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案一
楊某,女,58歲,工人。病歷號c64799,1992年7月20日初診。主訴發現白細胞減少已4個月。患者今春體檢時發現白細胞減少,最低時為2.1×10°/L,平時波動于(3.1~3.6)×10°/L。漸自感頭暈乏力,曾服利血生、鱉肝醇等治療,白細胞未見上升。今查血常規:白細胞為3.6×10°/L,血紅蛋白122g/L。癥見頭暈乏力,下肢水腫,耳鳴腰痛,大便溏薄,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辨證:氣血不足,脾腎兩虛。治法:益氣養血,健脾補腎。處方:生黃芪30克,黨參10克,白術10克,升麻5克,柴胡10克,陳皮10克,炙甘草6克,當歸10克,生地黃、熟地黃各10克,女貞子10克,桑椹10克,蒼術10克,紫蘇梗10克,藿香梗10克,生薏苡仁30克。每日1劑,水煎服。服藥14劑后,自感頭暈乏力好轉,耳鳴消失,大便成形。查血白細胞為3.6×109/L。守方去紫蘇梗、藿香梗、生薏苡仁、女貞子、桑椹,加蒺藜10克,首烏藤15克,炒酸棗仁15克,五味子10克。再服14劑,水腫減輕,白細胞升至(4.0~7.8)X10°/L。后又以上方加減連服40余劑,諸癥消失,多次復查白細胞為(4.8~5.2)X10°/L。舌脈正常。守方又投14劑,以鞏固療效。
【按】粒細胞減少癥,一般屬中醫“虛勞”范疇。本案為氣血不足,脾腎兩虛證。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化源不足,氣血不榮其身,健運失職,清陽不升,故現頭暈、乏力、耳鳴,便溏、水腫;腰為腎之府,腎精不足,腦海不充,亦現頭暈、耳鳴,并會腰痛,水腫等。祝氏從脾腎人手,重補后天兼養先天,后天充盈則化源無窮,先天得養,精髓不竭矣。施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方,加益腎之地黃、女貞子、桑椹、五味子、首烏藤、枸杞子等,其效甚佳。紫蘇梗、藿香梗并用者,乃祝氏對藥經驗,二者理氣和中,消脹止痛,治療脾胃不和,胸悶納呆,泛嘔欲吐,腸鳴便溏頗效。
引自《祝諶予臨證用方選粹》
醫案二
張某,女,51歲,記者。初診日期:1965年7月2日。該女士由于工作勞累,用腦過度,而致全身疲倦,食思缺乏,一日僅吃糧100~150克,飯后腹部不適,大便溏軟,每日2次,面色萎黃無澤,失眠,心慌,健忘,身體瘦弱,并且時有浮腫,舌質淡,舌苔薄白,脈象濡細。西醫按神經衰弱、胃腸功能紊亂、胃腸神經官能癥等治療,均未見效,也曾服用過中醫開的健脾、補氣、養心、安神、雙補氣血等中藥,而且也用過針灸治療,均未獲效。又因是“虛不受補”的體質,每服補藥后,反而腹脹,不能食,不能睡。如此遷延不愈,已經半年多,不能上班工作。我據此脈癥,診為心脾兩虛漸成虛勞之證。我采用了“虛則補其母”和“隔一隔二”的治療法則,采用歸脾湯的精神,結合小建中湯治虛勞的精神,組方如下:太子參5克(易人參),黃精5克(易黃芪),野白術5克(以易炒白術),茯苓10克,炒酸棗仁9克(先煎),遠志6克,龍眼肉9克,丹參12克(以易當歸),木香2.5克,生姜2片,大棗3枚,桂枝5克,白芍10克,蓮子5克,陳皮6克,飴糖20克(分沖)。此方服7劑后,諸癥均有好轉,以后即按此方,稍事加減。服用2個月后,漸漸把太子參換為黨參,黃精改為黃芪,把丹參易為土炒當歸。并且把每味藥的用量由3~5克加重到6~10克,并根據證候的出入,稍稍進行加減,原方意不變,共服藥4~5個月,其人身體漸壯,能食能睡,體重增加2~3千克,精神旺盛,體力增強,已能上班工作。1970年追訪:身體一直很好,尤其是在五七干校勞動時,各種重活都能干。現回報社,雖年老,但仍能干些工作。
