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通過互聯網醫療模式,利用遠程視頻的方法為鐵西楊士郵政網點居民們開展健康大講堂活動,邀請院中醫科主任姚嵐為大家傳授中醫養生知識。
姚主任介紹,中醫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多種方法手段來實現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開智活動。
當今長壽標準是90歲,中國是72歲,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遺傳因素占15%,環境氣候社會因素和醫療條件占25%而個人的身心衛生,生活方式卻占60%。
養生總訣: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做勞,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規律
人的壽命是有極限的,這是自然規律。中醫養生應順應規律,追求長壽但不追求長生不老。
強調精神方面的養生
中醫認為,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調養是養生的一個重要環節。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調攝能力,是中醫養生遵循的原則之一。《黃帝內經》說:'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志意和'與人群中個體的氣質、性別、年齡、經歷、文化思想修養等密切相關。人們應善于自我心理調攝,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態。
主張房事有度
中醫認為性生活是先天賦予人類的本能,是種族延續所必須的。適度的性生活,有利于個人健康,對民族的繁衍、社會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義。但不主張縱欲,認為房事過度傷腎耗精。
'形勞而不倦'的鍛煉身體方法
形體的鍛煉可使氣血流暢,筋骨勁強,肌肉發達結實,臟腑功能健壯。以'動'及'靜',即通過形體鍛煉來調節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促進人體的身心健康。運動量要適度,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不要超強度鍛煉,老人的鍛煉尤不宜過力。
防止外邪侵害
所謂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風、寒、暑、濕、燥、火)及其他外傷因素等。驅除外邪,防止外邪侵犯是養生的目的,這一觀點始終貫穿于養生的整個過程中。
自然觀
'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統一觀,大自然有多種節律,人必須順從。才能維持正常生命活動。因為四季更迭是亙古不變的。'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防治觀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預防思想。'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外避六淫之邪,內免精神刺激,情志變動,達到未病先防。
動靜觀
'能動能靜,解以長生。'主張形神兼養。按四時不同,養形調神。春天'夜臥早起,廣步于庭';夏天'夜臥早起,無厭于日';秋天'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天'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食療觀
民以食為天。提倡'飲食有節',維護后天脾胃之源。如'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傷則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時諄諄告誡人們,謹慎地調和五味,切忌偏嗜
四時(四季)養生
一天中養生也分最佳時期:早晨養生 最佳時段為上午5~9時,在鏡前做梳頭功100~200下,再慢慢喝一杯約300~500毫升溫水,并在寬敞空間活動筋骨30~60分鐘。
白天養生 最佳時段為上午9時~下午5時,建議上樓多爬樓梯,下樓坐電梯;午休時安安靜靜坐下10分鐘勝過午睡30分鐘;抽空抬腿10分鐘,放松心情消水腫。
晚間養生 最佳時段為下午5~9時,可做泡澡的動作,因泡澡具熱敷兼放松效果,醫師也建議,泡湯宜分次浸泡,使體內的代謝廢物排出。若在泡澡中加入些藥浴,也可利用藥浴達到活絡筋骨、美白瘦身效用。
睡前養生 最佳時段為下午9~11時,可靜坐10分鐘,再伸伸懶腰后就寢,或者也可在睡前小酌一杯紅酒或烈酒,具助眠強心效用。
情志調攝養生
七情的變化既可以改變人的行為活動方式,又可以改變人的臟腑機能狀態,從而導致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因此,中醫養生主張形、神俱養,首重養神。
飲食養生
食養(即食療)在我國相傳已久,自古就有'藥食同源'和'藥補不如食補'的說法。食養的關鍵是保護脾胃,中醫認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若'先天'不足,可通過'后天'食養補之。如果脾胃虛弱,功能異常,供給減少或過多,人體的生長發育等生命活動就將受到影響。
保護脾胃的重要措施:一是要飲食有節 ;二是要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 ;三是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四是在食補或食療時要注意食物的辛、酸、甘、苦、咸五味所禁或忌口 。
運動養生
生命在于運動,運動能使人全身機能活躍。越是運動,人對自然界的適應能力越強,抗御疾病的能力也越強。中醫認為'久臥傷氣,久坐傷肉',形體過逸,肌肉筋骨活動過少,易使人氣血遲滯不暢,脾胃功能減弱,筋骨肌肉萎軟無力,動則出現心悸、氣喘、汗出等。
勞動運動養生的原則:一是要注重意守、調息、動形的協調統一 ;二是要做到適度不疲,循序漸進 。
經絡穴位養生
經絡是經脈與絡脈的總稱,意指周身氣血運行的通道。經絡是古人在長期生活保健和醫療實踐中逐漸發現并形成理論的,它是以手、足三陰和三陽經以及任、督二脈為主體,網絡遍布全身的一個綜合系統,它內聯五臟六腑,外布五官七竅、四肢百骸,溝通表里、上下、內外,將人體的各部分連接成有機的、與自然界陰陽屬性密不可分的整體。它不僅指導著中醫各科的臨床實踐,而且是人體保健、養生祛病的重要依據。
經絡穴位養生法是運用針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刺激經絡、穴位,以激發精氣,達到調和氣血、旺盛代謝、通利經絡、增進人體健康等目的的一種養生方法。
氣功調攝養生
氣功是傳統中醫藥寶貴遺產的一部分,是古人在長期抗病、抗疲勞、抗衰老斗爭中實踐經驗的總結。氣功調攝養生法,是通過充分發揮練功者的主觀能動性,以意識、呼吸、按摩和肢體運動等訓練為其特點,以動作姿勢、呼吸、按摩和肢體運動等訓練為其特點,以動作姿勢、呼吸方式和精神意識的調整為基本內容的養生方法。中醫認為'精、氣、神'為人生三寶,只要氣功運用得法,就能養精化氣,練氣化神,達到精足、氣旺、神全的抗衰老目的。
姚嵐,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兼中醫病房主任,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感冒,發熱,咳嗽,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間質纖維化,呼吸衰竭,胃腸疾病,風濕免疫病,過敏性疾病,失眠及亞健康狀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