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撰文 / 純純
編輯 / KY主創們
最近收到這樣一條用戶留言:
“KY君你好,我有個感情問題非常困擾。我男朋友對我很好,但是他總給我一種在侵犯我邊界的感覺。有時候他朋友聚會,我不想去,他就會說我根本不愛他;周末我想一個人呆著休息,他指責我不珍惜我們的感情。
為了不讓他生氣難過,我每次都妥協了。但我發現,他越來越過分了,干涉我的職業選擇、交友選擇。我實在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如果現在分手,這么多年的感情,我又實在舍不得。你覺得我怎么做才好呢?”
看完她的留言,我想起來了我的一位好朋友。同樣是男朋友邀請去朋友聚會,她會問:“是什么樣的局、都有哪些人?”如果評估后發現并不會在聚會上有好的體驗,她會直接拒絕參加。即使男友搬出別人對象都會去的說辭,她也會回:“那是別人,但不能代表我。”
不只是在感情中,她在工作中也是一個挺“難搞”的人。比如跨部門的合作中,她從不直接接受他人不公平的安排,而是據理力爭,直到有一個雙方都滿意的結果。當然,如果她哪里被指出做錯了,也會大方道歉;但如果是別人的問題,她也絕不會受一點委屈。
反正就是相比下來,我朋友還挺“難搞的”。但值得一提的是,我朋友的這份難搞,似乎正是留言的朋友缺失了的生存技能。
換句話說,這種“難搞”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挺值得掌握的,它能幫助我們不被關系、工作或生活吞噬,維持清晰的自我概念,走在自己所期待和選擇的人生道路上。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展開聊聊「難搞」。
到底什么是「難搞」?
乍一提到「難搞」這個詞,相信你和我一樣都覺得,這是一個妥妥的負面詞匯,怎么會是我們必需的一種生存技能呢?
其實,「難搞」包含了三層意思,并且在許多情況下,它都能起到積極作用。
第一層:「難搞」意味著維護自我的邊界。
你和戀人約定好了不看對方手機。結果戀人昨晚不僅看了你的手機,還找借口說:朋友們都是默認看對方手機的,不讓看就說明對方心里有鬼。
好搞小A聽戀人這么說,為了表示自己心里沒鬼,退讓了自己的邊界,接受戀人打破約定,翻看自己的手機。
難搞小B就不同了,ta認為這就是打破了約定,侵犯了自己的邊界。今天戀人必須和自己道歉認錯,還要重新再溝通并確立“看or不看手機”的關系內個人隱私邊界。
第二層:「難搞」指的是主張自己應有的權益。
領導周五21點發來消息,希望你周末在家加班完成項目。
好搞小A迅速回復:11收到。(心想:應該會給我加班費吧,就算不給應該也會有調休吧,如果都沒有,至少會認為我是個上進的人,之后優化也不會優化我吧......)
難搞小B:領導你好,請問有加班費或調休嗎?如果沒有的話,我這邊不接受加班的請求。
雖然領導可能會覺得小B既不配合,還很難搞。但合理主張了自己權益的小B并不在意,如果被優化了,ta會認為是這份工作配不上自己。
第三層:「難搞」是自我堅定、平和的表達。
父母催促你參加不感興趣的相親活動。
好搞小A拒絕失敗后,很快在父母的嘮叨和勸說中敗下陣來,乖乖參與了連綿不絕的相親活動。
難搞小B:我理解你想要我結婚的期望,但我真的不想去。請你尊重我的選擇,我暫時沒有結婚的打算。如果我未來有意愿,我會自己去籌劃的。
父母可能會覺得小B實在太倔、太難搞,但小B這種平和又堅定的自我表達,其實恰恰意味著,ta有對自己人生的思考和探索,ta走在ta選擇的人生道路上。
綜上,「難搞(higher maintenance)」的本質,其實是清晰、堅定的自我。即有清晰的自主意識和明確的個人需求,很少因為他人而輕易讓步或改變。
從心理學角度出發,難搞的人大多擁有清晰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 clarity),ta們對自己的特征保持了一個清晰、連貫和一致的認知,對自我的要求具體、清楚自己的需求,也會勇于捍衛自己的邊界和個人意志(Campbell, 1990)。
更重要的是,難搞并不是指刁難、欺負或刻意為難他人,而是對于他人的越界行為會進行驅逐和反擊,不會輕易被他人影響或操縱;也是維護個人意志,自我關懷的一種必要方式。
難搞,還有這些你意想不到的好處
通過說“不”,幫助你設立健康的人際邊界(boundaries)
仔細留心身邊那些“難搞”的朋友,你會發現ta們都很擅長說“不”。特別是在那些被侵入邊界、被要求做額外事情、被過度傾吐情緒垃圾的時刻,ta們會第一時間亮起紅燈,提出拒絕。
設定邊界的關鍵正在于此——堅持自己的需求和優先事項。
不情愿的接受、被迫退讓的委屈會以壓抑后爆發的形式給你和關系帶來挑戰和持續不斷的爭吵。看起來有些冷漠、沒有人情味的難搞行為,卻能給關系的存續發展、彼此依靠帶來動力。
要知道自我照顧是健康的基礎,而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是一種過度融合、病態依賴的特征,可能會導致關系倦怠。
多聽多問“我感覺怎么樣”,學會優先關懷自己
難搞的人一般不會覺得自己“難搞”,也很少像低自我需求表達的人那樣,因有需求而感到羞恥、內疚或焦慮。