引自《樹德中醫內科》
醫案三
李某,男,54歲。初診:1984年8月7日。主訴:1個月前因上呼吸道感染服復方磺胺甲噁唑(復方新諾明)后,發現面色皖白,眩暈耳鳴,心悸氣短,身倦乏力,腰膝酸軟,食欲不振,便溏。診查:貧血貌,言語低微,舌淡紅苔少,脈沉細兩尺無力。血常規檢查:血紅蛋白50g/L;白細胞2.9×109/L;血小板150×10°/L。骨髓穿刺檢查,增生減低,紅細胞系、粒細胞系增生均低下,淋巴細胞占59%,未見巨核細胞,符合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象。辨證:邪毒內侵,累傷腎臟,腎陽衰微,精虧髓枯。治法:填精補髓。處方:熟地黃30克,當歸10克,紫河車30克,黃芪60克,太子參30克,巴戟天15克,阿膠10克,紅花10克,淫羊藿30克,生地黃15克,山藥30克,白術15克,茯苓10克,遠志10克,木香5克。二診:8月21日。上方服2周,癥狀明顯減輕,血紅蛋白升至75g/L;白細胞3.5X109/L;血小板為280X19/L:又加鹿茸粉1.5~3克,枸杞子10克。三診:1985年3月初。經用上方調治半年,全身情況良好,已恢復正常工作。血紅蛋白升至105g/L;白細胞4×10°/L;血小板500×10°/L,又繼續治療2個月,血紅蛋白升至100g/L;白細胞4.3×10°/L;血小板850×10/L。
【按】本案為柴彭年治療虛勞驗案之一。再生障礙性貧血屬于“虛勞”“血虛”或“血證”范疇。本案患者面色皖白,言語低微,心悸氣短,身倦乏力,食欲不振,便溏,主要為脾氣虛兼以心血虛所致,但腰膝酸軟、眩暈耳鳴、脈沉細兩尺無力則為腎精虧虛之明證。《張氏醫通》
指出:“人之虛,非氣即血……血之源頭在乎腎。”雖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生血,但精血同源。精藏于腎,腎精也是血液生化的重要基礎。故治療血虛并非治脾胃單途。根據“腎主骨髓,藏精”“血為精所化”的理論,本案采用補腎為主,補脾為輔。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選藥除用熟地黃、生地黃、巴戟天、淫羊藿、當歸、枸杞子等補腎外,更用血肉有情之品,如紫河車、阿膠、鹿茸粉之屬,以填精補髓,改善造血環境,益于造血干細胞的生長,并能調節免疫功能,從而促進骨髓造血以奏生血之功。這是本案治療的特色之所在。方中用黃芪、太子參、山藥、白術、茯苓補益脾氣,取氣能生血之理,方中再用木香、紅花,調理氣血。因血藏神,血虛則神亂,故用遠志寧神定志。本案辨證準確,治療用藥主次分明,全面兼顧,故能取得良好效果。
引自《古今名醫醫案賞析》
醫案四
田某,男,34歲,于部。初診:主訴:體倦乏力心悸失眠10年,已經多處治療,現工作能力減退,以至治療信心十分不足,現平素易出虛汗,下午精神萎靡,面色灰黑,指甲干枯凹陷,眼球有黑色粒子影群,同仁醫院診為眼底靜脈炎,并患牛皮癬20年,自述已不抱任何治愈幻想,其癬遍布全身,色紫紅,濕癢,頭皮瘙癢脫屑難忍,飲食二便尚可。查體:苔薄白,脈沉細無力。辨證:久勞傷損,氣血不足,精氣不能口濡頭目,外潤肌膚爪甲。立法:補中益氣養精益髓。處方:內服升麻五分至七分,知母二錢至三錢,炙玉竹四錢至三兩半,柴胡一錢至五錢,生黃芪二錢至三錢,炒酸棗仁四錢,桔梗一錢至五錢,砂仁二錢,酌加鹽知柏二錢至五錢。水煎服,2劑。另服參鹿補片上下午各3~4片。整個治療過程計門診34次,歷時4個月。其中治癬用:蒼術一兩,分5次水泡代茶,1次;艾卷7個灸患癬處,每日4次;艾葉三錢,桑葉三錢,布包水煎洗頭每日1次;皂角二兩,去子弦,用豬油炸透去渣,敷油每日1次;二診:主訴:服藥至今,精神振作,體重增加4千克,體力亦覺增加,周身舒適,勞倦若失,爪甲紅活滋潤平滑,眼球黑粒消失,癬亦痊愈,脈緩苔薄,已一如常人。
