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湯
《傷寒論》
小建中湯芍藥多,桂姜甘草大棗和,
更加飴糖補中臟,虛勞腹冷服之瘥。
【歌訣總括】
小建中湯
《傷寒論》
【組成】桂枝三兩(9g),去皮甘草二兩(6g),炙大棗十二枚(6枚),擘芍藥六兩(18g)生姜三兩(9g),切膠飴一升(30g)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取汁,兌入飴糖,文火加熱溶化,分兩次溫服)。
【功用】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主治】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證。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神疲乏力,虛怯少氣;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脈細弦。
【方解】本方病證因中焦虛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中焦虛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中焦虛寒,化源匱乏,氣血俱虛,故見心悸、面色無華、發熱、口燥咽干等。癥雖不同,病本則一,總由中焦虛寒所致。治當溫中補虛而兼養陰,和里緩急而能止痛。方中重用甘溫質潤之飴糖為君,溫補中焦,緩急止痛。臣以辛溫之桂枝溫陽氣,祛寒邪;酸甘之白芍養營陰,緩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溫胃散寒,大棗補脾益氣。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是為佐使之用。其中飴糖配桂枝,辛甘化陽,溫中焦而補脾虛;芍藥配甘草,酸甘化陰,緩肝急而止腹痛。六藥合用,溫中補虛緩急之中,蘊有柔肝理脾,益陰和陽之意,用之可使中氣強健,陰陽氣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運用】
1.辯證要點本方既是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之劑,又為調和陰陽,柔肝理脾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舌淡,脈細弦為辯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中焦寒重者,可加干姜以增強溫中散寒之力;若兼有氣滯者,可加木香行氣止痛;便溏者,可加白術健脾燥濕止瀉;面色萎黃、短氣神疲者,可加人參、黃芪、當歸以補養氣血。
3.現代應用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經衰弱、再生障礙性貧血、功能性發熱等屬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者。
4.使用注意嘔吐或中滿者不宜使用;陰虛火旺之胃脘疼痛忌用。
【附方】
1.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桂枝三兩(9g),去皮甘草二兩(6g),炙大棗十二枚(6枚),擘芍藥六兩(18g)生姜三兩(9g),切膠飴一升(30g)黃芪一兩半(5g)煎服法同小建中湯。功用:溫中補氣,和里緩急。主治:陰陽氣血俱虛證。里急腹痛,喜溫喜按,形體贏瘦,面色無華,心悸氣短,自汗盜汗。
2.當歸建中湯(《千金翼方》)當歸四兩(12g)桂心三兩(9g)甘草炙,二兩(6g)芍藥六兩(18g)生姜三兩(9g)大棗12枚(6枚),擘上六味吹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一日令盡。若大虛,加飴糖六兩(30g)作湯成,內之于火上暖,令飴糖消。功用:溫補氣血,緩急止痛。主治:產后虛贏不足,腹中療痛不已,吸吸少氣,或小腹拘急攣痛引腰背,不能飲食者。
3.大建中湯(《金匱要略》)蜀椒二合,去汗(6g)于姜四兩(12g)人參二兩(6g)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30g),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后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功用:溫中補虛,降逆止痛。主治:中陽衰弱,陰寒內盛之脘腹劇痛證。腹痛連及胸脘,痛勢劇烈,其痛上下走竄無定處,或腹部時見塊狀物上下攻撐作痛,嘔吐劇烈,不能飲食,手足厥冷,舌質淡,苔白滑,脈沉伏而遲。
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當歸建中湯、大建中湯四方均屬溫中補虛之劑。但小建中湯以辛甘為主,佐以大量芍藥,又有酸甘化陰之意,宜于中陽虛而營陰亦有不足之證;黃芪建中湯干小律中湯內加黃芪.是增強益氣建中之力,陽生陰長,諸虛不足之證自除;當歸建中湯治產后虛贏,以產后百脈空虛,加苦辛甘溫,補血和血之當歸。兩方若與小建中湯相比較,則小建中雖陰陽并補,但以溫陽為主;黃芪建中湯則側重于甘溫益氣;當歸建中湯乃偏重和血止痛。大建中湯則純用辛甘之品溫建中陽,其補虛散寒之力遠較小建中湯為峻,且有降逆止嘔作用,故名大建中,用治中陽衰弱,陰寒內盛之腹痛嘔逆。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p>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p>
2.方論選錄王子接《絳雪園古方選注》卷上:“建中者,建中氣也。名之日小者,酸甘緩中,僅能建中焦營氣也。前桂枝湯是芍藥佐桂枝,今建中湯是桂枝佐芍藥,義偏重于酸甘,專和血脈之陰。芍藥、甘草有戊己相須之妙,膠飴為稼穡之甘,桂枝為陽木,有甲。己化土之義。使以姜、棗助脾與胃行津液者,血脈中之柔陽,皆出于胃也?!?/p>
注意警示: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知識,僅供參考,不做為處方,不構成任何之建議、推薦或指引。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辯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