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團長,如果對別人是不是回信息比較在意說明什么呢?以及要怎么調整?還有對不回信息的第二種情況應該怎么去表達自己的情緒呢?一般分兩種情況,一是沒看到;二是,你發現那個人在朋友圈點贊別人或者發朋友圈,但就是沒回你信息。
日子
我們都希望得到對方的回應, 有句話說,'無回應處即絕望',雖然他人不回信息我們不會絕望,但也會感到失望,尤其是對我們在意的人。
'他生氣了?' '他為什么不理我了?' '他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其實,這和別人沒關系,事實的真相未必是別人生氣了,他不回信息與他不在意我之前并不能劃等號。更不能等于,我不被喜歡,甚至是我被'拋棄'了。
所以,關鍵的一點,不是別人為什么沒回信息,而是問問自己為何如此在意,為何如此憤怒。
你知道嗎?憤怒只是一種保護色,在這層情緒下面,是一層無力的悲傷。而之所以無力,是對自己價值的不篤定。
是的,問題的根源還是自我價值。
自我價值是一個人自己對自己的主觀評價。
如果對自己的評價并不穩定,就會寄希望在他人對自己的回應中找到價值。在越在意的人面前,就越會如此。
所以,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最關鍵的是提高自我價值。
如果你自我價值高,即便別人生氣了,你也是有勇氣去向他求證的。而且就算對方的答案是'不喜歡你',你也是可以承受的。
你在提高自我價值的同時,可以嘗試和對方求證:
比如:'我昨天給你發信息你沒有回,是什么原因呢?當我看到你在別的群互動時,我是挺不開心的。所以找你求證下。'
好嗎?多看看自己,祝福你!
Q
團長,我會在上學離開家人的時候哭和想念,比如在晚上想念爸媽。也會擔心晚上睡不著,害怕別人都睡著了,自己一個人還沒睡,覺得世界安靜到只剩自己一個人,越想就越睡不著,我想解除自己的這個心理。
聰玲
我十分理解你的心情,當初我也與家人分別到外地求學,后來又獨自到異鄉打拼,我也曾帶著一顆撕裂的心,離開過父母。
夜幕降臨的時候,倦鳥思巢,游子思鄉,都是正常的,睡不著是可以的。你越想控制自己睡著,反而會更睡不著。原因很簡單,睡眠本身就是一個'失控'以及'交付'的過程,你越想去控制它,就只會有反效果。
你說'害怕別人都睡了,自己一個人沒睡',誰規定別人睡了你就也要睡著呢。這時候,與其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烙大餅,不如起來看看窗外月色正好。
同時,生命中的分離,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從一出生開始,我們就在逐漸走向面對這個課題的旅途。
你可以試試慢慢融入大學生活,去嘗試你感興趣的課外活動,去圖書館看看先賢的思想,去旅游,去戀愛、去學習更多的知識。
對父母的想念,可以通過和他們通話、視頻來表達,我也是為人父母的人了,父母雖然會牽掛不在身邊的孩子,但也都希望孩子能飛向更廣闊的天空。
加油,飛向屬于自己的藍天吧,你的爸爸媽媽會為你祝福的!
Q
團長您好,我是一名小學農村教師,這里的學生大多來自外來務工子女,對孩子的學習不重視,問題孩子較多,每天處理各種事情家長不配合,我很努力很用心去把老師這份工作做好,很多時候有一種無力感!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上課也很容易發火情緒失控,有時嚴重到影響了自己的睡眠!希望您可以幫我解惑!感謝!
桂桂
看到你的留言,我會有些感動。
首先作為一個老師,你很不容易,本身小學老師就要做很多瑣碎的工作。小孩子很多行為習慣都沒形成,外來務工的孩子,家長能投注在他們身上的教育本就不多,這就需要你付出更多的精力。
你很負責,即使現實環境是這個樣子,也想去改變。你說家長不是很配合,看得出來你在和家長的溝通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你已經在自己能做到的范圍內,做到很好了!
有的時候,并不是我們付出多少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獲,團長是導師,有時候也會有自己的期待無法被滿足的時候,有時候,也會感到無力。
遇到任何不平其實很正常,但是你沒必要因此而自責。
你看,你對別人的期待,是需要別人做出改變的,他人完全有不改變的權力,但是你會因此覺得是'自己不夠好'。這其實和你好不好沒有任何關系。
放松些,可以稍微放松一點對他人、外界的期待,把這份期待轉為對自己的。同時,每天看看自己做到的地方,多肯定下自己。好嗎?
'一個能夠升起月亮的身體,必然馱住了無數次日落。'及時你做的事情真的失敗了,但你這個人永遠不會失敗。祝福你。
Q
團長你好,我其實知道別人對我的好,但是每當別人對我更好時,我就想躲開,想離他遠點,所以總是很擰巴很矛盾。請問應該怎樣能改正或者怎樣才能不覺得那樣擰巴?
祝子
光聽你這么說,我也不知道你是因為什么原因產生的這個困惑。
原因是有很多種說法的。
比如:回避型依戀,一般的小孩子都希望能夠得到大人的關注,但是有的孩子當大人沒有給到他足夠的關注時,他采用的方式是回避,假裝自己不需要,推開這份依戀。
另一種可能,是'不相信別人會真的對我好',植入這個信念后,就不相信別人會真的對自己好,甚至為了維持這個信念,還會做出一些推開別人、不相信別人的舉動。
還有一種可能,在小時候想和大人依戀時,受到了粗暴的拒絕和對待,受到了傷害。于是也采取這種'回避'的姿態。
還有其他可能性,我不清楚你到底是哪種。能夠確定的,就是這份'恐懼'會阻礙你和別人產生親密。因為人的內心都是渴望連接、渴望親密的。
對于當下的你,比起'改變'和'調整',倒不如你問問自己,到底是恐懼更大,還是對連接的渴望更大?看看自己的答案是哪個。
問了這個問題后,接納自己的現狀,才是'改變'的開始。
這條路再走走看看,好嗎?
如何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