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父母/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有何影響?成功的孩子都來自什么樣的家庭?那些在成長中遇到困境的孩子,痛苦來自何方?父母如何才能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今天這篇文章將為大家解答~
以下文字整理自景芳老師的講座分享。
周五
視野 ??
全文共4420字,閱讀時間14分鐘
??????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一本心理學書——《情感依附》。我非常推薦大家去讀這本書,因為這里講的只是其中某些個案,書里其實有非常多細節和家庭生活實例,對父母們會有很多啟發。
下面我分成四個部分解讀。
第一部分介紹書里的一個科研項目。第二部分介紹一些成年后發展比較好的孩子和他們的家庭成長經歷。第三部分介紹書中記載的一些成年后發展不太好的孩子的生活和他們的成長經歷。第四部分介紹這本書給每個家庭的啟示,所有的啟示應該也是因人而異的。
Part
1
30年,76個家庭
這本書是基于一項跨越30年的研究過程。1964年,心理學博士西爾維婭·布洛迪招募了131組家庭條件各異的志愿者家庭,對其進行母嬰觀察。這131組家庭來自紐約各個不同的社會經濟團體和不同的種族和宗教。其中既有中產階級家庭,也有移民家庭和少數族裔家庭。
而最終結果顯示,所謂人生成功者里面是有移民家庭和少數族裔家庭的孩子的。這提示我們,孩子的人生成長非常復雜。每一個家庭的不同因素,都可能會使得孩子有不同的結果,這不是那么簡單按階層區分的。
這項研究做得非常細致,跨越時間很長,因此非常寶貴。實驗研究者會對觀察到的部分進行討論、打分、評論和描述,在最早期會定期跟母親訪談,后來到了孩子4歲時開始加入了跟父親的訪談。這些訪談每年一次。他們對參訪的父母也有一些評價和觀察。后來孩子7歲后,觀察者們不再每年跟蹤這些家庭。
在孩子18歲,在131組家庭里,他們聯系到了91名被試進行深度訪談。后來又到了孩子30歲時,76人都接受了深度訪談。所有的訪談內容既有這些孩子的自我陳述,也有所有觀察者對這些孩子的觀察和記錄。主觀和客觀的描述融匯在一起,形成對這些被試的綜合評價。
除了對這些被試在18歲和30歲的時候進行深度訪談,實驗研究者還給他們進行了詳細的心理評定。結論是,絕大部分人都在一個相對正常的范疇,有些人的表現會非常出色,但也有一些人有很大的情感上的困難,所以研究者開始分析,早期成長經歷和后期的發展困難有哪些關系。
Part
2
什么是成功的樣子
第一組選出了7個比較成功的孩子。他們的特征是風度翩翩,令人愉快,沒有情緒上的痛苦,工作成功,關心他人的生活,婚姻幸福。這7人并不是說成名或者富有,但他們的自我比較滿足,相對比較圓滿。這種情況下就讓人想去詢問這7人早期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樣的。事實上,這幾個人的父母在他們早期童年是做得非常好的,所以這樣的一個早期成功和后期成功構成了很好的對應關系。
其中一個典型案例是尼古拉斯·尼克的故事。他在30歲時是一個體格健壯的經濟學教授,下班以后也很愜意,回憶過去的成長經歷讓他覺得非常興奮。他覺得他和父母雙方很親密。他對于和父親一起分享智力活動感到特別興奮。他覺得自己獨立于父母,并不依賴父母。這些都讓他的回憶充滿快樂和活力。
他講到的一些細節對我們會有一些啟示。有一次,尼克打碎了玩具,他父親阻止他去操場玩兒,尼克很崩潰,然后父親對他有所限制,讓他彌補過錯,但是最終還是帶他去了操場,所以尼克也理解了不能逃脫責任,同時也感謝父親對他的教導。
除此之外,尼克的父母非常欣賞他,沒有把自身的需求和缺點投射到孩子的身上,而是展現出親切、熱情、寬容的屬性。當時他回憶了非常多的親子游戲、睡前故事,還有父親跟自己一起去做一些智力思考,然后去想一些關于世界經濟形勢之類的問題,這些都讓都給尼克留下了很好的記憶。
尼克和父母都對于彼此過于親密有一點點輕微的不適,所以尼克的父母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也懂得隨著他長大而進行放手,這也使得他在成人后很獨立,也并不是和父母有非常緊密的關系,但是相互回憶起來的時候都覺得非常信任。
在了解了這7個家庭的故事之后,研究者發現,成功的孩子背后的家庭有一些很明顯的特征。