【按】患者氣血虛損,已經多方治療,效果不佳,故轉來我部門診。使用玉竹湯治療勞損,經多次實用頗獲佳效,此即一例。玉竹為百合科植物玉竹的根莖,味甘,性平,歸肺、胃經,是一味養陰生津的良藥。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玉竹具有較好的強心作用。每日以玉竹20克,水煎服,對風濕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和伴有心肺功能衰弱的氣血虛損,都有一定療效。《溫病條辨》
中的“沙參麥門冬湯”,處方為:玉竹15克,沙參、麥冬、天花粉、桑葉、白扁豆、生甘草各10克。水煎,每日服1劑。此方是常用的甘寒清澗滋補劑,適用于肺胃陰傷,津液不足,咽干口渴,干咳痰少者。另有一經驗方:玉竹、沙參、麥冬各15克,五味子、川貝母各10克。水煎服。用于陰虛肺燥、久咳痰少、咽干口渴、氣短乏力者,頗有效驗。以上兩方對于氣血虛損有較明顯陰虛癥狀者,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依據本患者氣血不足、多發虛熱的病況,法當甘溫補氣,養陰安神,填精髓,壯筋骨,以升麻、柴胡、桔梗新清氣于至陰之下,以柴胡知母酌加鹽知柏,退虛熱,消虛火,并制玉竹之熱,酸棗仁養神助眠,使人安臥得血,砂仁顧及胃納,甚切實用。其余加減,隨癥用之。如此經濟有效,用藥平穩,而易得之方劑,當予珍視推廣。我喜歡蒼術代茶的辦法用于健脾、燥濕、解郁、辟穢,臨床上治濕盛困脾的倦怠嗜臥、脘痞腹脹、食欲不振、嘔吐、泄瀉、痢疾、瘧疾、痰飲、水腫、時氣感冒、風寒濕痹、足痿等效果都不錯。對于本例患者積勞成疾,氣血虛損,經過多個醫療單位治療仍未痊愈的慢性病,醫生和患者都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僅靠一兩劑藥和短期的門診就大功告成,恐怕不太可能。因此堅持歷時數月的治療,使醫患之間搭建了相互信任的橋梁,堅持不懈地系統治療,使患者得以康復。
引自《高桂林醫案醫話經驗方》
醫案五
王某,女,16歲。上蔡縣黃埠鄉人。1980年7月12日診。半年前始發胃痛食衰,倦怠無力,月經過多,每月2次,繼而頭暈心慌,面色由萎黃而轉蒼白,經某院骨髓穿刺確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反復用中西藥治療3個月,效果甚微。3個月前又增雙腿疼痛,也是屢治乏效。予診之,察其面色蒼白無華,脈細弱不耐按,舌淡無榮,動即欲喘,頭暈欲仆。因論曰:先由飲冷傷及脾陽,而胃痛納減;繼而氣虛不能攝血,而經水過多;氣血兩虧,脾損及腎,故頭暈欲仆,動即欲喘。治當健脾益氣,以資生血之源;緩急止痛,以除標急之厄。處方:太子參20克,潞黨參20克,山藥30克,白術20克,芡實30克,延胡索12克,雞內金12克,厚樸花15克,木瓜9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水煎服,3劑。7月17日二診,服上藥后,胃痛、腿疼均不作,飲食稍增,精神較好。改以溫脾腎,補精髓,益陽填精之法,以固其本。方用:生羊骨帶髓10千克,先煮去油脂,得凈湯3千克,再熬取1000毫升,備用。山茱萸90克,山藥180克,熟地黃180克,當歸120克,川芎60克,白芍60克,茯苓90克,牡丹皮30克,澤瀉30克,雞內金30克,山楂30克,陳皮30克,共研細末,加入羊骨髓湯中,另取2只公雞血亦加入其中,共和為丸,每服9克,每日2次。9月19日三診,丸藥即將服完,面色轉紅,飲食大增,月經恢復正常。繼用上藥1料,痊愈。1年后,血象完全恢復正常,已能繼續上學。
