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憎恨你的家庭”,也許才是變好的開始

李歪歪? 撰文
酒鬼? 編輯


昨天看最近很火的綜藝《演員請就位》,辣目洋子的一段《小偷家族》讓我印象深刻,忍不住又重溫了一遍原版。


當安藤櫻在鏡頭前說著:“可能是因為我很憎恨我的母親吧”,我突然想到《身體從未忘記》這本書里一句類似的話:憎恨你的家庭。

在我們的文化語境下,“憎恨”父母,是一種近乎于“大逆不道”的行為,是一種不允許出現(xiàn)的情緒。

多少個成年后的孩子在試圖表達自己的童年創(chuàng)傷時,得到的回答也都是:
 
哪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啊,你就是想太多了
父母怎么會害你呢
爸媽永遠都是為了你好的
……

于是孩子們閉了嘴,但問題并沒有消失。
 
長大后,他們不僅要為創(chuàng)傷痛苦,還要繼續(xù)為“我感到痛苦”而感到痛苦。
 
而我今天想告訴你的就是:如果父母傷害了你,恨意是可以存在的

“憎恨你的家庭”在范德考克的書中,是作為一種創(chuàng)傷治療的方式出現(xiàn)的。讓經(jīng)歷童年創(chuàng)傷的人說出父母對自己的傷害,是創(chuàng)傷修復(fù)的第一步。

你可以憎恨,可以憤怒,因為很多時候,這才是你真正變好的開始。



“我討厭我的父母,但我說不出口”

米奇 ·阿爾伯姆的小說《你在天堂里遇到的5個人》有句話:
 
“所有的父母都會傷害孩子,誰都沒有辦法。孩子就像一只潔凈的玻璃杯,拿過它的人會在上面留下手印。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臟,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裂,還有少數(shù)父母將孩子的童年摧毀成不可收拾的碎片。”
 
第一次讀到這句話是在高中,當時只是莫名被它打動了;直到后來接觸心理學(xué),我才意識到這種傷害的普遍性。
 
很多著名的兒童心理學(xué)家,像溫妮科特、皮亞杰、埃里克森,他們的研究都發(fā)現(xiàn),孩童時期的人類會有一些普遍的特質(zhì):
 
樂觀的、脆弱的、依賴性強、不成熟的……
 
這是兒童的天性,無一例外。每個“天性”背后,都指向兒童對父母的需要:關(guān)心,愛護,引導(dǎo)和撫慰。
 
這些需要被滿足,兒童就會自然發(fā)展出各種特質(zhì),順利走向成熟。
 
從這個角度來講,但凡父母做了某些事,讓你為自己的天性感到羞恥,讓你覺得你真實的感受和需求是不應(yīng)該的、不被允許和尊重的,傷害就已經(jīng)發(fā)生了。
 
這其實在傳遞一個很殘酷的事實:
 
沒有一種親子關(guān)系是完美的。
再“完美”的關(guān)系背后,都有或大或小的裂痕。
       
     
拿我自己來說。從小到大,我跟我媽的關(guān)系是被很多同齡人羨慕的。她沒有長輩的架子,尊重我的感受,在我需要被安慰和鼓勵的大多數(shù)情境下,都會給我支持。
 
我很愛她,也感恩她為我做的這一切。但在我們的相處中,有一件小事一直讓我耿耿于懷。
 
那是我小學(xué)三年級的時候,周末,我們一家三口去郊區(qū)玩,我爸聽說那里的山泉水很好喝,就拿了一個小桶子,裝了滿滿的一桶準備帶回家。
 
但回家時,我不小心把水撒了一地。
 
我很自責,覺得剛剛的努力都白費了。但我好希望我媽可以理解我的自責,跟我說一句“沒事兒”,然后一起把水收拾干凈。
 
但事實是,我媽開始在商場里大聲指責我,周圍的人都在看我們,我又難過又沒面子,哇地一聲就哭出來了,越哭越大聲——但她依然沒有停止責備我,過了很久很久,商場里的人都過來勸我們,我媽才開始意識到自己剛剛做得不太對,又開始哄我。
 