首先是父母對孩子非常有信心。研究者認為,家長對孩子的信心是有效養育孩子的必要條件。這些家庭的母親都非常愛孩子,父母也都能投入到孩子的體驗里,去感受孩子的感情,也就是共情。
另外,這些父母還表現出鎮靜和紀律,這種鎮靜,還有及時反省、專注,都能夠更好讓孩子緩解緊張。與此同時,父母也會強調紀律,會告訴孩子什么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父母還會對孩子的積極感到很驕傲。例如有個女孩雖然哇哇大哭,但是她的母親說她很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此外,這些父母對子女的獨立性感到愉悅。
最后一點其實會被所有家庭都提到的,就是快樂母親的感染力。一個快樂的母親、微笑親切的母親,對全家人的感染力是非常重要的。只要這個母親非常快樂,很有感染力,就能夠帶動整個家庭。
Part
3
痛苦來自于什么地方
接下來,研究者們分析了里面有一定痛苦的孩子,或者說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困境、發展并不是特別好的孩子。
這里面有兩種痛苦的表現機制。在精神分析學派看來,兒童感到痛苦的時候有兩種方法緩解。
一種是把情緒和不安向外釋放,表現為問題行為,經常是極度焦躁不安、過度活躍、挑釁或者行為渙散。
另一種是停止對情緒進行軀體化,從而把痛苦指向內心,痛苦內化通常表現為抑郁、焦慮、恐懼。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情緒經常破壞兒童的人格發展,導致缺乏勝任感,強迫行為和強迫觀念,甚至有時候是補償性的夸大或者自負,這些都是孩子的行為特征。
換一些通俗的話講,痛苦外化的孩子會表現為問題兒童,要么會表現得焦躁不安,要么很容易產生對抗行為,也就是跟父母對抗、跟他人對抗。而內化痛苦的孩子并不針對他人,但是會表現為自己內心的情緒上的痛苦和生活上的困難。
這里面有個女孩遭到過母親的精神折磨:在降生幾天后,母親就想擺脫孩子。這個母親非常喜歡控制和牽制,經常制止孩子的自發行為。她無法容忍臟亂,因此很少和女兒一起吃飯。她非常忙碌,經常對孩子發脾氣。所以這孩子在5歲時在幼兒園就有一些反叛的行為,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抑郁、茫然。
后來她非常投入學業,有一定的躁狂機制。她并不能取悅母親,也不能還擊母親對她的攻擊。所以成年后,她遠離了這個令她不安的家庭,開始獨立,但她生活也處理得一團糟,很希望通過努力工作來獲得滿足。但是她自己的個人生活相對來講不是很愉快,一直沒有家庭生活。
這幾個痛苦的孩子被診斷為有ADHD,就是有一定的多動和躁郁的癥狀。研究者發現,這幾個孩子與父母之間也有著比較明顯的問題,就像第一組一樣,會有很多顯著的共性。
其實這些共性很少是家庭資源方面,所有的共性也依然都是來自情感和教管風格的方面。
第一,在這組家庭中,比較明顯的缺失就是父母不能與孩子建立聯結。在第一組家庭里面,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愛,父母跟孩子有非常強的情感聯結。而在這組家庭里,在嬰兒期,父母就不能與孩子建立聯結。
第二,這組家庭的父母不能與孩子一起玩耍,他們太習慣指手劃腳,過度控制,他們不相信玩耍的價值。其實父母和孩子共同玩耍,是與孩子一同存在和一同思考的早期形式。如果父母控制玩耍,就會把原來很輕松的存在和思考方式變成說教和呆板的體驗,孩子就會變得多動,在思考、感受歡樂和行為方面就沒有辦法進行整合。
第三,這組父母有時會把自己的情緒和認知投射在孩子身上,會否定孩子。這樣會妨礙父母準確地理解孩子。過度控制的父母,反而會認為孩子總是操縱別人,也有一些父母否認自己和孩子的情感,會給孩子一些不太好的評價,就不像第一組的家庭的父母都是會充滿積極地看待自己的孩子。
第四,這組家庭的父母,也有對于自我認知和實際行為之間的分離。例如一個母親把一個很焦躁不安的孩子趕下飯桌兒,因為孩子的這種坐立不安,讓她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和家庭,當時的混亂的記憶讓她想擺脫,因此她就粗暴地對待對待孩子。
第五,這組家庭體罰也比較普遍,而體罰能馴服孩子的沖動行為,也會使得一些很難駕馭的部分轉為向內。但這種孩子的沖動、躁動的行為轉向內以后,會轉為內疚、抑郁和自尊減退,所以體罰也會束縛孩子。
我已經詳細講了痛苦外化這一組。痛苦內化的這一組就不展開講了,因為這一組更為復雜,大家可以去看書里的案例。
Part
4
對家庭的啟示
那么,這些研究者有哪些結論呢?