【按】再生障礙性貧血為西醫病名,其發病功制乃骨髓造血功能發生障礙或衰竭。中醫學無此病名,其證治屬于虛勞、血證范疇。張老治療該病,善以培補脾腎為大法。他認為脾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有生血、統血功能;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脾腎虧虛,則骨髓不足,使造血障礙而發病。因此,他以羊骨髓湯為基本方,用羊骨髓來促進紅細胞生成,補腎益氣,填充骨髓,使精血虧損、虛勞羸弱等癥得到改善。同時,他還根據不同病情,選加不同治方用藥。如本案是由脾胃氣虛導致的血失統攝,故治療首重健脾益氣,調胃助運;由于抓住疾病本質,掌握辨證要領,做到了標本兼顧,緩急適用,故能收到較為滿意的療效引自《張鶴一醫案醫話集》
醫案六
某女,37歲。2000年3月12日初診。因類風濕關節炎在當地醫院使用免疫抑制藥后,出現周圍血象白細胞下降。就診時已查血常規2次,白細胞總數平均值為2.3×10°/L,粒細胞1.7×10°/L,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神疲乏力,面色無華,易感冒,納呆,自汗,舌淡,脈細。中西結合辨證屬氣血兩虛證的白細胞減少癥。治從益氣養血。生曬吉林人參5克(煎水代茶),生黃芪30克,枸杞子20克,制何首烏20克,雞血藤20克,云茯苓20克,炒白術10克,陳皮5克,生甘草10克。7劑,每日1劑,水煎2次,空腹分2次服。二診:服藥1周后上述諸癥明顯減輕,復查血常規示:血白細胞升至3.4×10°/L。宗前法,續服14劑。三診:服藥后。血白細胞升至4.2×10°/L,諸癥消失,無任何不適癥狀。在當地按上方取藥,繼續服用2周,血白細胞升至6.3×109/L,粒細胞3.8×10'/L。
【按】本病人因使用免疫抑制藥,損害人體正氣,致使氣血虧損,故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神疲乏力,面色無華,易感冒,納呆,自汗,舌淡,脈細。方中以生曬吉林人參、生黃芪、枸杞子為主要藥物。人參味甘苦,性平,有大補元氣、生津止渴、安神等作用,主要含人參皂苷、人參多糖等,對骨髓造血功能具有保護和刺激作用,促使白細胞數增加,并能調節免疫功能、抗腫瘤、增強記憶力等作用。黃芪味甘、性微溫,功能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退腫等,含多糖、皂苷成分,能促進骨髓造血功能,增加外周血白細胞數,并有調節免疫、抗炎、解毒等作用。枸杞子性平味甘,能滋陰補血、養肝補腎,含氨基酸、微量元素、多糖類、甜菜堿、維生素等,具有增強免疫、護肝、減輕放化療副作用;配以制何首烏、雞血藤以養血;佐云茯苓、炒白術、陳皮以健脾益氣。從現代藥理研究來看,諸藥合用具有促進骨髓造血功能、升高白細胞、減輕免疫抑制藥物的毒副作用。
引自《臧堃堂醫案醫論》
醫案七
龔某,男,48歲,工程師。初診,1983年12月26日。病史及辨證:患者因漸進性頭昏乏力,精神不振,胸部脹痛1年余,化驗血常規發現白細胞偏低,常在(2~3)×109/L,血小板(60~80)×10°/L,血紅蛋白低于100g/L。患者曾有砷劑、汞劑接觸史。經外院骨髓穿刺未發現異常。在本單位職工醫院住院治療2個月余,藥用維生素Ba、利血生、鯊肝醇及中藥(藥不詳)治療,療效不顯著,乃于1983年12月26日住人某院。人院血常規檢查:白細胞5.4×10°/L、中性粒細胞0.67、淋巴細胞0.28、嗜伊紅細胞0.05、血小板102×10°/L。其他檢查未發現異常。治則與方藥:予以健脾養心,益氣補血的歸脾湯治療。復診,經用歸脾湯加減治療2個月,白細胞逐步減少至2.7×10°/L、血小板減至2.7×10°/L,伴神疲乏力、頭昏、胸脹痛,舌質淡齒印,苔薄白,脈細。至3月中旬,中藥改用圣愈湯加味。