但我的哭聲一直沒有停下來。從商場出來之后,回家的路上,我抱著那個桶子走在我媽前面,沒有跟她講一句話。
 
那是我第一次遭受來自父母的“背叛,也是第一次感受到父母跟孩子權(quán)利的不對等。
 
我不能理解,為什么一向都可以很理解我的媽媽,在那天,會為了一桶水完全無視一個孩子的自尊心。
 
多少年過去了,我早已經(jīng)忘記我媽當時指責我的話,但每次想起這件事,鞋子被水打濕之后皮膚冰涼的感覺,那種在人群里極度的不安全感,就會再次涌來。
 
那個時刻,我承認,我是有一點“恨”我媽的,哪怕在大多數(shù)的時刻,我很愛她。
 
這個被傷害的時刻,是我們母女關(guān)系里一個非典型事件,發(fā)生的概率很低。盡管如此,我還是耿耿于懷了這么多年。
 
但,那些長期受到父母漠視和虐待的孩子呢?那些經(jīng)歷了更頻繁和嚴重的傷害的孩子呢?他們會怎么想?



而很多時候,這些真實的恨意,對于孩子來說,是很難被表達出來的。
 
當我第一次冒出責備我媽的念頭的時候,我首先感到的是自責和自我懷疑:
 
我是不是太小題大做了?
她那么愛我,說出來會讓她覺得很受傷吧?
 
這種感覺里,還夾雜著一點失望和害怕。好像責備一旦說出口,我就必須承認,這段關(guān)系并沒有我一直以為得那么美好,那種被很多人羨慕的母女關(guān)系就不復(fù)存在了。
 
一些遭受比較嚴重原生家庭問題的人,為了逃避這樣的“難”,會選擇把這些事情合理化,會反復(fù)說服自己,父母這樣做是有原因的,是為了我好。
 
因為在小時候,兒童只能通過適應(yīng)父母和家庭活下去,他們沒有其他的選擇。
 
所以,當父母和環(huán)境很糟糕時,他們傾向于回避自己的真實的感受,忘掉傷害的細節(jié),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繼續(xù)在這個環(huán)境里生活下去。
 
長此以往,這樣的“說服”內(nèi)化為內(nèi)心的信念,在成年之后,仍然影響著我們跟世界的關(guān)系。
 
在一些心理治療的案例中,長期遭受父親打罵的孩子,長大之后,會傾向于尋找一個會打罵她的男人做丈夫,因為她覺得這是“愛”的表現(xiàn)。
       

 
反而是在充滿愛和尊重的“正常”環(huán)境里,他們會覺得惶恐、不自在,因為這跟他們習(xí)慣的環(huán)境太不一樣了。
 
這就是我想說的:
 
沉默是有副作用的。這個副作用就是:
 
如果你未曾表達過對父母的“恨”,你就沒法看到自己曾經(jīng)的傷口。
 
很有可能,這些看不到的傷口變成了你生活中的暗物質(zhì),一次又一次地傷害和阻礙你,用你早已習(xí)慣了的方式。



恨,不等于“父母皆禍害

相比于現(xiàn)實生活,“對父母的恨”在網(wǎng)絡(luò)世界得到了更多的表達空間。
 
豆瓣上曾經(jīng)有個“父母皆禍害”的熱門小組,一度成為經(jīng)歷“原生家庭之傷”群體的集體療愈地。我至今還記得第一次點開那個小組的驚訝:

那么多的情緒和故事,有單純的發(fā)泄,也有理性的記錄,匯集了你想到的想不到的傷害,辱罵、侵害、操縱……
       
     
而這些不同的故事背后有一個共同的出發(fā)點:
 
這些傷害,都跟父母有關(guān)。
 
更震撼的地方在于,每一個故事下面,都有很多類似這樣的留言:
 
“我也經(jīng)歷過同樣的事情……”
 
“我理解你的感受。”
 
”我也有過這樣的想法。”
 
每一個帖子和留言,都是一個充滿傷痛的生命故事,一條一條翻過去,你覺得自己好像進入了一個平行世界,一個跟我們篤信著“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不同的世界。
 
傷害是如此普遍,你不得不承認,你身邊的朋友,甚至你自己,也可能是其中的一員。
 
現(xiàn)在,每當親子關(guān)系類的負面新聞發(fā)生,微博下面就會重現(xiàn)這么一個“平行世界”,洶涌的留言背后,是一直以來,我們崇尚孝道的文化環(huán)境對這種情緒的壓抑
 
