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職場收入的天花板在3-5萬,難怪有人說:靠這點工資發財?別指望了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家庭表示每月理財收入可以占到總收入50%,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一、了解基本的理財小知識
(1)明確可利用資產
可利用資產=(現有資產-負債)+(預期收入-支出)
理財前,先明確自己的收入。知道自己有哪些收入渠道,穩定的工作收入來源還是可變的收入來源。
了解自己的未來支出項目,買房買車、結婚出國等事件,都是重要的人生節點。需要大量的資金,提前做好規劃。
學會理財
(2)認清理財門檻
一般情況下,想要理財的人月收入需要達到支出的1.5倍以上。當可利用資產為正數,有一定的閑置資金,再根據各類理財產品的投資門檻,選擇合適的產品。
如果經濟狀況入不敷出,也就談不上理財。這時需要的是強制儲蓄,積累原始資金,對自身進行投資。制定一個循序漸進的計劃,為長期的理財之路打好堅定地基礎。
最后收支相對平衡,即收入跟支出持平或收入略高于支出,那么有個三個小技巧,一是將工資卡的錢投入到所屬銀行的活期理財產品(一般年化4%多點);二是綁定信用卡來消費,用“消費的錢”拿去理財,日積月累也是相當可觀的一筆收入,但記得按時還款,不要逾期哦;三是不買不需要的物品,如要消費前可多留意優惠信息。
(3)選擇合適的理財方式
入門首要做的,就是評估自己對風險的承受能力,高風險高回報,學會理性投資。
低風險:銀行儲蓄、國債、保險等安全性較高,收益率較低。貨幣基金,余額寶等產品,收益高于銀行,靈活可以隨時取現。
中等風險:信托,信托產品門檻較高,但也存在一定風險,眾所周知信托產品不能保本。P2P理財,收益較高,目前市場良莠不齊,一定要選擇有保障的平臺。
高風險:股票、外匯、期貨等則屬于高風險高回報的產品,投資需謹慎。
培養自己的眼光
二、還需掌握實用理財技巧培養自己的眼光
(1)通過多方的渠道去了解學習,減少信息的不對稱。
通過一些專業垂直的論壇、媒體獲取最新的消息,從中找到學習的方向,與前輩多交流,但切勿人云亦云。
(2)掌握72定律
可以估算出資產積累時間與收益率之間的關系。
(3)本金翻倍的時間(年)=72/年平均收益率(100%)。
假如你投資10萬在一支年平均收益率在9%的基金上,則資產翻倍的時間是72除以9,即10萬元的本金在經過8年可以增加一倍,成為20萬。
掌握72定律
(4)不要迷戀投資,荒廢本職
有些人通過理財,感受到了其所帶來的利好。不斷加碼沉迷其中,荒廢本來的工作業務。規劃性的進行理財,找到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5)借記卡管理
將借記卡分類,穩定日常的收入賬戶作為中心賬戶。
建立投資行為、支出行為的賬戶。控制信用卡數量,不做卡奴,信用卡最好不超過3張。
三、實踐攢錢小秘訣
(1)收入“三分法”
無論是月薪5000元還是月薪3萬,都要將自己的收入分成三部分。
生活費:即房租、水電、通訊、柴米油鹽等必要開銷;
儲蓄:將自己收入的10%強制儲蓄,長期具備維持3-6個月的基本生活存款;
活動資金:這部分錢可根據自己的生活目標,較為自由地使用,如用來旅行、購物、聚會、投資等。
學會記賬
(2)學會記賬
記錄自己每月的收支情況,認清自己的財務狀況。
進行結構性的劃分,交通、餐飲、娛樂、學習、家庭等幾類。這樣既可以減少大手大腳不必要的支出,也能對未來發展進行理性預期。
(3)優化資產配置方案
用收入的40%投資房產、基金或者P2P; 30%的資金作為家庭正常生活開支;20%的資金存入銀行活期儲蓄,作為應急備用資金;其余10%用于為家庭成員投保保險。
(4)預留家庭保障資金
參考雙十定律,保險額度小于家庭收入的10倍,保費約占年收入的10%。關于買保險的幾點小建議:
優先給家里的經濟支柱買保險
先給大人買,再給孩子買
純保障類的保險優先于投資理財類的保險
身背房貸,建議購買定期壽險,防范還貸期間的人身風險
多學習理財知識、投資自己、規劃未來。越早學會理財,你的未來就能承受更多的風險,會有更多可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