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很多人都說學中醫需要悟性,那什么是悟性呢,有些人說的玄之又玄。
很多人覺得說的越玄,此人的中醫水準越高。
更有人說中醫需要悟性,更需要悟道,那什么是道呢?
道可道,非常道。
我以前也聽別人講中醫,說中醫,說的那叫一個玄乎,現在想來,大部分都是廢話。
那今天我來簡單說一說中醫的悟和道。
仰望天文,俯察地理,觀各類生物,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中醫很多都是通過自然變化來呼應人體,所謂天人相應也。
內經言: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以大自然來說:熱空氣上升為云,冷空氣下降則雨,這樣才是風調雨順。人體如何風調雨順呢?如果把大氣運行圖搬入臟腑學說,結合難經脈學,那么肝左肺右,腎下心上,土溉四旁,我們可以這么理解。
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又是升降之樞紐,那么脾胃生化之物灌溉四臟,腎相當于地,具有封藏的特性,可以把一些營養物質埋藏在地中。肝,東方木,主升,屬地之氣,需要升發,一方面肝具有疏泄升發之象,另一方面通過脾胃升降中的升之力升發。心是陽中之陽,屬天,把地之氣吸收成為云,即木生火。肺屬金,金具肅降之象,屬天之氣,另一方面通過脾胃升降中的降之力沉降,即天氣下為雨,即金生水。因此從整體來看,脾胃對于整體的升降至關重要,肝是局部的升,肺是局部的降,腎具地性,封藏肺降下的天之氣(陽)即溫腎,而后有地之氣上升(陰)即養心,心具天性,既收上升的地之氣,而后有天之氣(陽)下降。
所以這一系列的升降出入,就是人體的風調雨順。為什么很注重脾土,因為土樞四象,一氣周流。
所以根據人體的周流圖,我們可以知道,如果是因為肺氣不降而出現咳逆,我們可以用降法,可以通過斡旋脾胃,右路斂降的方法來治療肺氣不降的咳逆。
換個思路,如果是便秘呢,就是右路不降,那就我們可以通過左路升發的藥物來達到左升右降的周流思路。所以很多便秘的藥物會有開宣肺氣的藥物,道理就在于此,當然還有一個名字叫提壺揭蓋法。
這就是通過大自然風調雨順來感悟人體的風調雨順。
所謂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是也。
陰陽相得,其氣乃行。
中醫離不開陰陽,人體可以陰陽轉換,陰陽互根互用等。
大家都來過太極圖吧。所以他給了我們兩個思路來看病。
中醫無非是驅邪氣補正氣。
比如一個人感冒了,你一辯證,是風熱感冒。你首先考慮,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為正氣虛了所以人體被邪氣所侵,那咋辦,補正氣唄。我們有個千古名方桂枝湯就可以顧護胃氣,服用桂枝湯就可以驅邪外出,達到病愈的目的。
那另一方面怎么考慮呢。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為啥正氣虛了,因為邪氣入侵了,所以我們只要祛除邪氣自然正氣會慢慢恢復。所以可以用銀翹散。
你看兩個思路兩個方子,問題是兩個方子完全不同,但都能治療風熱感冒。
當然,桂枝湯治療風熱感冒還是有一定的界限的,不然也不會有溫病學派的興起。
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講到人體的水火。
大家都看到過燒水吧,火在下面燒,水開始沸騰,水蒸氣才會上涌。人體也是如此。
為啥我們會口干,有一種情況就是我們腎陽不足,水不能沸騰,水蒸氣不能上潮于口,所以口干,這時候怎么辦,不能單純滋陰了,當然是補腎陽,陽氣足自然就水精四布了。所以臨床上,我只見過好幾個口干的,都是都過補陽的方法。
再來說水,說一個張仲景的條文。
傷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小便不利用五苓散,為啥會小便不利,因為膀胱氣化不利,不能夠氣化成尿液。
但我們從不同角度看,因為氣化不利,不能固攝水液,水液大量滲出為尿,不就是尿崩癥嗎,所以一些尿崩癥患者就可以以五苓散作為主方。
所以中醫嘛,不能死背條文,有些小便利可以用五苓散,有些小便不利也可以用五苓散。
為啥中醫會有循時辰運行呢,這也是觀察和天人相應的結果。
比如凌晨一點到三點是肝經當令。那有什么臨床意義呢。比如一個失眠患者,總是凌晨一點到三點這段時間醒來,這時候你開方的時候就要考慮是不是加點養肝柔肝的藥物。
另一方面,有些人經常凌晨一點到三點醒來,你就要體檢了,有些人可能有肝膽疾病。此外,有些人會在后背膀胱經或者肝膽募穴會壓痛等等。
很多疾病我們都能取類比象。
我們說一說常見的便秘吧。
我們可以把糞便比作一艘船,船要航行,需要啥?無非就是風(動力)和水(載體)。如果沒有水,對便秘來說,無非就是水結冰了(太冷),就是冷秘,或者水蒸發了(太熱或者水少了),就是陰虛秘或熱秘;如果沒有風,對便秘來說,就是風停了或者風力不夠,對人體而言,推動大便前進的力少了,無非就是氣虛秘和陽虛秘,當然還有就是風停了,為啥會停,就是風被堵住了,就是所謂的氣(滯)秘。
有沒有簡單的治法呢?補氣就用黃芪,行氣用木香,補陽用肉蓯蓉,驅寒用附子,散熱用大黃,滋陰用阿膠,然后可以加點養血潤腸的藥,還可以用點宣肺理氣的藥。
這篇就講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