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思維訓練一:明確決策需求和決策目標
在做出決定之前,你必須明確自己的預期EI標是什么,尤其是決定的最原始需求。只有找到決定的最原始需求,才能讓大腦清晰地把握好決定的方向,從而得到最好的結果。我想你一定知道心理學上的一句名言: “你想成為什么,就能成為什么。”一個人的思維有多廣闊,他就能擁有怎樣廣闊的世界。因此我們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決策需求與決策目標,這樣才能像爬樓一樣從一個臺階到另一個臺階,一步步邁向自己的預期目標。
每一個決定都不止一種選擇,否則就談不上決定。既然被稱為決定,就必然是從多個方案中選擇最好備選方案。簡單來說,無論怎樣的決定,都不可能完全沒有退路或者完全無法調整,除非是陷入了思維上的“霍布森選擇”。所以在我們做出決定之前,就必須做好所有備選方案的準備,備選方案越多,決定時的選擇項也越多,這就好比大片撒網一樣,就算最后沒有捕到大魚,也是能夠捕到小魚小蝦的。當然,我們要做的是其中的最優選擇。
當我們找到足夠多的備選方案之后,就要對其進行對比分析了。我們必須詳細地考慮每一個選擇可能出現的最好和最壞結果,因為很多決定一旦做出,就有可能產生無法預料的后果。如果事先沒有對決定所產生的后果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和認識的話,等到意外發生時我們就會手忙腳亂,讓整個決定過程陷入混亂和不知所措中了。要努力規避這些意外的發生,就要求我們對每一個備案選項進行認真細致地考量,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之上擬定最佳的策略。
為了更好地評估每一個備案選項,我們必須建立一個相對明確的價值判斷體系。因為當我們對每一個種選項可能導致的后果都有全面的認識之后,就要對各個選項進行比較,從中選擇最佳的方案。既然要進行比較,就必須有一把“標尺”。所以,在決定前必須建立一套價值判斷系統,作為各種選項的判斷和評估標準。
科學的價值判斷體系主要包括三個基本準則,那就是原則、法律和道德。此外,我們還必須在意個人價值體系的作用,比如有的人覺得真誠是很重要的因素,在做選擇的時候就會充分考慮到真誠的原則,如果某些選項違背了這一原則。決策者就會毫不猶豫地放棄。
在對所有備案選項進行過仔細比較和分析之后,就要做出自己的決定了。這一過程對于決策者來說可能相對容易,因為在經過上面的四個步驟之后,決策者對于自己的需求、預期目標、想做的事和必須做的事,都成竹在胸了。那么接下來就毅然地做出自己的決定吧!
在你做出決定之后,并不是意味著整個決定過程已經結束了,還必須根據決定后的執行情況進行追蹤評價。決定是否正確,是否得到有效執行,是否朝著自己的預期目標邁進,這些都是決策者需要考慮和證實的問題。如果決策者對于執行毫不在意,沒有根據現實的變動而做出及時的修正,那么執行就有可能出現問題,讓你離自己的預期目標越來越遠。
決定后的追蹤評價是對決策者執行情況的定期回顧的復查,這也是讓整個決定走向正軌化的重要途徑。對決定進行追蹤評價主要通過列舉自己所做的決定,并且與當前的執行情況進行對比。你可以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1.在做出決定之后,你做了哪些事情?
2.在執行決定的過程中,做了哪些不應該做的事情?比如與決定無關的倒行公事。
3.決定的執行情況與你的預期進度是否相一致?
4.你是否與自己的預期目標越來越近?
通過以上的思維訓練,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理解做決定的整個過程,這也是普通決策者應該學習和掌握的地方。總之,想要成為一個成功的決策者,就要讓自己的行為和思路都變得更加清晰,這樣才能夠做好每一個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