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是中醫概念。具體說到能導致脾虛的原因:例如,牙齒松動,脫落,味覺減退,胃腸道平滑肌開始萎縮,彈性減低,蠕動變慢,食物在胃腸道中消化速度減慢,易于滯留;同時,胃腸道內的表面的枯膜逐漸變薄,消化腺也逐漸萎縮,消化液分泌減少,對事物的分解能力降低。由于這些生理的變化,就造成了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漸衰弱,消化功能下降,從而發生了上述的種種不適。加之有些中老年人,年輕時過于勞累,或飲食上未注意調理,日久損傷了脾胃,加重了脾胃的虛弱。在中醫上,脾虛又分為脾氣虛,脾陽虛(脾氣虛的基礎上出現寒象)。中醫脾虛癥是指中醫所稱之脾臟虛弱而引起的病癥,其病情及表現極為復雜,主要可以出現嘔吐,泄瀉,水腫,出血等。由于脾胃是人體納運食物及化生氣血最重要的臟腑,所謂脾為'后天之本'。脾虛,導致氣血生化無源,其它臟腑也就隨之出現相應的癥狀。
脾虛嘔吐:見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嘔吐,時作時止,胃納不佳,食入難化,脘腹痞悶,口淡不渴,面白少華,倦怠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濡弱。脾虛嘔吐為脾臟虛弱,胃氣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嘔,方選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脾虛泄瀉:見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完谷不化,飲食減少,食后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增多,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脾虛泄瀉由脾虛失運,濕注腸道所致,治宜健脾滲濕止瀉,方選參苓白術散化裁。
脾虛水腫:見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食納減少,面色不華,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緩。脾虛水腫由脾虛水停,泛溢肌膚所致,治宜溫脾利水消腫,方選實脾飲加減。
脾虛出血:見便血紫黯,甚則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氣短聲低,面白無華,頭暈,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無力。脾虛出血乃脾氣虛弱,血失統攝為罹,治宜健脾益氣攝血,方選歸脾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