心理學家Hendel(2020)將這三種情感稱作抑制性情感,它會阻斷人們與核心情感的連接,而核心情感往往體現了我們最本源的需要和渴望。
比如恐懼指向想要逃離;憤怒意味著感到不公;悲傷指向失去或被剝奪;厭惡代表了拒絕;快樂展現了活力與能量,等等。
抑制性情感有其存在的價值,比如削弱人們過度的自我中心主義,促使社會變得彼此關心和聯系緊密。但過多的抑制性情感,可能會完全阻斷個人與其核心情感的聯結,讓人們忽略或閹割掉對自己感受的傾聽。
從這個角度出發,大眾會喜歡《黑暗榮耀》里的妍真可能是因為她做到了我們所做不到的:傾聽“我的感覺”,永遠優先關懷自己。
(我們并不鼓勵全然的自我中心,但關懷自己的確是東亞人永恒的課題。)
尊重彼此的內在規則,收獲值得信賴的親密關系
討好、體貼的人,其伴侶大多囂張又自大;看上去難搞的人,ta們與伴侶反而更多時候彼此尊重而理解。
這是因為「難搞」也是選擇伴侶過程中的篩選機制之一,如果因為你坦誠地展現了自己的喜惡、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就離開的人,本質上,在進入關系后也不會尊重你的內在規則,更難以構建尊重、信任和相互依賴的親密關系。
相應地,無論是朋友、戀人還是家人,如果雙方能夠做到理解對方的“難搞”,尊重對方的內在規則,那么這段關系就是健康而值得信賴的。研究發現,越清晰的自我概念與越高的關系滿意度和承諾一致顯著相關(Lewandowski et al., 2010)。
真正想做才say yes,擁抱高個人意義感的工作
研究發現,自我概念清晰的人,通常擁有更高水平的工作意義感,對工作也更加滿意,而這種積極的心理價值也會促使ta們有更好的工作表現和績效結果(Oh et al., 2019)。
這可能是因為難搞星人常有一種寧缺毋濫的心態,很少屈從或將就。如果發現這份工作不適合或不符合個人的發展,ta們很少執念于沉沒成本,而是快速翻篇。
當ta們找到了自我認同的工作后,ta們會在工作時間高效率地投入,從中獲取自我價值感和意義感。
成為一個難搞但不過分的人,
這幾點很必要
講了這么多,那到底怎么才能成為一個難搞,但不過分的人呢?
首先,清晰、明確的自我是「難搞」的第一要義。所以你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多問自己的感覺、感受和需要。比如多問問自己:
我現在感覺如何?我需要的是什么?
我想從這段關系中獲得什么?它還讓我開心嗎?還是只有難受?
我感到安全、舒適的人際邊界距離是怎樣的?比如下班后屬于自己的空間 or可以呆在一起但是不說話?
把握住了內在的感覺和真實的需要,你才能支棱起來。否則別人一嚇唬你,你立馬慌了還覺得別人說的都對,于是直接失去了成為一個難搞人的基礎。
其次,杜絕內耗,多考慮外耗。難搞的人過得開心又舒坦的關鍵正在于此,ta們在壞事上永遠秉持著“不是我一個人的鍋”原則,好事上又會主動自夸“那確實是我做的好”。
這種靈活的「壞事外歸因,好事內歸因」原則非常值得參考學習。具體該怎么完美掌握這一原則,并合理操作?請點擊:與其反思自己,不如指責他人?如何掌握科學「外耗」——
最后,在維護自己權益的同時,切記不要侵入別人的邊界、冒犯他人的權益。無論什么時候,多從約定好了的關系規則出發,再提出自己的需求,雙方就此討論并達成共識。這是難搞但不過分很關鍵的一點,違背了這一原則,就不是難搞而是胡攪蠻纏。
當我們的文化鼓勵我們不需要太多,并將提出自己需求的“難搞(higher maintenance)”視為一種侮辱時,為自己挺身而出真的是必要、且需要的。而當我們試圖扭轉這種文化,主張自己應有權益的同時,也為他人捍衛個人權益而勇敢發聲,是不可忽視的一環。
以上。
References:
Campbell, J. D. (1990). Self-esteem and clarity of the self-concep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538–549.
Lewandowski Jr, G. W., Nardone, N., & Raines, A. J. (2010). The role of self-concept clarity in relationship quality. Self and Identity, 9(4), 416-433.
Oh, S., & Roh, S. C. (2019).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self-concept clarity,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perceived work meaningfulness, and work motiv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1756.
亨德爾, J, H., (2020). 與情緒和解:治愈心理創傷的AEDP療法(王斐 譯).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