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腎虛和肝郁,這三種情況為什么會同時出現?
出現這三種情況的病人,會表現為身體從胸到頭為熱的表現,比如失眠,多夢,易怒,心煩,或牙痛,或口舌生瘡,或生痤瘡,或耳鳴,或目赤,而從胃部以下的身體表現為寒涼的情況,比如胃寒涼不敢吃寒涼性食物,胃痛得溫則痛減,吐白痰,食后胃脹滿,大便或干或稀,腹痛,腰痛,痛經,經閉,月經量少,腿痛,無力,氣短或陽痿,或早泄等等
心肝火旺可造成失眠
中醫認為肝主木主風,脾主土主濕,腎主水主寒,樹木的生長是離不開水土的。
我們國家很重視植樹造林,就是因為樹根可以防止土壤的流失,這就是木克土。而河水在河道中流,河堤都是土的,這就是土克水。樹木的生長是離不開水的,這就是水生木。
可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在特定的情況下,樹木被淹死,大壩潰堤,河水泛濫。
樹木被淹死,是土壤中含水量過多,水寒土濕樹木無法呼吸所以死亡,中醫把這情況叫反侮,或反克,這就是土反侮木。大壩潰堤,就是水反侮土。
五行的相生相克來源于生活的發現和總結
人可以生活不是靠吃藥,不是靠輸液,而是靠飲食,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因此不管你體格多么健壯也離不開飲食。
脾主升,胃主降,脾主升指脾臟把飲食物化為氣血,輸送到全身各個臟腑,胃主降,是指胃在和大小腸的配合下把食物殘渣排出體外,這就是脾胃主中焦斡旋。
脾胃就是把飲食轉化為人體各個部位所要的能量,這個能量,中醫稱為氣血,也可稱為陽氣。所以中醫說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我們要保護脾胃,保護陽氣。
脾還和腎臟,膀胱,三焦,肺管理著體內水液代謝的功能,如果脾臟的功能下降就會引起體內的水液代謝出現問題,這樣就會使體內的水液儲留形成濕氣,所以中醫說脾為痰濕之源。
人體在工作時要消耗能量,五臟六腑的正常工作也要消耗能量,我們一日三餐把飲食化為能量,假如一天所消耗的能量是100而一日三餐在飲食中轉化的能量是150,多余的50能量就會貯藏于腎,相反如果一天消耗能量是100而一日三餐在飲食中轉化的能量是80,那么不夠的能量就會在腎臟中提出。如此天長日久腎臟的功能也就低下了。
我們用手握塊冰,一會這塊就融化了,這是用體溫把冰給融化了,我們吃寒涼性飲食,比如鮮奶,海鮮,冰啤等寒涼性食物,也要先化其寒,在慢慢的消化吸收其能量,化其寒時會消耗我們大量的能量。
如果我們飲食過于寒涼,損耗了脾臟的大量的陽氣,脾陽虛,使脾臟功能下降,脾臟因功能下降就不會產生出足夠的氣血以供應全身,由于脾臟產生的能量不足,所以就會在腎中提出一部分能量,以供給全身臟腑,且因功能下降而影響體內的水液代謝,使水濕之氣彌漫于體內。如此時間久了就會形成脾腎雙虛。
由于過食寒涼損傷脾胃,因此脾胃功能下降,使脾主升清,胃主降濁的功能下降,造成中焦郁堵不通暢。
心主神,腎藏精,心腎相交,人才有精神。
太陽光照射水,水化為水汽上升,水汽聚而為云,云聚為雨,雨水又回到大地,這是天地之相交。
腎水寒,寒水化為氣,在肝臟的作用下而上升于心,氣因攜帶水之寒而平衡心火,使心火不亢奮。心火熱,心火氣在肺金的作用下降,化為溫水而下降于腎,金水攜帶著心火之溫使腎水不寒。中醫稱之為心腎相交,水火既濟。
不管腎氣上升于心,還是心火下降于腎,必須過中焦,但由于過食寒涼,損傷脾胃之陽,使脾胃失于斡旋,而造成中焦的郁堵不通。所以腎水上升,升得不暢快,而轉而下行,時間長了,就造成下寒,心火下降,同樣因中焦的郁堵,而下降不順,其氣反而上升,所以就造成上焦火熱。
肝經由腳向上至頭,膽經由頭向下至腳,但因中焦脾胃寒濕,脾土反侮肝木,使肝木之氣升降失常,就會形成肝郁,就好像我從小就欺負你,現在你把我弄過來揍了一頓,你會心情舒暢嗎?當然會抑郁焦慮了。脾胃越寒涼,肝木就越郁,郁而就化火。因此就形成了,脾虛,腎虛,肝郁的情況,其實就是上焦火,下焦寒。
虛則寒,郁則熱,用寒以治熱,則加重下寒,用熱以治寒,則加重上熱,應如何調理呢?
對于這情況只能寒熱并用的方法來治療
附子理中丸,香砂養胃丸,龍膽瀉肝丸,加味逍遙丸加減化裁,用湯藥來治療,中成藥沒有這樣的合適的中成藥,所以只能用湯藥。
現在的這種情況的病人太多,我前些日子用這個方法加減治好了,一個每到半夜就心衰,心絞痛的病人,這個病人就這樣發病,是每天夜里就發作,發作了兩年了,服用中藥八個月,到了第五個月時就在也沒有發作過心衰,心絞痛,效果還算滿意。現在正在治療一個每到半夜就牙齦出血的病人,才剛接手治療。這個還麻煩,還伴有腎陽浮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