當然,在缺乏專業(yè)心理工作者引導(dǎo)的情況下,這樣的指責很容易走向偏激和盲目,也有可能讓個人把當前生活的不如意都歸因于父母,加重自己的無力感,這是它的風險所在。
 
但我也認為,這樣的宣泄是有其意義的,最重要的意義可能就是:
 
你開始承認自己受過傷,你開始正視傷痛的存在,而這,很可能就是療愈的開始。
 
家庭是一個封閉的世界,尤其對于尚無生存能力的孩子來說,他們能接觸到的世界相當有限;而親子關(guān)系在很長時間里,也被大家看成”家務(wù)事”,沒有獲得足夠的在公共區(qū)域探討的空間。關(guān)上房門,沒人知道里面究竟發(fā)生過什么。
       
     
這也是當孩子的無力之處,因為無從探討,他們不知道父母的哪些行為是正常的,哪些是傷害,以至于當傷害發(fā)生,孩子還篤信“所有的父母都這樣”,意識不到問題所在。成年之后,他們會用內(nèi)化出的那個心里的“父母”繼續(xù)傷害自己,或者把這些傷害傳遞給下一代。
 
在這樣的情況下,“憎恨你的家庭”是重要的,是必要的。
 
我講的“恨”,不是讓你真的相信“父母皆禍害”,也不是讓你去譴責和控訴父母,或者把當前生活里的一切問題都歸因于原生家庭——這也是不公平的。
 
我講的“恨”,是允許自己的憤怒、抱怨、悲傷、敵意存在,借由這些情緒,去看到你的傷害,去看到當你還是一個玻璃杯子的時候,你的父母在這個杯子上留下了怎樣的印記,進一步搞清楚,這個印記對現(xiàn)在的你,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這樣“看到”的過程,就是讓那些“暗物質(zhì)”走到明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獲得重新審視它的空間,獲得新的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這,就是創(chuàng)傷修復(fù)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心靈“成長”的過程。
 
跟憤怒、恐懼、失望一樣,“恨”是一種客觀的情緒,它本身沒有問題,也并不意味著你會做出過激的事。如何看待這種“恨”,“恨”之后做什么,才影響了我們生活的走向。
 
拿我自己來說,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對當眾演講之類的事情都有非常強烈的恐懼感,甚至超出了普通的“緊張”程度,我會在意我每一個表現(xiàn)的細節(jié),出一點差錯就會責備自己,對自我的嚴苛程度跟平時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有一天,當那件童年往事又在腦海里浮現(xiàn),“想要責備”的情緒升起來的時候,我就不會把它壓下去,而是嘗試去看到它對我的影響。
 
那我就會發(fā)現(xiàn),也許那天,我媽那個出乎我意料的“背叛”,就是我不安全感一個很重要的來源,當我再次面對人群的時候,為了不讓這樣的事情再次發(fā)生,就會不自覺地小心翼翼,進入緊張狀態(tài)。
 
而當我意識到,那天就是我媽做錯了,這不代表所有的人都會這樣對我,恐懼感也就開始消褪。
 
讓自己過得更好,而不是陷入指責和傷害的輪回,這是“責備你的家庭”的意義。



表達“恨”的正確方式

那么,怎么表達恨意,才能幫助我們走出創(chuàng)傷,而不是陷入指責和傷害的輪回呢?
 
心理創(chuàng)傷治療大師范德考克在《身體從未忘記》一書中曾經(jīng)講過一個概念:雙重意識系統(tǒng)。
 
神經(jīng)科學(xué)研究發(fā)現(xiàn),我們的自我有兩種意識,它們負責兩種完全不同的工作:
 
第一個意識系統(tǒng)負責講述給公眾聽的故事,直接清晰,有條理,像一本自傳,可以很快被大多數(shù)人理解。
 
另一個意識系統(tǒng)是基于我們的生理感受發(fā)揮作用的,負責記錄我們的真實體驗,它更跳躍、更復(fù)雜,承載更多的細節(jié),指向更本能的情緒。
 
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扮演著各種社會角色,比如職員、管理者、子女、朋友,啟用的都是第一個系統(tǒng),這能讓別人更高效地理解我們。
 
