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癥,病在血液,根源在脾。一張“降脂...
高脂血癥,病在血液,根源在脾。一張“降脂方”,給你的血管“洗洗澡”
高脂血癥,即血脂水平異常升高,是現代人的“隱形健康殺手”,與冠心病、腦卒中、肥胖癥、2型糖尿病等密切相關。
在中醫范疇,沒有與高血脂相對應的病名,根據血脂生理特征、成因、病機,我一般會參考濕阻、痰飲、淤血、眩暈、肥胖癥等辨治。
血脂可以類比為營血津液,是水谷精微所化生,布輸全身,濡養臟腑百骸。由于不合理的飲食結構,加之脾胃虛弱,分清泌濁失常,水濕不能歸化,水停成濕,濕聚成痰,痰瘀互結,沉積脈中,就形成高脂血癥。
臨床二十年,我認為高脂血癥病在血液,根源在脾,治則恢復脾之健運,兼以祛濕、化痰、散瘀、通絡,證藥相合,效如桴鼓,治愈率較高。
今日分享一則案例,患者姓孫,年51,職業是廚師,可謂是日日與美酒佳肴為伴,是食肥甘厚味之人,形體偏胖,但為人樂觀爽朗,談笑風生。
患者主訴高脂血癥5年,甘油三酯長期偏高,達17mmol/升,診斷為高脂血癥,2型糖尿病,西醫治療,效果未達到預期,于是轉中醫治療。
癥見:腹脹,口苦,身重,乏力,大便黏膩。舌紅,苔薄黃略膩,脈濡滑。
患者飲食不節,嗜食肥甘,脾胃虛弱,清濁不分,加之廚房煙熏火燎,濁氣與熱氣結合,濕熱內蘊,血脂自然居高不下。治則健脾祛濕,清熱化痰。
擬方:茯苓,藿香,厚樸,郁金,枳實,杏仁,茵陳,澤瀉,焦山楂,黃芩,荷葉。
同時,我耐心囑咐患者節食、運動,控制體重。14劑后復診,患者稱身重乏力減輕,大便通暢。效不更方,進退不足2月,逐項指標基本恢復正常水平,近5年來間斷服藥,未見復發。
俗話說:千寒易去,一濕難除。濕邪壅盛,我一般采用酸苦并用的方式祛濕: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滲之。
根據我多年臨床經驗總結,祛濕必須要通利水道。因為濕邪質黏重,其性趨下,利小便就是最合理的祛濕方式。
回到方子本身,我從健脾祛濕,行氣消滯,清熱利濕,升發清陽等四個層面擬方,以下簡析用意:
◎茯苓、澤瀉、藿香——健脾祛濕
澤瀉味甘而淡,淡能滲泄,氣味俱薄,尤其擅長行水,凡有濕熱者,祛濕皆輔以通利水道,效果增益。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被譽為除濕圣藥,健脾助陽,淡滲利濕。三藥合用,健脾化濕,通利水道,祛濕功效益增。
◎枳實、厚樸、焦山楂、郁金——行氣消滯
枳實苦寒,長于破氣散結消痞。厚樸辛溫,長于行氣除滿消脹。焦山楂消食健胃、行氣散瘀。郁金辛能散能行,活血行氣解郁,苦寒能涼血瀉熱。諸藥相伍,相須為用,辛開苦降,行氣消痞,氣機暢,則升降出入得,復清濁得分。
◎茵陳、黃芩——清熱利濕
黃芩苦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為傾瀉實火的常用藥。此處茵陳,一則清熱利濕,二則據現代醫學證明,茵陳能有效降脂,取茵陳15g,水煎代茶飲,治療82例,結果膽固醇平均下降42.4mg%,平均下降率14.3%。
◎荷葉、藿香——升發清陽
藿香氣味芳香,行氣調中,辛能通利九竅,芳香則能化濕。荷葉味苦性平,其氣清芳,升發脾陽,解暑利濕。二藥相合,相須為用,一則升發脾陽,助益脾之升清降濁,二則芳香化濕,濕去則脾之健運得復。此外,二者各取20g,水煎代茶飲,具有除濕降脂之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