作照,懟“這么勤勞,裝給誰看啊。/ 這么上進,賺了不少吧。”
發了心情狀態,懟“做作。/矯情。”
這種行為除了顯示說話人的自卑、情緒控制能力低下,還缺乏同理心,無視他人的感受。
論公論私,發朋友圈都是因為發的人想發了,你要是不想看可以將對方的朋友圈屏蔽。
9
請不要在別人的朋友圈消息下面聊天。
◆ ◆ ◆ ◆
比如偶爾發朋友圈的我,秀了一次貓。
結果半小時內收到了18條新消息,其中15條是兩個我并不很熟的朋友,在我的朋友圈下面聊天。
提醒無果,最后我刪了那條消息。
別人發朋友圈消息,只要沒有“僅自己可見”,就是期待他人的意見、態度、評論。
試想一下,當別人看到朋友圈新消息提醒,開心地點開,看到了與自己無關的聊天,必然是會覺得失落甚至些微的憤怒。
所以從尊重和設身處地考慮的角度出發,請不要在別人的朋友圈的評論區和他人聊天。
在這個高科技創造的虛擬世界中,大家都有自己的規則和邊界,一個高情商的人,懂得遵守他人的規則,尊重他人的情感。
最后用丹尼爾 · 戈爾曼的話,作為今天的結尾:
如果為我們時代最需要的兩種道德立場是什么,那就是自我克制和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