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一個時代,到底什么樣的人才最有競爭力,不容易被AI卷到淘汰?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技術迭代時常都在發生,AI工具的普及,只是我們這代人體驗到的一個超級無常。瞬息萬變的世界,無常是無處不在的,我們隨時都處在不確定中。所以,認識自己,找到人類獨特的價值,找到自己內在的穏定性,這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去思考的問題。
AI來襲,我們該如何更好地認識自己?著名哲學家周國平、當代高僧濟群法師合著新書——《我們誤解了自己》,將為您打開通往自己心靈深處的大門,許多懸而未決的深刻命題或許在這里能找到啟發和答案。
愿您遠離生命的迷惑與煩惱,拔開重重迷霧,早日找回自己。
濟群:童真入道,出家四十余載,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斯里蘭卡佛教與巴利語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1980年就讀于中國佛學院,隨后于閩南佛學院、戒幢佛學研究所等地任教。多年來,教書育人、學修并重,提出修學五大要素,創建次第修學體系;同時筆耕不輟,出版“智慧人生、修學引導、以戒為師”等叢書四百多萬字。
周國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哲學研究者,是中國研究哲學家尼采的著名學者之一。主要著作有《 蘇聯當代哲學》( 合著 )《 尼采 : 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尼采與形而上學 》《 憂傷的情欲 》《 只有一個人生》《今天我活著 》《 愛與孤獨 》等。
2016年,周國平和濟群法師合著的第一本書籍《我們誤解了這個世界》出版發行,這本哲人與高僧的對話集一經推出,不但成為當年的暢銷書,更是多次再版,長銷不衰。許多讀者,沉浸于兩位智者酣暢淋漓的對話中,開啟了對自己生命終極問題的思考。
這些年,兩位作者又在不同場合進行了若干次高質量的對話,特別是立足于當代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如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威脅、東西方人本主義對比等話題,展開了多次深入跨界交流。
2023年,誤解系列2《我們誤解了自己》正式出版,新書內容收錄了兩位作者近年來的精彩對話,特別聚焦于“對自我的認識”這一主題。因為無論外界千變萬化,也無論膚色種族,人類“對自我認識”的缺失,是當前人類世界一切問題的根源所在。
西方哲學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提出——認識你自己。可什么代表自己?2000多年來,東西方哲學家們對這個問題有哪些看法?
本書“人與自我”一章中,周國平老師和濟群法師就上述問題,上演了多次觀點交鋒。
周國平:西方人特別強調人的個性、多樣性和獨特性。尼采說的“實現你自己”,正是強調這一點——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把這個獨特性實現出來,就是豐富多彩的世界。
濟群:東方文化更多是講天人合一,強調人的社會性和共同性;對個性的引導,來自對生命自身的認識,需要有大智慧。
周國平:傳統西方哲學強調,自我是建立在每個個體的獨特性上。不同個體的稟賦不同,所謂的找到自我,是說你知道自己的稟賦是什么,讓它完成。
濟群:這樣一個自我,和佛教所說的“緣起假我”相似。每個人都有理性,可以通過對自我和世界的認識,來選擇并發展這種稟賦,把現有生命的優秀潛質發揮出來。
我們以為的“我”,從外在色身到內在想法都是暫時的假象,并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當我們徹底擺脫對自我的錯誤設定,才會看到心的本來面目。
對自己的認識,離不開對世界的認識。我們有能力認識世界真相嗎?
本書“我們靠什么認識世界”一章中說到,西方的認識系統,從最初重視對世界本體的探索,到十六世紀開始重視認識論,包括經驗論、理性論。此后,存在主義關注的是存在。不論哪一種,用的都是理性。
但理性是通過思維認識世界,思維又是建立在有限經驗的基礎上,而有限不能認識無限,所以康德看到了理性的局限性。怎樣才能跳出念頭,超越理性的局限?必須通過禪修,開發內心本具的圓滿智慧。這是一條向內找尋的道路,也是東方智慧和西方哲學最大的不同。
人工智能的學習能力超級強大。從掌握知識來說,人類通過幾十甚至幾百、幾千年的積累,人工智能在短時間內就可超越。那么,人類的獨特價值在哪里?
周國平:人工智能說到底仍是個技術,是人類為自己制造的非常好用的工具。從這一點來說,相信工具永遠超不過人類,也無法取代人類。不能因為這個工具特別強大,就說它比人類高明。
濟群:人工智能時代,人類何去何從?我們有什么樣的認識,就能認識什么樣的世界,選擇什么樣的未來。
面對世界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的高度發達,很多人感到茫然:不知道生命的意義在哪里,人生的方向在哪里。如果我們繼續向外尋求,是永遠找不到出路的。只有轉而向內,立足于對心的認識,重新造就人格,建立目標,才能不斷提升生命品質,而這正是人工智能完全無法替代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