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在浙江省吳興的郊外,發現五千年人人類遺留的東西,其中有古代的絲織品,證明很早以前我國就會養蠶,傳說黃帝的妃子螺,教人民種桑樹、養蠶、抽絲、織布,讓大家有好的衣服穿。二千多年前,中國人制造的絲織品傳到歐洲,當時歐洲人還不會養蠶抽絲,不知道這么美麗的布料是怎麼做出來的,由于歐洲人很喜歡買絲織品,商人要運送很多絲織品到歐洲,於是開辟一條運送絲織品到歐洲的路,這條路稱作絲綢之路。
我國廣闊的原野上生長著許多桑樹,有喬木,也有灌木。在桑樹上生息著好幾種昆蟲,它們取食桑葉或蛀食樹干。在些昆蟲中,有一種吐絲作繭的鱗翅目昆蟲引起了先民的注意,這就是桑蠶。桑蠶取食桑葉后吐絲結繭,然后鉆出繭殼羽化為蛾子。人們發現這種繭殼浸濕后,可以拉出長長的銀色絲縷,這絲縷可捻成線,也可織成綢。這比起當時的衣服原料麻布和葛布來,要漂亮得多了。隨著先民生活的定居,人們為了獲得更多的蠶繭,即開始了人工飼養,并把蠶移到室內來馴養。 我國除桑蠶外,還有柞蠶、樟蠶、樗蠶、天蠶等。柞蠶(AntheraeapernyiGuerin-Meneville)屬大蠶蛾科(Saturniidae),原產山東萊州(掖縣),是我國地位僅次于桑蠶的產絲昆蟲,現盛產于遼寧、河南等省。柞蠶最早見于<爾雅>(公元前1200年),2700年前柞蠶絲已作為給皇帝的貢物,在漢代曾經由官方推廣,經宋、元、明、清幾代引種推廣,分布到了全國很多省份。其主要飼料樹種是櫟屬(Quercus)各種的葉子。
在古人眼里,蠶是一種神圣的動物。吐絲成繭,而后化為飛翔的精靈,這是一個美好、圓滿的生命輪回,并賦予絲綢神秘,高貴的人文色彩,使之蘊涵濃厚的哲學意味。絲綢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積淀,古老的絲綢文明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中國對世界的重大貢獻,是中國聯系世界友誼的紐帶,絲綢是友好的使者,歷史上多以文繡錦帛作為高級禮品,禮贈友邦,“化干戈為玉帛”以示友好。絲綢文化對推動人類文明的進程,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錦'是多彩提花絲織物的泛稱,錦合'金'、'帛'成字,取錦“織彩為文,其價如金”之意。錦以織造技術復雜,圖案古雅,色彩瑰麗成為中國傳統絲織物中的精品。
家蠶馴育起源的神話
家蠶馴育是我國遠古時代不知名的勞動人民在實踐中掌握自然規律而加以利用的事實,但畢竟歷史過于悠久而無法追溯到其最早起源,因而就有了各種傳說和神話。傳說之一,養蠶是黃帝的元妃嫘祖所發明。在<通鑒外紀>中有“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帝元妃,始教民育蠶,......后世祀為先蠶。”這種說法比較普遍,解放前蠶神廟里還供著先蠶西陵氏。另外,<搜神記>中有一神話。相傳在太古時代有父女二人,父親外出打工,僅留下女兒一人和一匹馬在家。女兒自己飼養此馬。由于貧窮和寂寞,她非常思念打工在外的父親,就對馬戲言:“你要是能把我父親接回來,我就嫁給你。”馬聽完此言后便掙脫韁繩而去,徑直跑到了父親打工的地方。父親見到馬后非常驚奇,就牽來騎上。馬望著來的方向悲鳴不已。父親見狀,猜測家里有事,就騎馬回到家里。畜生有非常之情,所以父親就更加精心喂養。但馬不肯吃食,每見到女兒出入都要喜怒擊蹄。父親覺得奇怪,就悄悄地問女兒。女兒只好如實相告。父親認為此事有辱家門,就用箭將馬射死,把馬皮剝下曬在院中。父親又出門了。女兒與鄰家女友來到馬皮前,對著馬皮嘲笑說:“你一個畜生為什么要娶一個女人呢?招此殺身之禍,何苦呢!”話音剛落,馬皮突然飛起,將女兒卷走。鄰家女友大驚失色,不敢搶救,只好去告訴父親。父親返回后到處尋找,未能找到。數天后,在一棵大樹枝上發現了他們。女兒和馬皮同時化為蠶,生息于樹上,其繭厚大。鄰女取而養之。因樹為桑樹,又因桑與喪同音,故取名為桑蠶,老百姓普遍飼養,即為今天的家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