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洪蘭
| 情緒控制,如何做情緒的主人
一、偏見是如何欺騙我們的
· 為何偏差這么難消除?
大腦為節省資源,遇到問題會先由系統1處理,行不通才找系統2。
系統1:過去的經驗、法則(快速、捷徑);依據的是過去的經驗,走的是捷徑。
系統2:知識、邏輯、計算(緩慢、理性);依據的是知識、邏輯和計算
· 3D啟發法
系統1的捷徑來自于日常生活的經驗,比如在視網膜上,遠處物體跟近處物體一樣大時,遠處的物體實際要更大。
· 語境效應
指閱讀過程中語境對單詞識別的影響。
· 自上而下加工:你的背景知識決定你所看到的東西
· 我們永遠看不見世界的真貌,我們只看見我們想看的世界
· 破除偏見
-茶杯空了,才能裝茶;
-房間空了,才能住人;
-眼耳口鼻空了,才能看到東西,體驗生活。
-當自己了解自己有這種偏見的缺失時,不要完全依賴系統1的判斷,事緩則圓。
· 如何破除偏見
-同理心,從別人的觀點來看事情
-避免先入為主的偏見
-親身體驗
-閱讀
二、作決策的是理性還是感性
· 心理學: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
· 認知心理學:探討人為什么會有行為出現的科學
· 認知神經科學:探究行為底層的原因-大腦與行為之間的關系
· 為什么心理學在21世紀很重要
· 心理學有一個長的過去,但只有一個短的歷史。-艾賓浩斯
-赫爾曼·艾賓浩斯(1850年1月24日 - 1909年2月26日),德國心理學家。艾出生于德國巴門,1890年和他人共同創辦了《心理學和感覺生理學雜志》。一生致力于有關記憶的實驗心理學研究,在1885年出版了《關于記憶》一書,提出了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這一成就也令他成為與馮特齊名的心理學家。
· 科學心理學的誕生
1879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
-威廉·馮特(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哲學家,被公認為是實驗心理學之父。于1879年在萊比錫大學創立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研究心理學的實驗室,這被認為是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他學識淵博,著述甚豐,一生作品達540余篇,研究領域涉及哲學、心理學、生理學、物理學、邏輯學、語言學、倫理學、宗教等。
· 早期心理學研究關注“記憶”,因為記憶是人成為人最重要的因素,也跟哲學追求人的本質有關。
· 1920年行為主義在美國興起,風靡50年。人的心理是不可知的,關注行為。刺激-反應。
-行為主義,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主張對人的行為進行研究的觀點。
· 當60年代電腦出現后,科學家想用電腦來模擬人腦的信息處理方式,計算機的進步使大腦不再是一個行為主義所認為的不可說不可碰更不可研究的黑盒子。
· 赫伯特·亞歷山大·西蒙 20世紀科學界的一位奇特的通才,在眾多的領域深刻地影響著我們這個世代。他學識淵博、興趣廣泛,研究工作涉及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運籌學、計算機科學、認知科學、人工智能等廣大領域,并做出了創造性貢獻,在國際上獲得了諸多特殊榮譽。于1916年生于美國威斯康星州的密爾沃基,畢業于芝加哥大學,1937年獲政治學本科學位、1943年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1978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1975年獲得圖靈獎。
· 1956年
-達特茅斯會議開始了AI的研究。
1956年8月,在美國漢諾斯小鎮寧靜的達特茅斯學院中,約翰·麥卡錫、馬文·閔斯基(人工智能與認知學專家)、克勞德·香農(信息論的創始人)、艾倫·紐厄爾(計算機科學家)、赫伯特·西蒙(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等科學家正聚在一起,討論著一個完全不食人間煙火的主題:用機器來模仿人類學習以及其他方面的智能。會議足足開了兩個月的時間,雖然大家沒有達成普遍的共識,但是卻為會議討論的內容起了一個名字:人工智能。因此,1956年也就成為了人工智能元年。
-麻省理工學院的一次會議展開了認知心理學的研究。
· 認知神經科學
人的行為受到大腦的控制,大腦受傷,行為就隨之改變了;當計算機斷層掃描出現后,認知心理學走向認知神經科學-從大腦來了解人的行為。
· 人腦發明了電腦,現在利用電腦來破解人腦。
· 人不是理性的動物,意志對情緒的控制弱,情緒對意志的控制強。
· 我們都以為做決策的是理性,其實是感性。若沒有了情緒,沒有了偏好,人無法做決策。
· 皮質下,視丘的信息是沒有經過篩選的,前額葉皮層(總裁腦)的責任是防止不恰當的反應,而不是制造反應。在大腦中,抑制比興奮更重要。
· 如何平衡理性與感性,我們依靠教育、經驗和修養來超越天生的動物本性。
三、三歲定終身,還是后天成就人?
· 大腦與行為:反社會和情緒的不可控行為并不是完全是后天的關系,從出生就分離的同卵雙胞胎在不同環境長大,反社會行為中有50%是基因的原因。
· 戰士基因(MAOA基因)特別重要,該基因對應的蛋白質負責分解一些失效的神經傳導物質,尤其是多巴胺,這是驅動人去行動的神經傳導物質。
-戰士基因,指的是位于X染色體上,代號為MAOA的基因。這個基因對應的蛋白在腦部信號分子失去功能后負責將其分解,其中包括血液復合胺、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
· 如果戰士基因無法正常工作(缺少或低表達),這些失效神經傳遞素的堆積將造成反常情緒和暴力行為。
· 如果戰士基因被剔除,老鼠就會變成兇猛的戰士,一旦基因放回去,老鼠的行為就恢復正常。
· 強迫癥:基地核大腦尾核出了問題
· 跟感性有關的神經遞質: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催產素
· 多巴胺:興奮性質的神經傳導物質,與大腦的情欲、開心感覺有關,也與上癮有關(吸煙、吸毒、刷手機成癮)。多巴胺不足或失調會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或者失去控制肌肉的能力(帕金森)。
· 血清素:調節心情、食欲、睡眠、記憶和學習;90%在腸道中調節腸的蠕動;大腦中只有2%,其余8-9%在血小板中。
· 去甲腎上腺素:與注意力、壓力荷爾蒙有關、與腎上腺素一起作用與“戰或逃”。
· 催產素:減少焦慮、恐懼;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安全感;與親子聯結有關;自閉癥者血液中的催產素濃度很低,因此它可以治療自閉癥及亞斯伯格候群的重復行為。
-亞斯伯格癥候群(AS)是神經發展障礙的一種,可歸類為孤獨譜系障礙其中一類。在外界一般被認為是“沒有智能障礙的自閉癥”。在精神病學常用的美國心理學會的診斷基準當中,則稱之為亞斯伯格障礙。
· 沒有三歲定終身:大腦是環境與基因互動的產物,它會應外界需求而改變神經連接學習、經驗、壓力、創傷、受虐...都會改變大腦。
四、今天的大腦如何影響明天的決策?
· 大腦可塑性:人類的大腦在嬰兒時期是最具有可塑性的,如果把整個大腦皮層半邊拿走,剩下的一半會重新組織,把失去的半邊功能補過來。
· 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改變大腦
· 每一個人都是過去經驗的總和,你過去的經驗,造成現在的你。
· 你今天的行為,影響你的大腦,影響你明天的決策。
· 現代人必須不斷學習,增加自己的深度與廣度,才能有創新能力,不被機器人取代。
· 同質性的干擾
· 事件記憶
· 成功沒有捷徑可走,卻有很多條路徑供你選擇。-猶太教塔木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