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很多制度基本上都沿襲了明朝,后妃制度同樣仿照了明朝舊制。
清朝后宮的妃嬪共分兩大類,一類是先朝的遺孀,另外一類是現任皇上的妃嬪。
先朝遺孀中,現任皇帝的祖母,是后宮嬪妃中級別最高的,稱太皇太后;皇上的母親稱皇太后,通常情況下皇上的祖母很少在世的,皇太后自然在后宮地位最高;其他先朝長輩帝王的妃嬪,統一加“太”字,稱為太妃、太嬪、太貴人等。
有個特殊情況,就是新皇帝和先朝如果是同一代人,則不會加“太”字,而是自動晉升一到兩級,比如貴人會晉升到嬪或者妃位。但是,她們會享受到比相應位分待遇高一些的俸祿。簡單的說,還是享受對應的“太”字輩妃嬪的俸祿,只是稱呼不同。
這一點倒是很有趣,每去世一個皇上,妃嬪們的職位就會晉升一次。
當朝后宮,則分為八個登基,分別是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其中,有固定人數的分別是皇后一人,皇貴妃一人,貴妃兩人,妃四人,嬪六人,而貴人、常在和答應的數量隨皇上的心意而定,數量不限。
當然,后宮妃嬪的位號,定員的不能超編,但可以空缺,比如光緒就僅有一后兩妃。
后宮妃嬪們的待遇,也隨各自地位的不同而各不相同。這里我們列出幾個重要級別后妃的年俸。
后宮地位最高的皇太后,金20兩,銀2000兩。
皇后,銀1000兩;皇貴妃,銀800兩;貴妃,銀600兩;妃,銀300兩;嬪,銀200兩;貴人,銀100兩;常在,銀50兩;答應,銀30兩。
現任皇上去世后,剛去世皇上的后妃們一般會先晉級,年俸會是晉級后相應位次年例銀的兩倍以上。比如皇后晉為皇太后,年例就從1000兩變為2000兩白銀,外加20兩黃金;而皇貴妃會從800兩變為1800兩白銀。
年例中,除了金銀之外,每年按級別還有一定量的錦緞、布匹、紗和毛皮等物,用來做日常的衣物、被褥等。相當于額外的服裝費。
除此之外,不同級別的后妃,每天有定額的日用,就是每天的吃、喝、用度。比如皇太后每天會有一頭豬的日用,另外還有羊、雞、鴨、米、面、糖、油、醋、茶等等,還有定量的蠟燭,定量的炭火。再加上所住宮殿的不同,相當于包吃住了。
當然了,逢年過節,或者是做出了突出業績,比如生育了,皇帝還會頒發額外的獎金,有時候比年例還多。
古代帝王不愧是開壟斷大公司的呀,雖說一入皇宮深似海,但是對待招聘來的各位后妃,提供的福利待遇還是相當不錯,不但吃穿住全包,還提供傭人,外加豐厚的獎金。現代什么公司還能提供如此豐厚的福利待遇呀。
我們先以清朝官員的俸祿做對比吧。根據《大清會典》記載,七品縣令的年俸是45兩白銀,四品官員105兩,而一品大員的歲銀是180兩。答應的年例跟八、九品的官吏俸祿相當,而常在的俸祿則要高于縣令,貴人的年例相當于四品大員。嬪及以上位分的后妃,俸祿就遠遠高于朝廷一品大員了。
我們這里以年例的金銀換算一下,看一下清朝的后妃們,放到現代的年薪如何。
如果僅以現代的金銀價格計算的話,清朝的一兩大概是現代的37克,目前銀價在3.4元上下徘徊,金價在285元左右。
答應的年薪的確可憐了點,年薪才3800元,還好包吃住。皇后的年薪在12.58萬元,也就是普通白領的薪水吧。皇太后的年薪就厲害了,銀轉換25.16萬元,金轉換21.09萬元,合計46.25萬元,不愧是高管呀。
而且,皇太后每日的日用也很高呀,主食一頭豬,羊,鴨、雞各一只,怎么樣?就這些就已經沒法比了,更不要說還有其他什么米面油之類的了。皇太后一天的生活補貼,妥妥在2000以上,也就一個月至少6萬以上的生活補貼,一年72萬以上的生活補貼。
從清朝到現在,黃金的購買力基本上變化不大,如果用黃金作為等價物換算的話,清朝一兩白銀,按1:8的金銀比,大概相當于現代的1300元左右。
答應大概就是包吃住,年薪3.9萬元,比一個普通工人的薪水還是要低。
皇后的年薪就高多了,相當于130萬年薪呀,外加每日1000到2000元的生活補貼。而太后的,280萬元的年薪呀。
如果以3元/斤的大米價格換算,按照清朝時期的地方志記載,1.5到2兩白銀可以買一石米,取中間值。清朝一石大概等于現代的28公斤。換算一下,一兩白銀大概等于現代的100元左右。似乎不太合理呀,明顯還不如直接拿清朝的白銀賣,一兩還能賣到125元左右。
如果拿房價換算的話,古代的一兩銀子,可就值大了錢了。清朝一棟四合院,也就數百兩銀子。現在呢,快上億了吧。
如果按照清朝一些文獻的記載推測,當時一戶普通人家,一年的花銷也就在20兩白銀左右。這個倒是可以類比一下,現在一戶三口或者四口之家,一年的花銷,大概也要小幾萬的吧。清朝一個答應30兩的年俸,足夠一戶普通人家一年的生活費還略有富余,這個相對比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