處方:黨參20克,黃芪20克,當歸10克,白芍12克,生地黃15克,川芎5克,黃精20克,淮山藥15克,枸杞子12克,陳皮6克。每日1劑水煎服。配合西藥:鯊肝醇2片,每日3次;維生素B,10毫克,每日3次,口服;肌內注射復方甘油磷酸鈉1支,每日1次。1983年3月26日:以上中西藥治療10日,化驗白細胞3.5×109/L,血小板80×10°/L。癥狀稍好轉,但仍乏力,頭昏,胸部脹痛、舌邊齒印、舌苔薄,質淡紅,脈細。化驗及自覺癥狀均有好轉,原方加桂枝、附子續進。處方:當歸10克,白芍12克,生地黃15克,黨參20克,黃精20克,川芎4克,淮山藥15克,枸杞子12克,黃芪20克,附子8克,桂枝7克。每日1劑水煎服。1983年4月11日:上藥服14劑,除胸部仍有些脹痛外,其他癥狀均消失,精神好轉,食欲增加。血常規化驗:白細胞4.4X109/L、中性粒細胞0.62、淋巴細胞0.38、血小板96×109/L。因單位工作任務忙,故于11月13日出院。
【按】患者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屬于中醫虛勞范疇。入院化驗白細胞總數5.4×10°/L,血小板102×10°/L,經用歸脾湯加減治療2個月,白細胞逐步下降,最低達2.7×109/L。血小板下降至70×10°/L左右。嗣后改用圣愈湯加味,配合西藥維生素Ba、鯊肝醇及復方甘油磷酸鈉。治療24日,白細胞達4.4×10°/L,血小板達96×10°/L,癥狀明顯好轉,因工作任務忙而出院。患者人院化驗白細胞、血小板在正常范圍,經用歸脾湯加減治療2個月反而下降,是否化驗有差錯,或者是中藥缺味,還是什么原因。后段用中西醫結合治療24日,化驗又有明顯:進步,是中藥的作用,抑或是西藥的作用,或者均有作用?但病史治療過程中曾用過上述藥物未獲明顯效果,究竟如何,今后臨床進一步驗證之。
引自《胡毓恒臨床驗案精選》
醫案八
余某,男,15歲,住廈門市。1993年5月17日初診。經當地西醫院診斷為冠心病、腦動脈供血不足、心房纖顫、心律失常。雖經多方治療仍療效不顯,恰遇劉老在廈門講學,特邀診治。證候:患者長期以來,行走則怔忡、心慌,并逐步加重,口干喜熱飲,下肢浮腫,小便夜多,舌質淡,苔少,脈弦緩。診為:虛勞。證屬脾腎陽虛,心脈不足,擬以溫脾腎、益心脈之法。方用六君子湯加味:黨參15克,白術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5克,半夏5克,陳皮5克,黃芪20克,丹參12克,炙遠志3克,酸棗仁15克,山藥18克,枸杞子12克,天麻12克,杜仲12克,補骨脂4克,益智4克,菟絲子15克,雞內金4克。21劑。水煎,每日1劑,分3次溫服。患者于1993年6月29日來信,述服上方20余劑后足腫消,心慌減,夜尿由8次減為4次。囑其原方再服。另:黨參15克,炙遠志3克,酸棗仁20克,黃芪15克,大棗10枚,天麻15克,枸杞子10克,三七4克,蒸豬心1個。分數次吃湯,每周服用1次。堅持服藥半年,患者來信告其病已痊愈。
【按】此案例患者病位在心,而其病因卻在脾腎二臟。劉老從審證求因、治病求本著眼,抓住脾腎陽虛這一病證特點,從脾、腎著手處方,脾胃健運,腎氣充盈,怔忡自除,下肢浮腫亦消。此治療本病之關鍵。劉老常言治療此類病應注意脾胃的盛衰,主要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要注意飲食營養,而且要善于保護脾胃,既不能暴飲暴食,又不能饑餓過度或偏食。另一方面,在患病時,病人要針對病情忌口,用藥要顧及脾胃,影響脾胃之品更要禁用、慎用。同時,臨證處方亦須慮及脾胃是否勝藥。這是治療虛勞病證之獨特經驗。
引自《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一劉炳凡》