研究發現,父母確實在塑造孩子方面具有發人深省的力量,而且其實孩子在六七歲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早期人格,雖然后面的人格還是會發生很多的改變,但是根據在六七歲時對孩子做出的觀察,在很大程度上內在會和他們成長之后是一致的。
這里面有一個概念叫做兒童的內在工作,意思是兒童內心里有非常多心理活動,他們會在心里處理從外界獲得的信息、情感信號,和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感知和思考。也就是說,其實兒童內在的思維活動、心理活動像我們成年人一樣豐富。
一些兒童游戲能夠體現兒童的內在工作,或者說能體現他們的內在思考中有對家庭的持續關注。家庭的成員也經常出現在他們的夢里,而生命中最早的記憶是他們早期情感的資源。人們至少在人生的前30年,其實都在致力于建構有安全感的內在工作模型,這個內在工作模型就是安全感,他對于人際關系、他的情感歷程的基本來源,這和他的親子關系是不是安全依戀會有緊密的聯系。
在生活的延續性、間斷性和一致性方面,具有統計學意義的顯著相關性,發生在被試童年早期養育質量和防御功能量表的問卷得分之間。這就是說,在嬰兒期測試中被最高效地養育,且優質養育貫穿整個童年的兒童,成年后有著最成熟的防御機制。
為什么早期養育質量非常高,親子關系很好的兒童,成長之后會容易有比較健康成熟的防御機制呢?
我的理解是,他其實并不擔心對于自己的挑戰和攻擊真的會讓自己的人格受損,或者說他不擔心自己有了這樣的缺陷后生活就會坍塌或者怎樣。他有很強的心理基石,也有跟他人情感關系的安全感。因此在遭受一些心理挑戰時,就可以正視并良好地面對。
最后這些研究者得出了七條結論。我們來看一下這七條對家庭的啟示——什么樣的家庭能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第一,父母的鎮定、善于反省、專注。父母要有比較良好的心理狀態,能夠把孩子當人看待,能夠非常尊重地看待孩子。
第二,父母兩情相悅,感情深厚甚于彼此愛慕。
第三,母親溫柔、慈愛、熱情,并富有同情心。
第四,父母為孩子積極、自信這些能力感到驕傲。
第五,父母為孩子的創造性和獨立性感到愉悅。這往往容易被忽略,就是一旦孩子表現出獨立性,他有的時候體現出來的是對于父母控制的不遵從,或者是對于跟父母過度親密關系的抵抗。這種情況下,父母如果不能夠對這個孩子的獨立性感到愉悅,其實不利于孩子未來獨立性的發展。
第六,父母強調紀律而非懲罰。紀律與學徒的拉丁詞根相同,這表明父母應該為孩子做出榜樣,孩子會追隨父母生活的腳步。也就是說,父母要告訴孩子什么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在孩子做的不對的時候,父母應該用各種方式努力試圖讓孩子做對。
第七,至少在最早的幾年,父母應該密切關注并且參與孩子的生活。也就是說親子的陪伴、親子的溝通交流,父母和孩子一起玩,是非常重要的。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總而言之,親子關系、愛的關系、孩子的自尊和人格成長,這些才是孩子良好的學業成績的基礎。童行學院提倡的教育,一直都是能夠真正看見孩子、尊重孩子的教育。希望每一個孩子,不管他未來走到哪里,都是健康的、內在完整的孩子,這是我們不變的教育主張。
互動話題
原生家庭究竟對孩子有多重要?帶娃的你是否有所感受?親子關系的建立來自于日常相處的許多小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