而回憶童年傷痛,則需要我們開啟第二個系統(tǒng),跟那些長期被忽視的感受重新產(chǎn)生連結(jié)。
 
下面是一些具體可操作的方法:
 
1.選擇合適的對象和環(huán)境
 
“合適”的意思是指,你在對方面前是感到安全和舒服的,你可以自由表達任何“不好”的感受,而不會受到評判。
 
一個合格的咨詢師當然是很好的選擇,藝術(shù)也可以作為對話的對象。在音樂、舞蹈和繪畫中,你會學(xué)著尊重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趕走它。
 
寫作是一種被證明非常有效的方式,通過書寫自己的感受和經(jīng)歷,重新理解自己,“療愈”就發(fā)生了。
 
(不知道如何下筆,可以參考第3條)
 
2.不要陷入對痛苦的比較
 
你也許會糾結(jié):
這算得上傷害嗎?這個痛苦是不是太值得一提了?
是不是只有我會這樣?
 
請告訴自己:
痛苦不是用來比較的,只要你感受到了,它就是真實存在的。
哪怕世界上只有你一個人覺得不舒服,但你就是不舒服,你需要尊重自己的感覺。
 
誠實地面對它們就好。
 
3.自由書寫
 
我現(xiàn)在的感受是什么?(委屈、憤怒、失望……)或許兼而有之?
我身體的感覺是:放松還是緊張?哪個部位有不適感?頭部和腹部有疼痛感嗎?
它勾起了我的哪些回憶?
當時發(fā)生了什么?
當時的場景是什么樣的?地點、光線、氣味、氛圍?
這個場景里都有誰,他們的動作、神態(tài)和語言……
我做了什么……
我的心理感受是……
我的身體感受是……
這件事對現(xiàn)在的我影響是?
我現(xiàn)在所處的環(huán)境跟當時的環(huán)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通過持續(xù)的書寫,你會重現(xiàn)創(chuàng)傷發(fā)生的場景,也獲取了一種重新理解自己、賦予經(jīng)歷意義的能力。
 
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跟編輯一再陷入這樣的討論:
 
用“憎恨”這樣的詞,會不會太重了? 
大家會不會覺得我們在引導(dǎo)他們“恨”父母?
 
但相信讀到這里的你,一定可以理解:
 
“恨”本身不是目的,我們想通過這篇文章做到的,是在密不透風的親子關(guān)系中,創(chuàng)造一點可以有不同聲音的空間,給大家一個可以容納情緒的容器。讓自己跟創(chuàng)傷,保持一點心理距離。
 
當它們被妥善地安置了,就不會傷害你了。你可以大踏步地往前走,更勇敢,更輕盈。


References
Bessel van der Kolk M.D.,機械工業(yè)出版社,The Body Keeps the Score:Brain,Mind,and Body in the Healing of Trauma,2016-3
Oliver James,后浪|江西人民出版社,How To Survive Family  Life,2019-10
朵拉陳,機械工業(yè)出版社,《走出原生家庭創(chuàng)傷》,2018-10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6歲被親媽開水澆頭、鉗掉牙齒:對原生家庭的恨,還有消解的可能嗎?
“我決定不婚不育,為了讓我的父母斷子絕孫!”
卑劣的原生家庭: 父母一生都在等孩子感恩,孩子一生都在等一句父母的道歉
或許我們都是“受害者”,但我們?nèi)杂心芰ψ鲎约汉秃⒆拥木融H者
母親對女兒的婚姻影響有多可怕?讓經(jīng)歷過的人告訴你
看見了原生家庭,才能喚醒我們改變自己的能力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巧家县| 张掖市| 阆中市| 沿河| 西宁市| 吐鲁番市| 南澳县| 邵东县| 静海县| 连州市| 扎鲁特旗| 永德县| 讷河市| 阜城县| 衡阳市| 和硕县| 海安县| 大埔县| 青铜峡市| 霞浦县| 深圳市| 高雄县| 库尔勒市| 勃利县| 远安县| 曲水县| 安新县| 蛟河市| 仙游县| 广东省| 南康市| 巴东县| 武冈市| 偃师市| 江永县| 日土县| 武山县| 敖汉旗| 赣榆县| 葵青区| 萨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